鄧麗昕
摘要: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作為高校德育的環(huán)節(jié),大學生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出發(fā),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模式的內涵進行了闡釋,將積極生命教育分為積極生命認知、積極生命情感和態(tài)度、積極生命行為和能力三個層面的教育模式。結合國內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大學生積極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生命教育;模式
人們總是對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充滿了好奇,對于不斷在思考提高生命教育的效度的方法,人們對生命教育視角下積極心理發(fā)展模式的研究愈加的重視,相關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且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系統。而對于學生來說,積極生命教育對其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顯現出來。研究者通過大量的社會現象、理論研究和實證,證實積極生命教育發(fā)展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促進學生構建完善和導向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提升公眾關注度和敬畏生命價值方面有顯著的成效。但我國對生命教育積極發(fā)展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積極發(fā)展模式探索尚處于初級狀態(tài)。所以,不斷豐富和拓展其內涵,構建基于我國高校特色的積極生命教育模式,必然會對將來生命教育的研究和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對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塞利格曼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要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積極心理學,并嘗試把積極心理學思想和理論應用到各個領域。積極生命心理學較其他的心理學研究領域,更關注人的積極品質,倡導培養(yǎng)人的積極情感,探索生命的積極意義。大學生是競爭壓力、學業(yè)壓力、人際壓力都非常密集的群體,因此,將積極生命教育發(fā)展模式理論引入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將有助于推動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提升生命教育的質量。本文嘗試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和探討大學生生命教育發(fā)展模式的內容、方法及途徑,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同時針對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積極生命教育工作進行探討,為高校德育工作實踐提供此領域的理論和方法指導,推動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深化發(fā)展。
一、積極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生命和積極生命教育內涵
生命是一個內涵極其宏大的研究客體。因此對于生命教育的理論詮釋,不同的學者觀點亦各有側重。孫赫(2009)認為生命教育需要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方法,從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出發(fā)使生命向更高的高峰發(fā)展,進而使人的生命質量走向優(yōu)秀。杜長沖等(2014)認為生命教育是基于物質性生命,在尊重個體生命的基礎上,按照目的性、計劃性的方式組織的教育活動,將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在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體過程進行,具有完整性、人文性的特點,倡導個體去實現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活動。肖川(2013)提出生命教育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哲學內涵,是教育本質中應該具備的一種存在形式和價值追求;是對傳統教育中生命意義的升華和超越,是對人性向善的啟發(fā)和引導;其內涵涉及新的教育理論、什么是幸福的人生、生命教育的價值追求是什么,同時對教育實踐領域也有豐富的內涵闡述。劉文霞(2010)認為生命教育至少應包含以下三個基本哲學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必須依托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其次,生命教育涉及一切生命;最后,生命教育必須以“人與社會”的雙視角為基礎。馮建軍(2014)認為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是化解生命與社會規(guī)則對立,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的教育,將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統合成道德的生命教育。
綜上所述,構筑生命意義觀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與生命和死亡概念的形成、生命過程和死亡現象的體驗和感悟緊密相連。隨著研究的深入,生命教育的界定更為開放和全面化,具有了更高層次的意義。
2.積極生命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積極生命教育模式是以關注和激發(fā)人積極向上的內心訴求為主旨,揭示人類優(yōu)勢和促進其積極機能應用的教育教學方式,幫助人們去識別和理解自身的優(yōu)勢,以及培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命觀、幫助生命弱勢者發(fā)掘積極方面,培養(yǎng)個體生存能力,進而使其珍惜生命,激發(fā)個體探索生命中更高形式的價值體驗、探索正能量,讓生命釋放出本身所具有的能量。
積極生命教育模式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構建更加健康的生命觀、培養(yǎng)積極生命情感和態(tài)度、提升生命保護和價值追求能力,探索生命的高級意義并付諸在行動中。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教育內容:積極生命教育模式認知、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情感和態(tài)度、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實踐和能力。
二、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維度與實踐模型
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內涵和主要內容包含三個維度。幫助學生在認知層面樹立積極的生命觀;在態(tài)度和情感層面構建體驗積極生命價值觀所帶來的幸福感;在實踐層面,幫助學生在行動方面去追尋積極生命價值的能量,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能力。
(一)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認知引導
對于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認知引導包含對生命本質、過程、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內涵了解和能力培養(yǎng),可以從生命的本源角度引導大學生從積極的角度去體驗生命的價值,用主動的作為去改善不良的的觀念,探尋生命的高階意義。
第一,積極發(fā)展模式中關于生命本質的教育
生命本質教育是從樹立正確的認知開始的。當一個人能感受生命、認識生命的、實踐生命價值,才能使生命教育成為源頭活水。大學教育以知識的傳授為主。生命教育通常以概念的文字形式呈現出來。但生命的存在形式是鮮活而生動的,有生發(fā)衰老、有情感起伏,需要用心、用情去體驗和感受。這是生命教育最難和最重要的階段。當個體能有對生命的初始感知和正確認識時,生命教育才有開始的可能,進而促使個體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等情感的萌發(fā)。
第二,積極生命教育模式中關于生命過程的教育
生命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完整性,都是積極生命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當大學生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時,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獨特性和完整性;當大學生能通過情感體驗去感知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就能懂得生命是自己的,但同時對于家庭、社會和國家都負有責任,不能輕視或者是放棄自己以及傷害他人的生命。積極生命教育模式就是讓大學生在感知和尊重生命的基礎上,去探尋生命的更高階形態(tài)。因此,教育者應該培養(yǎng)學生生命的責任感,學會珍惜和愛護自己、他人的生命,進而對一切生命都有敬畏心。
第三,積極生命教育模式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教育
積極教育發(fā)展模式中非常強調正向、主動、樂觀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評價對個體的影響。這兩者深刻影響個體的生命觀和行為導向,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命發(fā)展的方向。所以開展此方向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培育對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充滿好奇和動力。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元,教師要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激發(fā)自己生命本源的能量和動力在哪里。積極生命教育模式要求要從發(fā)展生命的潛能出發(fā),不斷提升每個階段的生命價值,避免受物質基礎、社會地位等非本源性評價的干擾,要讓學生明白每個生命都有自身的價值,都是獨特和鮮明的,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他們內在的成就動力,擁有完整的人格。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受到外部干擾,感到巨大壓力的時候,保持內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不斷探索和發(fā)揮自身的價值。
(二)積極發(fā)展模式的生命情感和態(tài)度教育
積極的生命情感和態(tài)度教育是大學生對自身和外界環(huán)境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感受,包括我們日常感受到的自豪、激情、喜悅、歸屬感、安全感等情感體驗。這些感受能夠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她的著作《積極情緒的力量》中闡述了積極情緒體驗可以提升我們的主觀幸福感,使我們的情緒平穩(wěn),感受流暢,成為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際關系更良好的人。弗雷德里克森認為個人不能簡單地獲得積極情緒,必須通過一種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打開積極情緒的通道。
積極生命教育應該教會學生能自主的、有意識地體驗積極情緒的重要性,學會自主的感受和提升自己的積極情感,自己要成為自身良好情緒的掌控者,以正向的狀態(tài)感受自身的或者周邊的美好,并理性看待挫折,學會悅納自我,欣賞自我,增加其掌控自身和周圍環(huán)境的信心,從而主動化解危機,提高生命質量。
感恩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積極生命體驗的情感。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去感知人際關系、現實生活境況中的積極一面,對于一些負面的狀態(tài)也能理性對待,通過這種方式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幸福更強烈。同時感恩是一種生命品質,當一個人具有感恩的習慣,他從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中獲得快樂的概率高,同時能提升自身的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水平。
態(tài)度較情感而言具有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能在自身特質的基礎上以特定方式來感受事務,并做出具有傾向性的行為。態(tài)度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是情感的外部表現形式,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發(fā)揮積極的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態(tài)度也就是看待事物的視角會影響情緒,進而形成對應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態(tài)度也會對周圍的人、人際關系產生直接影響。
美育教育是引導學生感知美、了解美、創(chuàng)造美。它是促使人去與外界美好事物發(fā)生鏈接的重要途徑。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要義,也就是關注正向、美好的事物和狀態(tài)。通過此方式,人們也能更好的表達和宣泄負面情緒,構建對美好的情感從而形成對自己和環(huán)境善意的態(tài)度。美育教育是積極生命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三)積極發(fā)展模式的生命行為和能力教育
行為是個體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的途徑。能力是影響行為效果的關鍵性主觀因素。生命行為是個體生命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具體存在方式,決定著生命的質量和形態(tài)。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實踐不斷提高的。因此生命能力教育對于提升生命質量,改善行為效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對個體的影響絕不是停留在認知層面的,它通過能力的完善,行為的矯正來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避免消極的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將認知層面的知識付諸行動,繼而做到探索和追求生命的高級意義。
綜上所述,積極生命教育是以大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教育為基礎,從行為和能力的提升為途徑,開展的關于生命意義、價值中積極要素的感知、實踐、表達的教育。通過學生在不斷感知生命美好的過程中,讓學生出了對大學生進行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教育以外,還應該針對生命能力和行為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展開教育。例如可以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提升生命能力為主題開展課程教學、團體輔導、素質拓展和實踐等,引導大學生學會如何做出積極的生命行為,提升自身生命質量。
三、開展積極教育模式的途徑
積極生命教育可以融入高效教育的各個方面,可以通過傳統課堂教育、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等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提升大學生對自身生命的認知、感悟和實踐能力。這些模式各具特色,能在不同的維度起到較好的效果。
(一)開展積極生命教育的途徑
1.開展積極生命教育觀念的理論教育。積極生命觀教育不是在矯正個別人的個別“心里問題”,而是在宏觀層面感知生命的價值意義和教學途徑,在微觀層面幫助學生找到生命價值中“積極”的因素,提倡一種新的預防觀,即把對自身的關注放在能產生積極向上狀態(tài)的方面,例如尊嚴、幸福、樂趣、意義等,而不是眼睛盯在自身的錯誤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不滿方面,例如性格短板、能力不足、外貌不佳等。
理論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意義是通過理論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基本內涵和抽象本質。積極生命教育理論體系是讓人們去熱值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找到提升生命質量的方法。高校生命教育應以教育理念為最根本的突破口,在重新審視生命本質和特性的基礎上,重塑教育觀念,真正以人為本,構建積極的生命教育模式。理論教育的形式可以是課堂講授、翻轉課堂等。
2.轉變積極生命教育目標的實踐教育。塞利格曼曾指出,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變,實現從修復心理疾病到構建人類積極品質的轉變。從這一點上說,高校積極生命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引導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通過拓展大學生的積極體驗,發(fā)掘與培育個體內在的積極因素,最終致力于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塑造。此外,高校作為實施生命教育的主體,需要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目標,將生命教育的元素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教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實踐是促使表象認知向內心認同轉變的重要方式,可以創(chuàng)設生命教育主題,引導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體驗生命的可貴;學會珍愛生命,探索實現人生價值的生命途徑。
3.建構積極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情景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建立一套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十分必要,應當以積極生命教育課程為核心,拓展出相應的課程體系,或者將其延伸到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課程體系中應當包含以下的內容。首先,開展涵蓋積極心理學、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人生價值觀教育、安全教育等內容的積極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其次,增設積極生命教育課程,加強課程建設、管理和研究。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學習和掌握積極生命教育的要義,把生命教育的價值和內涵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能在日常的教學中感受到豐富的情緒感染力,多采用沉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就能感受到生命所帶來的喜悅和幸福。最后,在教學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情景模擬的教學形式作為重要的載體,能超越時空上的限制。情景模擬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和感悟不同場景和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產生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共鳴,或者深刻的理解。這種情緒共鳴對于大學生體察他人生命的狀態(tài),感知自身的價值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4.營造幸??鞓返姆e極生命教育體驗環(huán)境。
教學形式只是教育的表層承載形式,生命本身就是復雜、豐富、變化和敏感的,要讓大學生能有積極的生命體驗,并對此形成穩(wěn)定的人生觀,校園和社會環(huán)境作為最大的教育容器,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學校開創(chuàng)教育途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美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可以到社區(qū)、農村、基層廠礦等不同的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去體驗不同環(huán)境中不同群體的生命歷程,從而培養(yǎng)不同視角看世界;不同維度體驗他人感受的能力。進而促發(fā)生命感悟。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途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引導大學生由經驗而進行生命感悟,并能積極實踐。生命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需要從學生的生活邏輯和問題邏輯出發(fā),直接面向學生生存和發(fā)展的現實,把學生的快樂體驗和幸福感受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從而實現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實踐過程中,高??梢越Y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展開,如進社區(qū)服務、青年志愿者服務、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相關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體驗生存的幸福和生命的快樂,體驗生活的關懷與溫暖,體驗生命的責任和使命。
5.創(chuàng)設積極生命教育氛圍。積極生命教育需要高校加強人文校園建設,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加強校園傳媒載體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報紙、校園廣播、校園櫥窗、校園電視及校園網絡等設施,發(fā)揮微博、微信、易班等網絡新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實現對大學生生命成長的呵護、關注與疏導,營造充滿生命情懷的校園環(huán)境,以積極滲透的方式凈化校園中每一位師生的心靈,使大學生更廣泛地接受生命教育。教育者要深度挖掘校園或大學生中存在的積極力量,并進行擴大和培育,使每位大學生的積極力量在積極的環(huán)境中得到充分表現和發(fā)揮,進而培育大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品質。生命教育是一種開放式教育,應該尋求家庭和社會教育的配合。
總之,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積極生命教育是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全面滲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教育過程的情境性、實踐性、體驗性和積極性,它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通過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和積極人格的塑造,最終實現個體的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美)著,王彥等譯,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yōu)勢的科學與實踐[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年10月。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美)著,王珺譯,積極情緒的力量[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李婭.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付燕妮.大學生生命觀現狀調查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5]劉文霞,陳黎明.對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1):01-04.
[6]王健.生命教育發(fā)展與研究綜述[J].中國德育.2014(0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