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萍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多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一個個話題,一個個學生生活的情境,引導兒童在與教材“對話”中實現(xiàn)情感、能力、和知識的動態(tài)建構。教材的這種設計思路和架構,在留給任課教師豐富的創(chuàng)造空間的同時,也成為橫在任課教師面前的一道坎,給課程實施帶來的了難度。要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念及課程目標,就需要教師充分解讀文本,并結合校情、生情和時代精神,實現(xiàn)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币蠼處熢凇兜赖屡c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資源,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體驗,與課堂教學結合,使課堂走向生活。
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體驗,比用教科書上的案例進行教學,效果要明顯得多。學生的思想認識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矛盾、困惑,當學生感到無助,讓學生覺得需要幫助,道德與法治教師就要充分運用課堂解決孩子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通過討論、辨析,讓孩子明確什么是正確的選擇和做法。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體驗引入課堂,就使教材變得更加親切,學生運用教材節(jié)約問的能力就大大增強。教材被活化了。學生開始真正成為學習道德與法治,運用道德與法治的主人,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變成“真實”和“高效”。教育敘事具有生動性,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單一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片面的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照本宣科,這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引入教育敘事的方法就要求教師把故事講得活靈活現(xiàn),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在課堂教學中展開的過程中,師生通在課堂上通過真實情境的再現(xiàn),加深了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課堂上,教師學生的課堂體驗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在這種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積極把握轉變自己的角色,并創(chuàng)造性的引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真實自己已經融入到教學敘事當中,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學生帶著已有的經驗真實地融入到課堂當中,使課程內容變得鮮活,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了提升,對課程知識進行了新的建構。
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教育敘事,課堂中的課程內容就不再是課本中的課程內容,教學中不斷有生成,這就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斷地走向創(chuàng)新。
教育敘事具有親切性,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方法。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往往是教師站在講臺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直接講課程內容的知識點甚至直接把答案呈現(xiàn)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無形中就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緊張,師生之間缺乏甚至沒有情感的對話。而把教育敘事引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就能夠很好地克服以往教學的這種弊端。因為教育敘事的這種親切性,不僅表現(xiàn)在教師講述故事時的親切,更重要的是教育敘事是來自于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它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教師親切地講述著故事,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全部的生活感悟及體驗經驗走進課堂,得到的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師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課堂教學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教育敘事的這種親切性使得師生之間產生一種良好的互動,教學效果也會越來越好。教育敘事具有啟發(fā)性,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教師大多采用一刀切、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了,學生的學習是非常被動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不到培養(yǎng),更談不上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經驗課程、活動課程,立足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和形成體驗。因此,教師應力圖通過各種兒童親身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努力開辟一條通向兒童生活的敘事渠道,使他們在學習與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中獲得整體發(fā)展。對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也有相關建議:“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注重內容的鮮活,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同時,探究學習、體驗學習更是品德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和有效實施途徑。通過有趣、有益、有效地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參與過程中促進生活經驗的形成和提升。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的切身感受與知識技能的關聯(lián)非常關鍵。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建立這種關聯(lián),協(xié)助學生收集并感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基于兒童經驗的活動指導和問題引領非常重要。
例如,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5課《風兒輕輕吹》時,針對風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引導課堂上的孩子說出各種生活經驗:紅旗飄、樹葉搖、頭巾展……此時,如何引導學生獲得更深認知。《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所指出的:“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生活化、兒童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學過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追求美好生活”。這要求我們把握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與“凸顯”,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思辨中成長,“過有道德的生活”,從而完整地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如何使學生獲得深層的認知?體驗性敘事活動便是最合適和有效的途徑。比如,教師領著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風的特性,并為此進行了精心設計。教師向學生提供體驗道具和材料:風車、飄帶、彩旗等;設計體驗方式:分組活動;提出體驗要求:新感受、新發(fā)現(xiàn)。同時,教師適時進行體驗指導:當學生拿著風車跑的時候,老師特意帶他迎風和逆風跑,啟發(fā)學生說說對比后的發(fā)現(xiàn);當學生舉起飄帶不知所措時,老師耐心指導學生觀察有風和無風、風大和風小的狀態(tài)下飄帶的樣子,然后想想為什么……引導學生在體驗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和探究。通過這種有意義地體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意狀態(tài),活動后的認知等都獲得了相應的發(fā)展。有趣、有益地教育敘事體驗活動引領著兒童親歷、切己地學習,也只有在這種切身地體驗和思考、感悟過程中,兒童才可能真正獲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比如四年級教材中第一單元的內容“與班級共成長”這個話題。如果我們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是無法打動學生,難以達到教學目標。需要教師要巧妙的應用實際問題,使道德與法治與實際聯(lián)系變得非常的緊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老師的教學選擇的教學內容往往有明顯的滯后性,老師一些空洞的說教脫離了學生的年齡實際,學生生活與社會它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學生的道德觀念主要來自于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營造一種濃烈的學習契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然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教材,這樣學生就能夠有效的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在運用敘事方法的過程中,要時時關注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引發(fā)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我們知道,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環(huán)境、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等的差異,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會千差萬別。因此,教師在敘事的過程中要多讓學生進行學習交往,多開展一些討論、辯論、合作性的活動,使學生彼此間能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的思想有機會互相碰撞?,F(xiàn)在的時代是需要思想的時代,而學生的思想的財富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能擁有。教師在敘事的過程中要及時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所得到的信息,包括看到的、聽到的、搜集到的等等,與自己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啟發(f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獲得得信息加深對對問題的思考,形成自己獨到的、富有個性的見解,使之真正擁有一種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