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英
"353"教學模式
“353”教學模式,即“3階段”“5環(huán)節(jié)”“3載體”,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紡織苑小學從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內容,以提升教師“給予學生支點”的教學能力為抓手,在長期的課題研究和探索實踐中開發(fā)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基于課題“‘353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紡織苑小學完成了預期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論成果“以‘德馨教育思想為引領持續(xù)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和實踐成果“1—6年級學科‘353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作為該課題結題評價鑒定者,經過分析課題成果、觀摩學校常態(tài)教學,筆者認為該模式的一大亮點是,教師充分研究教科書、教學用書和國家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生活經驗、生理和心理特點,對課前、課中和課后全學習過程進行具體甚至精微的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較好地實現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353”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與實施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有目標、有探索、有總結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具體表現為:課堂學習前,在新知識的學習目標中找到有待自己解決的新問題和需要掌握的新知識,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內容;課堂學習中,能夠積極參與新知識學習的教學互動,主動思考和掌握新知識;課堂學習后,能夠獨立完成、鞏固和擴展新知識的練習,順利完成自主學習的全過程。自主學習的全過程,賦予了學生學習的責任感和探索精神,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353”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通過三個載體表現出來——
一是前置性小研究。紡織苑小學創(chuàng)立的“前置性小研究”,讓學生作為研究者,依據教師的要求進行研究,先反復閱讀學習內容,然后把所學內容的要點、層次、聯(lián)系劃出來或打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問題,對于一些較難的問題,留給課堂去討論、提升。在此過程中,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研究的問題,爭取達到70%的解決率。前置性小研究調動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主體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時有助于學生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也為學生后續(xù)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撐點。
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主要表現為小組同學或小小組(同桌)討論,組員之間針對前置性小研究中應當掌握的內容和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既體現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兼顧合作的相互促進作用。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前講,就像一列普通列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則似每節(jié)車廂自帶分動力的動車,學習小組如同一節(jié)節(jié)車廂,組組有動力、人人有活力。
三是評價。評價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總結、反思與自我激勵。學生自我評價,一是對自主學習成效自我肯定,因肯定而自信;二是找出不足,明確繼續(xù)前進的方向,更好地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如“夢想翼之牌”評價,在三個方面提出繼續(xù)努力的目標——“我要追上班里的某個同學”“我要實現某種愿望”“我要樹立某些理想”。又如“百花星”評價。立足“德馨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培養(yǎng)目標,紡織苑小學鼓勵學生通過勤學和進取獲得“百花星”,追求成為獨一無二、最美麗的花朵。學生獲得的“百花星”可換取“德馨印”,“德馨印”可換取“德馨幣”?!暗萝皫拧币话肟纱嫒雺粝雰π羁?,另一半可自由兌換學習用品,由此形成“自發(fā)努力—相互協(xié)同—步步遞升—未來可期”的激勵鏈條。再如,學校借助節(jié)節(jié)記、日標榜、周獎勵、月慶典、期(期中、期末)表彰等方式引導每個學生自我激勵。這些評價形式,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整個評價具有立體、系統(tǒng)、生動、可持續(xù)的特征,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適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持之以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進取氛圍和獨特的校園文化。
提升教師給予學生支點的教學能力。給予學生支點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在研究學生思維特點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知識目標設計出針對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導學案”,即設置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支點”,具體表現在3階段和5環(huán)節(jié)上。
3階段包括——
課前準備階段。以前置性小研究為主,分基礎題、研究題、自出題三大塊,做到簡單、根本、開放。簡單,就是讓學生易學、好做,從而梳理出知識點,實現基本知識點自主消化。根本,就是觸及問題的核心和關鍵點,通過導學激活學生思維,提高自學能力。開放,就是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讓學生在支點問題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自編拓展題和挑戰(zhàn)題,在個性化的發(fā)展中展現自主學習的活力,從而讓學生好學、樂學。
課堂教學階段。重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依據前置性小研究的反饋信息,教師在教學中有序地給予學生支點引導,有針對性地回應學生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分析和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勇敢展示自身想法,提高表達力、思考力、共情力等。
課后鞏固階段。重在引導學生總結反思。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后作業(yè)任務,這一階段給學生的支點是,自主回顧、總結課堂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做好錯題和認識誤區(qū)的收集整理,通過及時回顧和糾偏糾錯,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標要求,鍛煉總結和反思能力。
5環(huán)節(jié)包括——
激趣導入、目標導學。教師結合上節(jié)課存在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評,彌補上節(jié)課未能全部達標的內容,形成知識循環(huán);結合舊知和新知的銜接點,即單元“知識樹”或章節(jié)“知識樹”,創(chuàng)設有效、有趣的問題情境支點導入課題,結合課前預習學案重申課堂學習的三維目標;分層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支點,做到優(yōu)、中、困三類學生具有不同的支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組內交流、師友互助。針對課前的前置性小研究,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學師及時幫助學友,解決學友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小組長對課前組員前置性小研究完成情況做出客觀評價,課上小組對出現的共性問題、個別問題、疑難問題歸納匯總,形成小組意見以備組間或全班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師支點引導,同樣能促進學生整體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