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英,蔣 虹,周 靜,覃水清
(桂林市人民醫(yī)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腦癱是指腦性癱瘓,患兒在孕期即發(fā)生了非進行性的腦部損傷和發(fā)育缺陷,出生之后表現為中樞運動方面的障礙以及異常姿勢。痙攣型腦癱屬于腦癱的一種類型,以肌肉痙攣為主,導致患兒運動障礙、智力以及感覺方面亦可出現障礙,如果不進行及時的干預,可發(fā)展為永久性癥狀,對患兒的正常發(fā)育不利[1]。痙攣型腦癱遵循早診斷、早干預以及早治療的原則,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功能訓練,但是作為一種繼發(fā)性的畸形,康復訓練的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干預手段。A型肉毒毒素注射屬于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方法,屬于神經毒素干預措施,在治療中可對癥狀進行一定緩解,見效快[2]。本文對A 型肉毒毒素注射聯(lián)合功能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尖足畸形、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如下。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70 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6歲,平均年齡(4.11±1.12)歲;實驗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2 ~6 歲,平均年齡(4.13±1.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1)將痙攣肢體進行伸展,并保持伸張狀態(tài),之后進行伸展相和屈曲相的交互運動1 次,10 min/次,1 次/d,對肌腱進行充分拉伸,并位置肌肉放松。(2)對患兒進行仰臥位主動屈伸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活動,在坐位狀態(tài)下進行伸膝訓練,提升痙攣區(qū)域肌肉力量,20 min/次,1 次/d。(3)對患兒進行步行訓練,先使其足跟著地,保持站立位肢體的平衡,之后之間過渡到平移、轉彎以及斜坡行走等練習,60 min/次,1 次/d。
觀察組給予A 型肉毒毒素注射(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規(guī)格100 IU/瓶,批號810914)聯(lián)合功能訓練:按照說明書中A 型肉毒毒素溶解方法進行操作,使用0.9%氯化鈉溶液稀釋成為50 U/mL 的溶液,以總量6 ~8 U/kg 的劑量分配至各個位點,使用反向牽拉指壓法對痙攣肌進行定位,在肌腹最為突出、堅硬的部位進行注射,一般在每塊肌肉選擇3 ~7 個注射位點,每個位點的給藥劑量為0.1 ~0.2 mL,每組肌群每次注射不超過50 U,每點注射不超過10 U,每點注射的液體體積不超過0.2 mL,在藥物注射24 h 之后可進行功能訓練,訓練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尖足畸形矯正質量、粗大運動功能改善效果:尖足畸形矯正質量包括2 項指標,即下肢痙攣程度,使用綜合痙攣(CSS)量表評分,總分16 分,分數越高痙攣程度越嚴重。同時使用踝關節(jié)被動背屈角度判斷踝關節(jié)恢復質量;粗大運動功能改善效果則使用GMFM 評分量表,分為臥位和翻身,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5 大功能區(qū)進行評分,以各功能區(qū)實際得分和總分的百分比計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理想。Ashworth 痙攣評分方法:對患者關節(jié)運動肌群進行綜合評估后,根據本院收治患兒實際情況對評分標準進行改良,共分為0 ~6 分,得分與患兒關節(jié)痙攣癥狀嚴重性呈正比例關系。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CSS 評分、踝關節(jié)被動背屈角度均低于對照組,GMFM 評分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尖足畸形矯正質量、粗大運動功能改善效果(x- ± s, d)
治療前患兒Ashworth 痙攣評分組間對比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訓練4、8 及12 周時,實驗組患兒Ashworth 痙攣評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shworth 痙攣評分對比(x- ± s,分)
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例)
痙攣型腦癱患兒病變的位置在大腦皮質以及椎體束,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肌肉痙攣,進而出現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異常,關節(jié)畸形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不利[3]。本文數據分析中:實驗組CSS 評分、踝關節(jié)背屈角度均低于對照組,GMFM 評分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兒Ashworth 痙攣評分組間對比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訓練4、8 及12 周時,實驗組患兒Ashworth 痙攣評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率略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功能訓練屬于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可以對痙攣進行緩解,但是治療耗費時間較長,而A 型肉毒毒素則是厭氧芽孢肉毒桿菌在發(fā)育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外毒素,在使用之后可以選擇性的與運動終板中的神經-肌肉進行接頭,將其神經遞質阻斷[4],控制突觸前膜乙酰膽堿的釋放,維持肌肉持久、可逆的遲緩性麻痹,對痙攣進行緩解,可以降低肌肉張力,因此對于痙攣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該藥物一般作用時間3 ~6 個月,在此期間進行功能訓練不再受到痙攣的限制,可以充分進盡心肌肉的主動收縮等運動,康復訓練的質量顯著提升[5]。A型肉毒毒素是白色疏松體,具有良好的解痙效果。臨床將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患者的痙攣肌肌腹之后可在短時間內快速作用在患者的周圍運動神經末梢,進而對乙酰膽堿的釋放進行抑制,使得患者的神經肌肉得到松弛,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遲緩性麻痹,對痙攣肌肌張力進行降低,進而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開展運動療法主要使用反射性抑制手法,最大程度上控制關鍵點,將異常姿勢與運動模式進行抑制,有效刺激本體感覺與運動覺恢復,建立良好的運動措施。進而配合開展運動訓練,有效促進各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增加下肢肌力,幫助其站立、步行。聯(lián)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最快且精確地作用于患者的痙攣肌,有效降低肌張力,改善患者的痙攣狀態(tài),給予患者良好的功能訓練,增加患者自身的肌力,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本次研究與蔡慧強,彭桂蘭,胡恕香等[7]研究數據結果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充分驗證了使用A 型肉毒毒素注射聯(lián)合功能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性。
綜上所述,痙攣型腦癱患兒使用A 型肉毒毒素注射聯(lián)合功能訓練,對于尖足畸形的改善更加有效,同時可以恢復粗大運動功能,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