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英
摘要:以音樂課程與教學專業(yè)方向研究生與高中生結合的音樂學習共同體,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圍繞高中學生的音樂需求,與具備較高音樂專業(yè)水平的研究生達成共同體,通過交流探討方式進行學習,轉變傳統(tǒng)講授法的教學方式。隨著評價重心的轉移,相應的評價方式也應轉變,要更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化,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內容綜合化。CIPP決策模式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等四個步驟進行評價,結合量化評價及質性評價方法,為決策者提供了不同的評價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CIPP決策模式? 學習共同體? 高中音樂? 音樂與戲劇表演?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5-0138-03
音樂教學評價是音樂課程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有效的教學評價,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調整,音樂教學評價應根據學生個性發(fā)展、個性特點、音樂基礎、學習環(huán)境等多種元素,音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更關注個體從感覺、知覺到情感、想象、理解等表現出的差異。
一、CIPP決策模式
(一)CIPP決策模式概念界定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于提出CIPP決策模式,該模式為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難問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決方向,以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為出發(fā)點,整合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提高了人們對評價活動的認可程度。它認為評價就是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在CIPP決策模式實踐中,評價者可根據具體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評價策略,各種評價方法及策略既可以在方案實施前評估實用性,也可以在方案實施中使用。在操作中可以實施一種評價,也可以實施幾種評價,這完全取決于評價聽取人的需要,它是一種十分彈性靈活的模式。
(二)CIPP決策模式產生背景
CIPP決策模式源于美國,為改進泰勒“行為目標模式”中,將評價作為一種趨向單一、普遍的方式,美國國會提出學校應能夠系統(tǒng)有效的評價課程效果,評價模式應能反應動態(tài)變化的學校評價過程。斯塔弗爾比姆認為教育評價不應過于注重預期目標的完成效果,也不能只局限于成果評價,應把關于教學方案的整個實施過程,從課程實施的前期準備、實際操作、成果分析都納入到評價維度中,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加整體、全面的關注到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
(三)CIPP決策模式實踐分析
CIPP作為一種整合性評價模型,背景評價更趨向于對教學對象本身的需求分析,以及是否與課程目標相一致,即是對課程目標本身作出價值判斷;投入評價是對教學方案的制定,以及方案可行性進行評價;過程評價指向實際課堂,方案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課堂信息反饋評價;結果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解釋結果與課堂過程中相應的問題。
二、學習共同體在高中音樂戲劇課中的實踐分析
(一)學習共同體在高中音樂戲劇課中的概述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與戲劇表演》教材編寫指導思想中提到,普通高中的音樂教育本質上仍然是審美教育,音樂實踐活動應關注音樂學習方式的變革。結合高中生普遍心理較為獨立的特性,在音樂與戲劇表演課中,應考慮學生對本課的內在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本模塊課程的學習動力,嘗試多樣的音樂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以“學習共同體”作為本模塊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營造出放松、開放的音樂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交流、創(chuàng)造習得音樂知識。作為一種合作型學習方式,在共同體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發(fā)揮,表達想法。音樂課程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主體之一,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習者的身份更加深入、真實的了解到高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及課堂投入程度,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有較大幫助,可以提高自身教學能力,通過以音樂課程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與普通高中學生自主組合學習小組,利用研究生音樂專業(yè)知識及音樂技能,與普高學生進行音樂學習思想交流。
(二)學習共同體在高中音樂戲劇課中的實踐分析
課本劇創(chuàng)編是《音樂與戲劇表演》教材中相關戲劇知識版塊的實踐內容,也是高中音樂課程中的一個重要模塊,通過音樂課程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與高中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圍繞課本劇創(chuàng)編主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音樂情景,素材包括人文類、社科類,也可由其他學科獲取,可由教學決策者提供既定的音樂素材,也可由教學對象、評價對象根據自身喜好選擇相應的音樂素材,從而進行音樂情景的設定。以音樂課程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與高中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小組形式,從研究素材,包括素材來源、素材元素等進行分析解讀,明確音樂與戲劇的主題,通過小組自行安排表演及統(tǒng)籌人員,分配角色扮演,共同討論構思情節(jié),在劇本取材中提取臺詞,并設計相應的動作,以專業(yè)的音樂標配能力配置相應的音樂,設計適合劇本主題的道具,并將場面分解設計背景。在高中音樂與戲劇課中引入課本劇創(chuàng)編,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配樂與表演。通過自主組合形成主題式多元素功能的音樂學習小組,教師作為情景創(chuàng)設者,提供創(chuàng)作元素并作信息反饋及評價分析。
三、以CIPP決策模式進行課程評價
(一)CIPP決策模式在高中音樂戲劇課的評價分析
CIPP決策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四個步驟。在高中音樂戲劇課中,以學習共同體模式將教學計劃實施的背景,以及學習共同體的成員作為評價對象,設定評價對象的需要及其滿足需要的機會,從而提出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并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音樂戲劇課中的背景評價重點突出學生,即評價對象的需要,對課程目標本身做出判斷,看兩者是否一致。高中戲劇課中的輸入評價在背景評價基礎上,以學習共同體模式進一步幫助教學決策者選擇達到教學目標的最佳教學手段,從而在各種類型的教學課程計劃中進行評價,在教學課程計劃中,著重在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選擇方法的依據進行評價。高中音樂戲劇課中的過程評價指在描述教學實際過程可確定或預測課程設計依據,或教學實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能夠為教學決策者提供如何調整和修改教學課程計劃的可行性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在評價中得以更深層次的解讀,從而在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減少問題的重復。高中音樂戲劇課的成果評價主要在學習共同體中以測量、解釋和評定課程計劃的成績。其通過收集和結果有關學習共同體的各種描述與相關信息,把學習共同體中結合課程的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反面的有關數據及信息聯(lián)系起來,并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價值和優(yōu)勢做出解釋。
(二)CIPP決策模式在高中音樂戲劇課的課例分析
本課例源自新課標《音樂與戲劇表演》教材中相關戲劇知識版塊的實踐內容,CIPP決策模式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等四個步驟對課例進行評價。
1.背景評價:關于《課本劇創(chuàng)編》的課程目標及教學對象需求評價
背景評價結合課標理念,主要目的在于根據評價對象需要,分析該課程所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課程目標評價需要判斷是否體現課標理念,評估教學對象的音樂基礎及學習能力,評價方法可采用調查問卷,將評價對象的需求整合成具體的評價指標,依據評價指標設計問題;亦可采用結構化訪談,從訪談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深刻剖析學生需求,以《課本劇創(chuàng)編》為例,課程目標分析:通過課本劇的創(chuàng)編、配樂與表演,深化學生對劇本的了解和認識;通過欣賞課本劇作品,能夠學會分析歸納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教學對象對課程的需求分析:高中生普遍心理較為獨立、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積累,熱衷于創(chuàng)編,在本課中,需要創(chuàng)作元素及創(chuàng)作手法方面的知識。
2.輸入評價:關于《課本劇創(chuàng)編》的課程方案評價
輸入評價是關于課例從教學手段的使用,教材知識選擇、課程教學時間安排、教學方法與過程及課程資源等進行評價。該環(huán)節(jié)通過對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進行評價,從而更好的為實踐做好前期準備。評價方法可參照課標以及學校具體教學大綱提出要求?!墩n本劇創(chuàng)編》教材內容分析:戲劇欣賞及課本劇創(chuàng)編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也是《音樂與戲劇表演》教材中相關戲劇知識版塊的實踐內容。通過欣賞不同種類的戲劇,歸納音樂與戲劇結合的不同類型,選擇貼近個人/小組生活的戲劇表演素材,進行課本劇創(chuàng)編;教學時間安排:課時安排為1課時;高中“音樂與戲劇表演”模塊的教學時間為18個學時,共4個單元17節(jié),本課分配1課時較為合理;教學方法分析:以感受、體驗、認識、理解戲劇表演的方法,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聽唱、模唱、表演等學演方法,學會創(chuàng)作、創(chuàng)編等創(chuàng)造過程,符合高中生喜歡合作式、探討交流,有個人主見及想法的學習心理。
3.過程評價:關于《課本劇創(chuàng)編》的實施評價
過程評價是關于教學實施的評價,通過對教學課堂的觀察記錄,圍繞學生參與過程以及教師指導過程進行評價。學生參與過程評價維度可從參與態(tài)度、參與方式、參與過程等進行評價;教師指導過程評價維度可從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指導、引導方式等進行評價;可通過課堂觀察法,教學實錄,反思筆記以及課后對學生的訪談進行評價。《課本劇創(chuàng)編》中學生參與課堂實錄:以小組為單位的音樂學習方式,由音樂專業(yè)研究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共同完成(主題式)課本劇創(chuàng)編,通過研究課文(小說),明確小組主題,構思主題情節(jié)進行臺詞、人物及音樂的設計和安排,最后場面排練進行小組展示。
教師指導過程實錄:提供創(chuàng)編要素,包括音樂元素、戲劇表演元素、音樂與戲劇結合元素等,確認小組主題與課程內容相關,觀察小組展示排練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調整解決。課后問題總結:作品從選材、構思、彩排都完成的較好,課時安排合理,但存在學生缺乏對劇本場景音樂學配的構想;展示過程完整,但主題表達不夠明確;課程資源提供限制了部分小組的發(fā)揮;對照已設定目標:評價關于音樂與戲劇結合的基本分析及歸納能力。
4.成果評價:關于《課本劇創(chuàng)編》的實施結果評價
成果評價是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結合設定目標,比較實施結果與目標設定的差距,分析學生和教師分別在課堂中的體驗及收獲,從而更好的改善課堂,評價方法可通過音樂知識考試測量法、問卷調查、學生訪談,也可通過自評方式,制作成長檔案袋,將學習成果記錄在檔案袋中?!墩n本劇創(chuàng)編》中學生體驗與收獲:學生對劇本的編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掌握關于音樂與戲劇結合的基本分析及歸納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充分發(fā)揮高中生喜歡爭辯探討的特征,音樂專業(yè)研究生在討論過程中能夠了解高中生選材及創(chuàng)編方面的想法。教師發(fā)展與收獲:從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到以學生作為主體的轉變,以嶄新的教育觀在音樂與戲劇表演課中完成了教學實踐。課堂整體效果:本課以音樂文化為主線,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的參與討論分析,課堂不僅只有音樂,同時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多元、綜合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評價目標不是為了證明,而在于改進”,CIPP決策模式為決策者提供了評價思路和方法,學習共同體下的音樂與戲劇表演課堂,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圍繞高中學生的音樂需求,具備較高音樂專業(yè)水平的研究生加入共同體學習,以提高自主音樂學習的質量,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導地位,讓學生在放松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思想交流,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課堂模式的轉變,對學生、教師以及課堂的評價不僅關注結果,還應將課堂前期準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關于課堂的全部都參與到課堂評價要素當中,適合課堂模式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課程不斷優(yōu)化,客觀、全面而有效的評價模式也能促進教師改進課堂不足,從而提高個人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馬玲玲.基于CIPP模型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指標體系[J].教學與管理,2020(09):115-118.
[2]黃龍泉,王磊.基于CIPP模式的學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2020(15).
[3]張鴻儒.校本課程如何評價——基于CIPP模式的探討[J].中國德育,2019(21).
[4]毛琴.新課程背景下合作學習應用于音樂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9).
[5]尹愛青.學校教育導論與教學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191-197.
[6]張燚.學習共同體視野下的大學生音樂社團建設[J].音樂傳播,2016(01):90-93.
[7]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17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