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靜,李月華,劉學琴,湯麗麗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1)
由于飲食、生活習慣等多因素影響,腦卒中發(fā)病趨于年輕化,而事業(yè)、家庭逐步處在成熟期青年患者,對卒中后肢體、語言障礙等比其他患者具備更嚴重心理負擔,易發(fā)腦卒中后抑郁,且其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健康,嚴重者可影響預后[1-2]。據(jù)悉,青年腦卒中后抑郁重要原因為對于腦卒中擔憂、惶恐以及缺少相應認知[3]。認知行為療法于醫(yī)療、教育、心理等多個行業(yè)中發(fā)揮良好效果,但在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效果有待進一步探究[4]。本研究選取90例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改善認知行為心理護理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0例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6~39歲,平均(32.56±3.06)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及下10例,大專18例,本科及以上17例;對照組男 20例,女25例,年齡25~39歲,平均(31.97±3.18)歲,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及下12例,大專16例,本科及以上17例。兩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MRI等檢查診斷為腦卒中;②存在情緒低落、無興趣、睡眠質量差等抑郁表現(xiàn);③病情穩(wěn)定且具有一定肢體功能;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呼吸衰竭;②伴腎、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③抗抑郁藥物治療史;④昏迷或意識障礙。
1.3 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護理。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給予藥物治療指導,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舒適,協(xié)助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給予營養(yǎng)補充;指導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宣教相關健康知識,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傾聽患者主訴,給予安撫、解釋;分享康復病例。
1.3.2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改善認知行為心理護理,干預1個月,前期為糾正認知、心理疏導,后期為作業(yè)訓練,具體如下。(1)第1~2天:實施“激發(fā)-信仰-結果”思維轉換,激發(fā)為誘發(fā)抑郁、焦慮情緒事件,例如看法、行動不便、大小便失禁等;信仰為對于誘發(fā)不良情緒看法、信念等;結果為對于事件誘發(fā)結果,例如不配合康復訓練和治療、情緒低落等;指導患者分析總結誘發(fā)事件、信念、結果,逐條解釋,告知是由于錯誤認知信念激發(fā)不良心理,最終產生不良結果,協(xié)助轉換思維,改變認知。(2)第3~7 天森田療法:舒緩音樂下靜臥30 min,傾聽森田療法內容,宣講“年紀小、恢復好”思想,鼓勵以“理所應當、順其自然”態(tài)度應對;病房中適度活動,輔以拼圖板、聽音樂等,閱讀有關森田療法的書;給予經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在實施前結合實例講述其臨床中治療效果,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放松抵觸心理,配合臨床治療。(3)第2~4周,開展作業(yè)療法,每天實施腹式呼吸訓練,深吸氣,腹部鼓起維持3~5 s,屏息1 s;漸進式肌肉放松,他人輔助實施,放松肩頸部、腰臀部、上肢、胸腹部、下肢等,緊張5~7 s,后放松肌肉,閉眼冥想下感受肌肉放松對生理、心理影響,每日1次,每次約30 min。
1.4 觀察指標(1)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5]、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評分評價心理狀態(tài)。HAMA共分為14個項目,總分為0~56分,分值越高則焦慮越嚴重;HAMD共分為17個項目,總分為0~54分,分值越高則抑郁越嚴重。(2)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認知功能,經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7]評估,內容為定向力、記憶力、語言、回憶力、注意力及計算力,總分為0~30分,分值越高則認知狀況越好。(3)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生活質量,經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8]評價,內容包括上肢功能、社會角色、活動能力、家庭角色、工作能力等12個方面,分值為49~245分,評分越低,生活質量越差。(4)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9]評價,其條目包括修飾、進食、如廁等,0~100分,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2.1 心理狀況比較兩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HAMD評分、HAM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周、1個月,研究組HAMD評分、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心理狀況比較
2.2 MMSE評分比較兩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MMSE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周、1個月,研究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MMSE評分比較
2.3 SS-QOL評分、BI評分比較兩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SS-QOL評分、B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1周、1個月,研究組SS-QOL評分、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1個月SS-QOL評分、BI評分比較
腦卒中后抑郁可引起情感、心理障礙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影響神經功能康復,甚至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心理調節(jié)失衡及行為消極,在回歸社會進程中伴負面影響,以青年最為常見[10-11]。以往腦卒中后抑郁干預為單一心理干預,且為經驗性護理,缺乏針對性,但護理效果與配合度、心理應激等相關,導致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仍需尋找更為有效干預措施。
臨床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與患者心理、認知、行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糾正錯誤認知,在緩解不良心理、改善生理行為等意義重大[12]。認知行為干預能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或者彌補欠缺認知,同時進行正確行為干預,達到改善預后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周、1個月心理組HAMD評分、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MMSE評分、SS-QOL評分、BI評分高于對照組。改善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中首先實施激發(fā)-信仰-結果思維轉換,可讓患者清楚了解自己產生抑郁主要原因是對于誘發(fā)事件錯誤認知,經護理人員糾正、引導,可減輕不良心理,加上后續(xù)森田療法,讓患者認知心理、生理處境,接受現(xiàn)狀,維持順其自然的面對方式,將卒中后多種癥狀作身體的一部分,放棄排斥、抵抗行為,于伴卒中后癥狀時持續(xù)社交、生活,并完成后續(xù)治療,此外,腹式呼吸訓練、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均可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在護理人員引導下轉變?yōu)榉e極能力,引導接受疾病引起的負面影響,治愈心理創(chuàng)傷,促進心理成長,進而提高治療與康復訓練配合度,從而提高認知,最終改善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能力。由此可知,改善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可改善負性心理,提高認知,提高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應用改善認知行為心理護理能緩解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認知,改善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注意結合患者實際狀況進行護理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