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人教社小學數學部主任王永春在《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論》中指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在面對真實情境的問題和數學活動中,通過體驗、感悟和反思,抽象出數學概念、命題和結構,建立數學模型,并運用邏輯推理和運算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性特征。
現實的數學課上,大部分老師通常是一個例題接著一個例題地講,學生一個例題接著一個例題地跟著學,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無法形成知識結構。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教師要關注到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關系,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使學生從單元整體上把握知識,形成技能。
在小學階段,對于自然數概念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從實物到數的抽象,而是要引導學生將自然數概念運用到運算中,在運算中深入理解數的概念和性質。下面,我就以《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這個內容為例,談一談我是如何進行數學單元整體建構的。
一、閱讀課本,梳理單元內容
(一)明確單元學習任務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梳理出這個單元主要包括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內容。讓學生明白:把以上內容都學明白,就完成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的學習任務。
(二)關注知識的前后關聯
教師引發(fā)學生回憶舊知:關于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我們在一年級學習了哪些內容呢?然后組織復習一年級所學內容。教師接著啟發(fā)學生推理:關于加法和減法,我們今后還要學習哪些內容呢?學生通過推理,馬上想到還要學習100以外的加法和減法。
二、激發(fā)興趣,探討研究路徑
樂學善學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十八個要點之一。為了讓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中樂學善學這個要點,我們從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尋找研究的路徑。
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列出不同的加法和減法算式,只要求兩數之“和”不超過100。在學生列出大量算式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給算式分類:可以根據書上的小標題把這些算式先分成兩類: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還可以把加法算式分成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把減法算式分為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
通過這樣列式及分類的學習過程,學生就會對“100以內”加減法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建立起整體的印象,便于形成知識結構。
第二步,尊重選擇權,從最簡單的算式開始研究。學習是有章可循的,特別是數學的學習,更強調知識前后的順序性、基礎性。在學生一番討論過后,學生們大都會同意從最基礎的算式開始研究。如22+22、54+28等等。
第三步:依據算式編數學故事。理解算式含義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把抽象的算式轉化為生活情境的過程。例如22+22=這個算式,教師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編符合生活實際的數學故事。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評價這個故事是不是符合生活實際,是不是用加法來解決問題的,這樣學生對加法的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四步:探究算理算法。學生已經理解了算式的意義,下面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這個算式的到底等于多少?怎樣得到這個結果的?這樣計算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探究加法的算法,理解算理。例如55+14這個算式,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計算,如數的分解組成、畫小棒和列豎式的方法都能算出55+14=69。教師引導學生們觀察不同方法的相同點是什么。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不管用哪種方法算,都是個位上的數字和個位上的數字相加,十位上的數字和上的數字相加。這是計算的方法。教師追問:這樣算的理由是什么呢?學生說不清楚的時候會用具體的實例給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通過大家的分享,學生理解了數字相加必須數位相同。
通過這五步的研究路徑,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研究了不進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三、舉一反三,總結研究方向
今天我們研究了不進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明天我們要研究什么呢?怎么去研究呢?學生根據黑板上梳理的脈絡知道下節(jié)課要研究進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這節(jié)課解決完一個問題,我們就知道下節(jié)課要解決哪個問題,不斷在研究中思考實踐。
通過對《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這個單元進行邏輯大單元整體建構,學生初步學會了閱讀課本,討論出研究路徑,能根據路徑進行研究,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在這樣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生樂學善學的學習興趣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落實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這也是適應國際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