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全面闡述了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單元導入教學活動的設計及作用,闡釋了新形勢下的常規(guī)課堂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常規(guī)課堂;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3-0040-02
引 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英語學習環(huán)境、方法及資源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學習階段的英語學科教學有著不同的學習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運而生。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將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到每節(jié)課中,尤其是在單元導入教學中。
一、核心素養(yǎng)與當前英語教學
(一)什么是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體系,是一個素養(yǎng)集合體,是各學段各學科的綜合作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聽、說、看、讀、寫是英語學科的常規(guī)教學活動。在具體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新課程標準設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相輔相成。
(二)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正式發(fā)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要求在教育教學中構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
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為具備綜合實力的人才,核心素養(yǎng)倡導學生全面發(fā)展,以求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這是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達成的目標,同時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教師應做什么
教師必須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走出來,重新給自身角色定位。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引導下,教師在課堂及其他授課形式中,應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及“調控者”。
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速度快,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教材中有限的知識已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對海量的學習資源,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正確處理語言信息的方法,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需求。
二、單元導入教學中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
(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的學習能力就體現(xiàn)在“若沒有教師在場,如何更好地通過自學來掌握相關語言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心理學研究表明,能使人的大腦皮層相關區(qū)域產(chǎn)生興奮的事物需要符合兩個特點:一是新奇;二是能夠直接符合需要。
筆者以牛津譯林版英語初一下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進行分析。本單元以Dream home為主題,在單元導入課時介紹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和首都,以及其著名景點和標志性建筑。教材的學習內容十分有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想要獲得更多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源比較容易,如the Sydney Opera in Australia, the Liberty in the USA, the Swan Castle in Germany……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通過預習課本內容,學會運用已學的英語知識獲得更多與之相關的英語知識,同時也為本單元其他課時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與學生一起搜集更多學習資源的“合作者”。簡而言之,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較為理想的途徑。
(二)語言能力的鍛煉
學生的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聽、說、看、讀、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聽、看和讀表現(xiàn)為理解能力,而說和寫則表現(xiàn)為表達能力。
仍以牛津譯林版英語初一下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在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具有針對性的任務。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國家及它的一座城市,介紹這座城市的著名建筑或歷史古跡。教師應向學生強調:必須用地道的英語組織語言并附上照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闡述。學生對外國城市十分感興趣,他們自然愿意花時間收集相關的英語資源,并盡力使用英語來介紹自己喜歡的國家及城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的語言知識遠比課堂上要多。本課的重要句型“Which city is this photo from? It is from....Is ...the capital of...?”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學生也完成了對語言技能的內化。
在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后,教師可以通過PPT向學生展示本課出現(xiàn)的國家和著名標志性建筑和景點:Japan, Mount Fuji; France, the Eiffel Tower; the USA, the White House; Russia, Red Square; the UK, Big Ben; Canada, the CN Tower。學生經(jīng)過自主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傾聽其他同學的闡述,并通過學習教材內容,豐富自身的語言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語言能力。筆者認為,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得益彰。在此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處理資源的“調控者”及語言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三)思維品質的提升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常規(guī)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會觀察到它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漢語存在一些相似處和不同點,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感受英語的特點和功能。在學習過程中,語言背后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及意圖被認知后,便會逐漸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與其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息息相關。
本課時中,學生主要對出現(xiàn)的國家名、首都名及標志性建筑等英文名進行學習。在了解這些表層英語知識的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和文化角度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命名格式?為什么會選擇特定的詞來命名?為什么教材會選擇這些國家和景點?”這樣一來,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理解這些專有名詞包含的更深層意義便不再困難,學生的思維品質自然會隨之提高。
(四)文化意識的養(yǎng)成
“文化意識”即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來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1]。
語言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它不斷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不斷進行著輸出與輸入。這一單元介紹了全世界各地的“家”,從Welcome to the unit到Task,教師不能僅著眼于認知這些地名和對話,而應挖掘課本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究:為什么大本鐘要取名為Big Ben。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了解由于受到不同國家文化和詞匯的影響,英語呈現(xiàn)出復雜的規(guī)則。學生對不同文化和語言的主動感知會促進其文化意識的不斷提升。教師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背誦地名,為其講解重點單詞和句型,取得的教學成果將十分有限。
同時,教師應認識到,不同學科之間不是割裂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其他學科,如教師可以在講解英語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不斷思考與之有關的歷史文化和語文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置身于我國優(yōu)秀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沖擊下,會更全面、更清晰地看待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迸囵B(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絕不是空談,而應是英語學科教學的風向標,是素質教育的旗幟,教師必須將其滲透到常規(guī)教學中。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教師應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使學生具備滿足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
[參考文獻]
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5):79-86.
作者簡介:張蓉(1986.12-),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