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并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書。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的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提出了興邦建國、以政為德、貞觀之治的政治思想,以期鞏固唐皇室政權(quán)。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立。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全文1203字。行書。山西太原晉祠藏。
【觀典賞析】唐太宗留世書法僅《晉祠銘》和《溫泉銘》兩件,均為刻石?!稌x祠銘》書法勁秀挺拔,形勢開闊,渾然天成,字字注重意態(tài),飛逸灑脫,雍容大氣。楊賓《大瓢偶筆》說:“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錢泳《書學(xué)》稱:“古來碑者,在漢、魏必以隸書,在晉、宋、六朝必以真書,以行書而書碑者,始于唐太宗之《晉祠銘》,李北海繼之。”此碑書法開八大山人行楷書之先河。
【作品概況】《溫泉銘》是唐太宗李世民為驪山溫泉撰寫的碑文。碑立于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原石失蹤。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在甘肅莫高窟17窟發(fā)現(xiàn)唐拓本唐太宗行書《溫泉銘》、歐陽詢《化度寺碑》、柳公權(quán)《金剛經(jīng)》等三件殘本。48行,354字。行書。現(xiàn)藏巴黎國立圖書館。
【觀典賞析】中國歷代皇帝中,字寫得好的不乏其人,但稱得上書法家的為數(shù)不多,如李世民、趙佶、 趙構(gòu)等?!稖厝憽穲A熟流利,渾然天成,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穩(wěn)和順,而是欹側(cè)奔放,雍容和雅,豐滿潤朗,激越跌宕,字勢多奇拗,筆法生動,孕育著二王草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風(fēng)韻。唐以前碑刻者用篆、隸、楷書,唐太宗首創(chuàng)以行書刻碑,這是唐太宗在書法及其理論上極具影響的貢獻。《溫泉銘》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行書刻碑。近代俞復(fù)跋說:“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于書法上,固當(dāng)北面稱臣耳?!彼未总赖男袝丛从凇稖厝憽贰?/p>
【作品概況】《道因法師碑》全名《大唐故翻經(jīng)在德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李儼撰,歐陽通書。楷書,34行,行73字。碑高312厘米,寬103厘米。為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立?,F(xiàn)存陜西西安碑林。
【觀典賞析】《道因法師碑》是歐陽通的代表作。歐陽通楷書比其父歐陽詢寫得更瘦硬、更挺勁,特別是主筆橫畫在收筆時末鋒飛起,富有十分濃重的隸意,成為其楷書的一種特色,這種鋒棱的捺在書法術(shù)語中稱為“批法”。劉熙載《書概》說:“大小歐陽書,并出分隸,觀蘭臺道因碑有批法,則顯然隸筆矣。”此碑筆力清勁,結(jié)字雅正,意度飄逸,善用仰勢、背勢和鋒棱之勢,給人以神采奕奕的藝術(shù)感受。明王世貞說:“《道因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fēng)霜之氣,可重也?!变h芒棱角太露,既成其書法特色,也成為歷代評論家的眾矢之的。楊士奇批評他“少含蓄之趣”,但虞世南稱歐陽通功力當(dāng)在褚遂良之上。
【作品概況】《升仙太子之碑》立于武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76歲的武則天由洛陽嵩山封禪返回,途徑緱山,在升仙太子廟中留宿。傳說周靈王太子晉在此升天成仙而立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碑通高654厘米,上寬158厘米,下寬174厘米,厚55厘米。行草書。34行,行66字,碑文上下款和碑陰刻有武則天《游仙篇》等,分別出自唐氏著名書法家薛稷、鐘紹京之手。河南省偃師市緱山仙君廟存。
【觀典賞析】武則天前后執(zhí)政達半個世紀(jì),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fēng)”。此碑為武則天親自撰文并書丹鐫刻的唯一碑刻。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為飛白鳥形書體,每一字的起筆處都有一只仙鳥立于字體中,尤為詭奇精妙、氣勢磅礴。有評論家稱此碑文用筆“筆勢婉轉(zhuǎn)流利,結(jié)體寬嚴(yán)適度,落筆鏗然有聲”。明趙涵稱“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于世,此其僅存者耳”。此碑行草相間,筆畫婉約,婉轉(zhuǎn)流暢,意態(tài)豪縱,是我國行草書碑刻中最早者,更是第一個由女性書寫的碑刻,后人稱武則天的書法“深諳書法規(guī)律和具有非凡的藝術(shù)膽識與才氣”,譽之為“天下之妙跡,域中之奇觀”,僅次于孫過庭的《書譜》。謝無量評價其“自來婦女亦無此大手筆”。武則天所創(chuàng)的飛白鳥形書體后無傳人,“飛白”就是在筆畫中具有絲絲露白特點的書法。
(馬 斌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