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越
肝癌屬惡性腫瘤的一種,隨著外科學及治療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及完善,肝癌患者5年內(nèi)生存率得到顯著提高,其預后效果與早期診斷及干預存在密切聯(lián)系。由于肝癌發(fā)病隱匿,早期無典型癥狀,具有病情發(fā)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點,故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降低肝癌患者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具有重要意義[1-2]。增強CT在肝癌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采用增強CT在肝癌檢查中能夠明顯縮短掃描時間,掃描層厚越來越薄,能夠有效提高肝癌病灶檢出率。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的特點,其工作原理是通過不同的信號特征及時反映病變的組成成分,從而判斷病變性質(zhì),在病情評估中意義重大[3-4]。鑒于此,本資料采用MRI及增強CT診斷小肝癌及微小肝癌,旨在探究其診斷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經(jīng)術后病理診斷為肝癌的60例(共63個病灶)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7~79(58.46±3.94)歲;病程2~18(10.34±2.86)個月。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隱痛、肝功能異常;均行增強CT及MRI檢查;均經(jīng)病理檢查明確為肝癌;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癌細胞已發(fā)生遠端轉(zhuǎn)移;伴有門靜脈血栓;已行放化療治療;存在重度心腦血管病變;腹部手術史;病例資料缺乏;精神疾病,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5]中相關診斷標準,小肝癌指單個病灶最大直徑≤3 cm,最大直徑之和≤3 cm,多個癌灶結節(jié)數(shù)≤2個;微小肝癌指癌灶最大直徑≤1 cm。
1.3 方法 (1)增強CT檢查:采用飛利浦IQon能譜CT 64層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初始掃描層距為3 mm,層厚為7 mm,要求患者于掃描前20 min飲用500~800 mL溫水,以充盈胃腸道,指導患者學習并掌握屏氣呼吸法,自呼氣末開始掃描。檢查時使患者保持仰臥位,掃描范圍為膈頂至肝臟下緣,及時調(diào)整窗位及窗寬,保證掃描的清晰度。于常規(guī)掃描后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射濃度為300 mgI/mL的碘海醇100 mL,控制注射速率為3 mL/s,隨后行增強掃描,于注射對比劑后25~30 s、55~65 s、120~180 s時行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平衡期掃描,無間距,重建層厚為1.25 mm。(2)MRI檢查:采用西門子Emotion 3.0T超導型MRI成像儀,檢查時使患者保持仰臥位,首先行常規(guī)平掃,隨后采用肝臟三維容積快速掃描(LAVA)行多期動態(tài)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置如下:層厚4.4 mm,視野36 cm×36 cm,矩陣320×224,屏氣時間為21 s,反轉(zhuǎn)角為15°,反轉(zhuǎn)時間為5 ms,TE為1.2 ms,TR為2.6 ms,完成全肝容積掃描。待常規(guī)平掃結束后使用高壓注射器以2 mL/s的速率經(jīng)肘靜脈注射0.1 nmol/kg的二乙三胺五乙酸釓雙葡甲胺注射液,分別于注射對比劑后17~20 s、60~63 s、180 s行全肝掃描,隨后將掃描后圖像上傳至工作站處理。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副主任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閱片,測量并記錄病灶數(shù)目、大小等信息。若存在不同意見,經(jīng)討論后獲得一致意見。
1.4 觀察指標 (1)分析增強CT及MRI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中的檢查結果;(2)以術后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2種檢查方法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中的診斷價值;(3)分析2種診斷方法與病理結果一致性。
2.1 MRI及增強CT檢查結果 63個病灶中,術后病理證實惡性病灶43個,包括小肝癌34個、微小肝癌9個,良性病灶20個。經(jīng)MRI檢查共檢出惡性病灶41個,包括小肝癌30個、微小肝癌11個,良性病灶22個;增強CT檢查共檢出惡性病灶39個,包括小肝癌31個、微小肝癌8個,良性病灶24個。見表1,2。
表1 MRI診斷結果 (例,n=63)
表2 增強CT診斷結果 (例,n=63)
2.2 MRI及增強CT診斷價值 MRI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診斷中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高于增強CT,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Kappa檢驗顯示:MRI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75,P<0.001);增強CT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444,P<0.001)。
表3 MRI及增強CT診斷價值比較/%
通常情況下,小肝癌患者為單個癌結節(jié)直徑<3 cm,且多個癌結節(jié)數(shù)目≤2個,病灶特點表現(xiàn)為癌結節(jié)位置表淺,常位于肝右葉,肝葉深部病灶較少,屬單發(fā)性,于尾葉處分布較少。目前,臨床認為肝癌的治療效果取決于肝癌發(fā)現(xiàn)時間段,若可盡早發(fā)現(xiàn),并對于給予針對性治療,有助于改善預后[6-7]。因此,小肝癌患者早診斷、早干預意義重大。
近年來,增強CT及MRI檢查在臨床上得到較好的發(fā)展,研究[8]顯示,典型肝癌患者在CT檢查中可見低密度影,在MRI檢查中表現(xiàn)為高信號,而在CT及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中,肝癌動脈期表現(xiàn)為高信號或高密度,門靜脈期則為低密度或低信號等。本資料結果顯示,63個病灶中,術后病理證實惡性病灶43個,良性病灶20個;經(jīng)MRI檢查共檢出惡性病灶41個,良性病灶22個;增強CT檢查共檢出惡性病灶39個,良性病灶24個。MRI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診斷中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高于增強CT,Kappa檢驗顯示:MRI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良好,增強CT與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尚可。表明MRI及增強CT均可鑒別診斷肝癌及微小肝癌,但MRI檢查準確率更高,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有利依據(jù)。究其原因可知增強CT掃描能夠充分反映肝實質(zhì)差異變化,但差異的進展是在注射對比劑后短時間內(nèi)顯示,極大可能在病灶層面掃描的時間為非顯示腫瘤的最佳時間。加之增強CT檢查采用放射線照射,多次檢查致使患者吸收大量的輻射,影響預后恢復[9]。而MRI檢查能夠提升MRI圖像質(zhì)量,利于病變的檢出,同時MRI檢查無放射線照射,通過不同方位、不同序列成像有助于及時鑒別診斷病變程度,在小細胞肝癌及微小肝癌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10]。
綜上所述,MRI與增強CT均可診斷小肝癌及微小肝癌,其中MRI檢查診斷符合率更高,可為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利于治療方案的制定,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