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yè)》記者 趙嘉瑋
今年5月18日,即“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中國文物報社組織開展的第十八屆(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評選結果揭曉了。
在眾多博物館展覽精品中,山西博物院申報的山西青銅博物館“吉金光華”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山西青銅博物館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打造山西文化新高地”的重大舉措。
2018年1月,中央部署開展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山西省公安機關積極響應號召并將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此次行動中,一共繳獲了25000余件文物,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重大價值的商周青銅器。
當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坐落在汾水西岸的山西青銅博物館的籌建?;I建過程中主要圍繞青銅專題,將研究、展覽和教育緊密結合,打造多層次立體式文化傳承體系。
次年7月27日開館試運行,隨后在2020年進行了提升改造,最終于當年9月18日,凝結了眾多人心血的“吉金光華”系列面世了。
“吉金”是古時對銅鑄之祭器的雅稱。“吉金光華”以中國青銅為專題,目前在國內是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的中國青銅文化專題陳列。對于參觀者來說,這的確是一場青銅盛約。
在此盛約中,由3個專題“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范”和2個輔助展區(qū)構成,將帶給觀者一場有深度,有溫度,有趣味的文化盛宴。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它的發(fā)展歷史也反應了中國早期文化的發(fā)展。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qū)域,與此相對,青銅器是山西的特色文物資源,反映了中國早期文明發(fā)展演變的進程。
山西青銅器品類豐富,序列完整,涵蓋了青銅文明從發(fā)生、發(fā)展、繁榮到轉變的各個階段。而“吉金光華”基本陳列囊括了山西多年來和青銅有關的許多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比如晉侯墓地、侯馬晉國遺址、趙卿墓、橫水倗國墓地、大河口霸國墓地等。
其中還包括了榮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榮獲“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址。
“華夏印跡”板塊以青銅為憑,探我泱泱華夏之跡。其以時間為軸向觀者展示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發(fā)祥地的發(fā)展軌跡。這一板塊分為“青銅先聲”“率土內外”和“赫赫晉邦”三個單元。
“青銅先聲”為觀者呈現(xiàn)了青銅器最早出現(xiàn)在山西時的情況,這一時期對應的是青銅文化的形成期。距今4300年左右的陶寺遺址是中國早期銅器發(fā)現(xiàn)最多的遺址之一,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龍山時代銅器出土最集中的一處遺址。這一發(fā)現(xiàn)印證了中國青銅器的起源和山西有著很密切的關系。陶寺遺址的展品表現(xiàn)了最早的王權和國家形態(tài),與古史傳說中的唐堯時代相吻合。
第二單元為“率土內外”,主要介紹了商王朝時期,山西青銅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的特征。夏商周時代是青銅文化的鼎盛期。該時期,山西擁有最重要的銅礦資源和制銅技術,對青銅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這個單元展示的青銅器比較多。故根據(jù)國家地理疆域進一步做了展示區(qū)域劃分。如“近畿”是指都城周邊及附近地區(qū),所以該展區(qū)的青銅器大多為“重器”,大多代表著某方國,或者一個王族。比如靈石旌介商墓的青銅器,上面印有“丙”的族徽銘文,表示是“丙”族的遺存。“丙”族是商代晚期重要的貴族,與商王關系很密切。
此外,這里還有“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中出土的青銅器。從該青銅器上的族徽銘文來看,該墓地應為“匿”族墓地。該墓地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也填補了晉南地區(qū)晚商遺存的空白。在展廳,觀者還能看到該墓地出土的圓鼎、方鼎、獸形觥等等。
“邊域”展區(qū)主要展現(xiàn)了距離京都較遠地區(qū)的青銅器。如晉陜高原黃河沿線的保德、柳林、石樓、永和、吉縣、榆林和綏德等地的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文物。這其中鈴豆、舞鐃、龍形觥等青銅器都極具地方特點。鈴首劍、蛇首匕等則顯示出北方草原民族特色。不同風格青銅器的發(fā)現(xiàn),說明這里曾經有依附于商王朝的方國,也有與商王朝文化差異明顯的敵對勢力。
“赫赫晉邦”展區(qū)是該板塊的重磅單元,主要呈現(xiàn)了晉國的青銅文明。天馬曲村晉國遺址、晉侯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大多在此展現(xiàn)。這些青銅器都是晉國歷代諸侯及其夫人所用的物件。這些物件體現(xiàn)了周王朝時期的封建等級制度。在本展區(qū),還有山西省歷年來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獲獎項目—霸國墓地、倗國墓地的考古發(fā)掘。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個人修養(yǎng),禮樂制度指導和規(guī)范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礦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銅礦是國家擁有的,故青銅器最先作為禮器。這是中國禮樂文明的特色,在世界青銅文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禮樂春秋”以青銅為據(jù),探尋龍之傳人的禮樂文明。以用途作為劃分的依據(jù),分別有“鐘鳴鼎食”“金石和樂”“我武惟揚”“立身以禮”“禮通四方”“趙卿之制”和“古風新韻”七個單元。這七個單元展示了青銅器承載的社會功能,闡釋了青銅文化的禮樂內涵。
“鐘鳴鼎食”單元向公眾展示了周代諸侯的鼎簋制度,較為全面地再現(xiàn)了西周早期的煌煌禮樂。在“金石和樂”單元,主要介紹了青銅器作為禮儀樂器的職能。其中以青銅編鐘為主要展示內容。館方貼心地設置了互動體驗區(qū),觀者也能親手敲一敲編鐘來體驗古典音樂。
第三個單元為“我武惟揚”,主要展現(xiàn)了青銅器作為武器存在的主要功能,比如車馬器、兵器等等?!傲⑸硪远Y”單元,則是青銅器在貴族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在春秋以來,達官貴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尊貴和富有,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使用青銅制品。比如貴婦人喜歡銅鏡、弄器,男士則把青銅器做成了精美的刀具、帶鉤等等。生活用器作為修身之“禮”,是禮樂制度內涵的延伸。
此外,還有“禮通四方”單元。這是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種補充,也是對于山西文化的一種全面呈現(xiàn)。比如在山西歷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有一些青銅器是來自于戎狄地區(qū),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倒鉤銅矛,鄂爾多斯式的獸首刀、鶴嘴斧、動物形牌飾;還有來自兩周諸侯國的魯侯鬲鼎、吳王夫差鼎、秦式短劍等。這些青銅器都反映出當時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會現(xiàn)實。
“趙卿之制”則再現(xiàn)了古晉陽的“傳奇”。春秋晚期,趙簡子建立了晉陽古城。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太原金勝村發(fā)現(xiàn)了一處東周墓葬,據(jù)推測是趙簡子的墓室。如今,里面的出土文物都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其完整地再現(xiàn)了春秋晚期的制度革新和社會氣象。
最后一個單元為“古韻新風”,展示的是作為日常用品的青銅器。中國的青銅文化在戰(zhàn)國末期開始轉變,青銅逐漸被鐵器取代。
與此相應,晉系青銅器產生變革,逐漸從禮器演化成了尋常百姓可以使用的生活起居物品。青銅器不僅數(shù)量上大減,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征、裝飾藝術也出現(xiàn)了轉折性的變化。
如今,這些青銅器雖然能穿越千年與我們共處同一時空,但相關技藝已經遠離大眾了。故第三版塊帶領觀者走近這先民的技藝?!凹妓嚹7丁狈帧耙笔山稹薄笆馔就ぁ薄皥?zhí)簡馭繁”“鑄物象形”和“錯彩鏤金”五個單元,來展現(xiàn)華夏先民范鑄青銅的智慧之光。
這五個單元,從古代人發(fā)現(xiàn)銅礦,到冶煉時所采用的方法,都以文物實物為佐證,為觀者展示了清晰的青銅鑄造過程。
比如“西吳壁遺址”的展示空間。它填補了青銅產業(yè)鏈從采礦到冶煉之間的缺環(huán),對早期冶銅手工業(yè)的組織管理,以及早期中原王朝的興起與發(fā)展等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還有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采礦遺址—聞喜千金耙遺址,中原地區(qū)時代最早、規(guī)模較大、專業(yè)化程度最高的冶銅遺址—絳縣西吳壁遺址,春秋時期晉國宏大的鑄銅遺址以及數(shù)以萬計的模范、工具等,它們都揭示了從采礦到冶煉再到鑄造這一完整的青銅加工鏈。
為加深觀者的理解,這一板塊還使用了一些科技展陳手段。根據(jù)侯馬鑄銅遺址場景,復原了工匠們鑄銅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場面。在隨后的“鑄物象形”展示單元中主要展現(xiàn)了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各異,動物造型或為整器,或為局部,藝術想象力極其豐富和獨特。
在三大專題展區(qū)之外,還有“探幽尋勝”和“數(shù)字青銅”兩個輔助專題?!疤接膶佟笔且粋€教育互動展區(qū),主要揭秘了青銅器的研究過程?!皵?shù)字青銅”則通過現(xiàn)代技術呈現(xiàn)鮮活的歷史文化。
走進山西青銅博物館,觀者不僅會為青銅器的美而頓足,更會為其彰顯的華夏文明之燦爛而感嘆。這些青銅器匯聚此地,再現(xiàn)了昔日三晉大地上的繁榮和興盛,彰顯了山西在華夏文明發(fā)展歷程中重要的地位;這些青銅器歡聚一堂,闊步高談著先人的禮樂文明和卓越技藝,讓我們這些后來人可以追古撫今。
汾水湯湯,有名遠揚。一場有深度、有溫度、又有趣味的青銅盛約正待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