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翔
摘要:初中歷史學科的設立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發(fā)展史、世界發(fā)展史的重要學科,并且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各種社會制度,并站在現代發(fā)展理念的角度去評價各種社會制度,進而能夠認同我國當前構建的制度并促進學生健康地成長與發(fā)展。史料教學法是我國歷史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教育學家經過深入研究創(chuàng)建出的新教育教學方法,可以利用史料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并對歷史事件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法;應用策略
史料教學法是當前我國基層歷史教師教育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應用于實際教學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實際應用中,史料教學法的應用方式決定著此教學法的作用是否充分發(fā)揮,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達到合理化應用的要求,只有合理化應用才能實現史料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作用,讓學生在史料教學法中有效理解與掌握歷史知識,并提出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程度及形成學生獨特的思想見解,在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1]。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法具有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效應用新鮮事物可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通過調查可知大部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并未存在較高的興趣,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將教學重點放置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對于后續(xù)知識的學習會存在較大的影響[2]。將史料教學法應用于歷史課堂后,可以將歷史事件的整個發(fā)展過程進行還原,如同講故事一般將歷史事件闡述出來,而學生對于故事的喜愛度較高,進而在史料教學中產生了學習興趣,實現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興趣的目標。
(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并形成個性化見解
在我國素質教育落實于各學科教育教學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要將以往注重知識教學的過程轉變成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各項能力,比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并在理解與分析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見解。而要實現學生能夠深層次理解歷史事件、提高分析能力、形成個性化見解目標,需要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而歷史教材中編制的內容只是將歷史事件的時間、過程總結、結局融入在內,并未達到全面闡述歷史事件的要求。將史料教學法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后,能夠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可以掌握當時社會背景,并且還會對歷史事件對于社會發(fā)展產生的價值進行了有效分析。
(三)促進學生認同我國社會制度
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會學習到不同社會頒布的各項制度不同,對比不同社會制度都存在著不合理的環(huán)節(jié),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各種社會制度后,可以與當前我國制定的社會制度相對比,進而了解當前社會制度的制定達到了科學合理化要求,并且可促進我國社會更好的發(fā)展,進而在學生思想中認同當前社會制度,能夠維護我國社會制度的實施與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合理化應用的策略
(一)合理化選擇史料保證應用合理化
歷史教師在選擇史料時需要保證選擇合理化,因為史料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決定著后續(xù)知識的教學效果、決定著學生各項能力及個性化見解的培養(yǎng)質量。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達到以下要求:一是與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相關聯(lián)、二是可以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在選擇史料時應根據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選擇出相應的史料內容,可幫助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進行深層次理解;學生能夠將史料知識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若學生認為史料內容與本節(jié)課內容不相關,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仍然處于表層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時,教師在搜集史料時應根據這一節(jié)課的知識搜集史料,并且還要考慮史料內容是否對歷史事件起到了推動作用,讓學生能夠通過史料全面掌握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
(二)靈活應用史料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初中歷史教師在應用史料教學法時應采取靈活化應用的方式,教師應先整體了解歷史教學框架,掌握每本教材的教學重點,并根據每個重點靈活化地應用史料教學法,進而讓史料教學法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作用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初一歷史教學的重點內容為探索歷史知識,教師在應用史料教學法時應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史料,目的是激發(fā)出學生探索歷史知識的欲望,能夠積極投入探索中達到初一歷史教學的目標;初二歷史教學的重點在于積累基礎知識,教師在應用史料教學法時應圍繞基礎知識進行選擇,幫助學生積累歷史知識達到教學目的;初三歷史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觀念及構建歷史體系,教師在應用史料教學法時應注重學生歷史觀念的培養(yǎng),并幫助學生自主構建歷史體系達到教學目標。
(三)適度應用史料保證應用合理性
歷史教師明確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屬于輔助教學的過程,課堂教學重點應放置于知識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中,史料教學法雖然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在應用時不能過度的運用,否則會因反復性應用而讓學生失去了新鮮感,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并失去了史料教學法應用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時應對課堂進行合理化劃分,將重點知識內容講解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占據課堂四分之三,只留四分之一的時間去進行史料教學,并且放置于知識講解后作為補充知識的內容,進而讓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并發(fā)揮出史料教學法的作用。
結束語: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的教學方法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質量,史料教學法的應用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欲望,并且在補充歷史知識的同時實現學生全面理解歷史事件,進而讓學生能夠在了解歷史事件后產生個性化的見解及促進各項能力的提升,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廣麗.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運用[J].求知導刊.2021,(18):77-78.
[2]高蓉蓉.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1,(2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