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星
摘要: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分析,中國自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GDP增長率平均達到11.82%(同期美國為5.56%,世界平均水平為5.9%),其中1978至2008年,年均12.09%,2008年到2019年,年均只有10.98%。最近11年的增長率已經明顯低于前30年。
關鍵詞: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中國經濟發(fā)展
前言: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分析,中國自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GDP增長率平均達到11.82%(同期美國為5.56%,世界平均水平為5.9%),其中1978至2008年,年均12.09%,2008年到2019年,年均只有10.98%。最近11年的增長率已經明顯低于前30年。
一、人口、城市化對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增長對于經濟的重要性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長模型,經濟發(fā)展首先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的有機結合,并且跟技術水平成正比。在開放的經濟社會中,富余的勞動力會吸引資本與之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經濟增長。這個模型并沒有把土地作為重要生產要素考慮進去,這反映了在后工業(yè)化時代土地資源重要性的降低。在現代科技面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比如,以色列耕地缺乏,卻在沙漠中用滴灌的辦法種出大量的瓜果蔬菜供應歐洲。
勞動力資源與人口增長直接相關。每個人一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需求,其需求得到滿足,就是對經濟增長提供了貢獻;而每個人一輩子為了有能力購買各種消費所需的商品和服務,也必須去打工做生意創(chuàng)造價值。從這個角度看,人口的增長對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在開放的經濟社會中,富余和低廉的勞動力對于追求高收益的資本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兩者的結合,可以創(chuàng)造經濟增長。
當然,富余的勞動力并不是吸引資本的充分必要條件。合理的解釋就是,富余的勞動力資源,還需要在包括穩(wěn)定的政治社會秩序等條件的投資環(huán)境中才有機會與資本相結合。不過,當其他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缺乏富余的勞動力資源,無疑會成為一國經濟繼續(xù)發(fā)展的短板。一旦富余勞動資源枯竭,經濟的繼續(xù)增長,只能寄望于通過技術水平提高而改善效率。有一種說法,認為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可以延續(xù)“人口紅利”。我們認為,勞動力質量提升因素,應該歸入技術水平因素去考慮,或者說,技術水平提高,應該包括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普遍擁有較高教育水平和技術素質的勞動力,可以跟更多的資本,以及高級資本(經濟學家索洛把從事高層次產業(yè)投資的資本稱為“高級資本”)相結合,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二)城市化進程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Hollis B. Chenery,1918~1994)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工業(yè)化階段理論(Industrialization Stage Theory),他認為工業(yè)化通常都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一國工業(yè)化進程同時也是城市化進程;工業(yè)化推動城市化,而城市化倒過來又進一步推動經濟更快的發(fā)展。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形成更多對交通、住房、娛樂、飲食等等方面的需求,這種需求會與巨額資本相結合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而且,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之后,會產生更多的,甚至原來沒有的需求,比如外賣,卡拉OK服務等等,滿足他們的需求又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成果。過去人們普遍覺得第一和第二產業(yè)才創(chuàng)造價值,事實上,第三產業(yè)通過為他人提供有償服務,同樣創(chuàng)造無形的價值。
二、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與中國經濟發(fā)展分析
(一)從人口因素看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根據相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0.559%和0.456%,相當于日本1987年(0.492%)到1988年(0.427%)的水平;2017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為12.43‰,相當于日本1984年水平(12.5‰);2017年中國的人均壽命76.47,相當于1981年76.414歲;日本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從1989年開始減少,而中國的同一指標的下降自2013年就開始了。
從以上幾個人口相關指標看,中國目前大約處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鑒于日本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末進入停滯狀態(tài),我們判斷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進入衰竭階段。中國兩年前實行了二胎政策,實際新增出生孩子數遠不及預期,對于緩解人口增速下降的作用收效甚微,人口增長率繼續(xù)下降,并進入負增長是基本趨勢。
從發(fā)達國家的情況看,經濟越發(fā)達的國家,出生率越低。中國的大城市生育率越低,富有家庭生育意愿也越低,也顯示了中國同樣的出生率隨收入水平上升而降低的傾向。這種情況估計與如下幾個因素有關:首先,醫(yī)療水平提高以后,兒童夭折率大大降低了,少生育的風險降低;其次,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人們需要更多的閑暇以享受生活,不愿意被更多的孩子拖累;再次,生活條件好了以后,人們對未來反而有更多的焦慮,擔心孩子未來能否適應社會的要求,自己將來能否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最后,也許與城市化進程中房價的上漲之后居民購房壓力有關。
(二)從城市化進程看中國經濟發(fā)展?jié)摿?/p>
中國的城市化比率在改革開放以后進入快速上升的時期,從1978年(17.8%)至2019年的60.6%,年均上升約一個百分點。中國政府在制定“十三五規(guī)劃”中,特別提到要推動城市化進程,并且有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戶籍改革,提高城市戶籍人口的比例等,在這種背景之下,未來城市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如果按照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均1%增長率來看,中國城市化比率大約會在2035年到達75%的水平;如果考慮到當前政府強力推動城市化的種種措施,達到75%的目標也許會稍微提前。
三、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策略分析
(一)鼓勵人口生育
當前,中國應進一步引導、鼓勵人口生育。為此,國家應進一步出臺詳盡的政策,利用政策引導鼓勵二胎生育。特別是針對當前二胎生養(yǎng)費用過高的問題,國家應想方設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補貼,制定更詳細的政策,降低生養(yǎng)費用,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口的正增長。
(二)鼓勵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中小企業(yè)
我們現在人口政策造成了農村人口未強先衰,未富先老以及消費在農村中的塌陷,其所決定的增長下行在很大程度上結果會是無力回天。增長的動力是什么呢,通過體制改革,鼓勵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擴大“居民收入——支出——消費”流程的流量。為此,我們應進一步進行體制改革,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的創(chuàng)業(yè)和流通,真正讓民間投資和民間消費頂起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三)引導教育科學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
科技、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增加人力資本,對經濟支撐力這一塊提高人口素質,鼓勵人力資本回流國內,我覺得非常重要。再一個就是創(chuàng)新,特別是顛覆性的技術,可能會平衡人口下行、老化和城鄉(xiāng)結構紊亂的現有結構。這個人身體不行了,或者是體弱多病,怎么給你弄點營養(yǎng),增強你的體力,科技創(chuàng)新實際起這個作用,只能用這個補救。互聯網、能源、淡水技術等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來推動經濟增長。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人口歷史數據的比較分析,中國人口增長狀況出現了低增長率和老齡化的問題,顯示中國的人口紅利對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正進入衰竭階段。不過,通過對城市化數據的比較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目前還處于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且將從中獲得巨大的發(fā)展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蔡珍美,張向前.數字經濟加速中國經濟發(fā)展動力模式變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No.285,(11):77-83.
[2]藍裕平,張燕.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與中國經濟發(fā)展[J].國際融資,2020,No.234,(04):29-35.
[3]王金營,劉艷華.經濟發(fā)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間:存在性和理論架構——基于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對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和借鑒[J].人口研究,2020,v.44;No.241,(01):5-20.
[4]趙德友.數說新中國成立70年經濟發(fā)展軌跡及前景展望[J].市場研究,2019,No.485,(09):5-13.
[5]張克中,陳祎,魯元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增長動力研究——基于人口老齡化視角的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9,No.227,(04):104-112.
中國新興建設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一公司 北京豐臺 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