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黑龍江教育》“同課異構”欄目走進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哈達小學,舉辦了哈達小學和香坊區(qū)工農(nóng)兵小學語文專場。本次同課異構活動教學內(nèi)容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13課《花鐘》。哈爾濱市繼紅小學董曉燁老師觀摩本次活動后,寫下了對本課內(nèi)容的思考。
記得蘇東坡有句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明好的書讀百遍也不會厭倦,熟讀深入思考就會明白其中深意。真是這樣!不僅僅是每每再讀會有新感受、新發(fā)現(xiàn)、新思考,甚至還會推翻之前自己的想法,意識到以往竟然還有誤讀。老師的誤讀往往會直接造成學生閱讀的問題?!痘ㄧ姟肥墙滩闹械睦险n文了,以往我們也看到過一些優(yōu)秀課例,在品詞析句方面做得比較扎實。這次有幸借《黑龍江教育》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更是看到來自哈爾濱市香坊區(qū)和南崗區(qū)的兩位優(yōu)秀教師帶來的鮮活課例。兩位教師的理念不同、設計不同,個人教學風格也不同,呈現(xiàn)了兩節(jié)各具魅力的課堂。或精彩熱烈,或清新自然,相信學生都會在課堂上有成長有收獲。而作為我們聽課的老師來說,除了盤點聽課收獲,再次重讀文本,更是大有發(fā)現(xiàn)。
一、關于文本解讀
《花鐘》是一篇科學小品文 ,既具有一定的科學嚴謹性,又具有一些文藝色彩,行文優(yōu)美生動,讓人讀起來既有知識性的收獲、思維上的啟發(fā),又有審美的愉悅。
(一)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寫了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尤其是教材編者和老師們都關注到了文中對于不同花開花的說法——牽?;ù灯鹆俗仙男±?,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睡蓮從夢中醒來,萬壽菊欣然怒放,紫茉莉蘇醒過來,月光花舒展開洲際的花瓣,曇花含笑一現(xiàn)。教材課后的第三題目標就指向“體會用不同的說法表達鮮花開放的好處”,在此基礎上,“借鑒課文的表達進行仿寫”。因此我們看到的課堂多是讓學生關注到這些表達的生動形象,并引導學生說出這樣寫的好處,接著就是進行仿寫了。文中的“午時花開花了”“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往往就會成為被批評被改造的對象,這樣表達不生動,所以我們要學習前面那些帶有擬人修辭的表達改寫這兩句。
司空見慣,但仔細讀來卻不應該這樣理解。
首先,簡單地說運用擬人的修辭就生動具體的說法并不合適。我們需要讀出這樣表達的好處,是因為那些不同的說法突出了不同花的不同特點。因為牽?;ǖ幕ㄏ裥±龋哉f“牽?;ù灯鹆俗仙男±取?因為是睡蓮,才說“從夢中醒來”;因為曇花開花時間短,所以“含笑一現(xiàn)”。所以——準確地寫出不同花的特點才是基礎。
其次,老師們對于“午時花開花了”,“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的說法覺得寫得不生動,不如前面那些寫得好,并直接改寫這兩個句子,作為“讀寫結合”的一個練習。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既然作者都可以準確并生動地表達那些花開,那么為什么這兩句卻不著色彩,寫得這樣普通呢?把我們改后覺得生動的句子,加上修辭的句子再放回原文里去讀一讀,感覺會更好嗎?
當然不會。作者原有的表達,讀起來感覺錯落有致,有艷麗的也有雅致的,有生動的也有平實的,這種感覺應該是——恰當。這種富有變化的表達,更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也更能注意到前面那些表達的妙處。要是都改成一種風格,反倒不好看。所以,科學小品文在追求不同表達效果的時候,不會為生動而生動。
再次,由此我們讀文會繼續(xù)發(fā)現(xiàn),這種“變化”之美就蘊藏在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表達中。不僅僅是對于花開的不同表達,還有對于花開時間的表達,有的比較嚴謹?shù)卣f“五點左右”“中午十二點左右”“七點左右”“九點左右”,有的則就說“凌晨四點”“七點”“晚上八點“。是到了“凌晨四點”就準時開放,不差分秒嗎?當然也不是?!白笥摇边@樣的說法固然符合科學小品文的科學嚴謹,但一味都加上“左右”,恐怕閱讀的美感也被“左右”沒了。但這幾個“左右”已經(jīng)在行文中定了調子,期間的那些看似準點的時間也就不會誤讀成“分秒不差”了。這樣,表達的變化有了,意思也不會被歪曲。除了有沒有“左右”的變化,還有時間詞語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都會有一種靈活、富有節(jié)奏變化的美感,就像一段錯落有致的旋律才更動人心弦,反之就會帶來沉悶呆板的感覺。這樣讀來,便更能體會作者在科學嚴謹表達的基礎上,兼顧了讀者閱讀審美的需求。
(二)關鍵語句的概括作用
教材中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文中的“小泡泡”也提示了文章中的一、二自然段各有句子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那么,首先需要找到這樣具有概括作用的關鍵句子。第一自然段的關鍵句雖然在第二句,但是閱讀起來也很容易找到。但第二自然段的關鍵句有認為是第一句,也有認為是第二句的。閱讀時,我們看到第一句話是個問句,直接用來概括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句呢,寫得又不全面,所以需要修改,把后面的“昆蟲活動的時間”補充進去就好了。
那么,第一句用問句的目的是什么呢?上下文一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用這個問句做自然的過渡,從前面第一自然段寫觀察后的發(fā)現(xiàn),過渡到探索其原因。這樣的過渡銜接緊密,滲透著科學研究的一般思維過程。另一方面,作為科學小品文引發(fā)讀者閱讀的興趣,跟隨作者思路探尋其中的奧秘,這個問句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同樣用改造的方法,試著修改這個問句——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也可以概括這一段的大意。但這樣的教學,我們在很多公開教學中并沒有看到。這樣一個好處多多的問句,就是因為本身是問句,價值就被忽略掉了,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三)文章內(nèi)在結構
這篇小文就有三個自然段,先寫不同的花開花的時間不同,再寫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最后科學家根據(jù)花開時間不同修建了花鐘。內(nèi)在的思路是什么呢?先觀察有所發(fā)現(xiàn),再探尋其中原因,再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不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嗎?這樣安排文章的順序不也是科學小品文的一個妙處嗎?
二、關于如何學
文本解讀出來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在課堂上應該如何落實呢?課堂上如何上學習真正發(fā)生呢?
(一)體驗觀察發(fā)現(xiàn)——探尋原因——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不同表達的好處”時,就可以經(jīng)歷這篇文章提出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探尋原因——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思考過程,感受到閱讀發(fā)現(xiàn)的樂趣。讀文,交流自己的閱讀發(fā)現(xiàn),從關于開花的不同表達的好處,到體會到科學小品文的科學、形象,始終讓學生的閱讀活動和思維提升緊密結合,最后自己能夠創(chuàng)編一段這樣的文字。在這個體驗過程中,學生的發(fā)現(xiàn)不斷有增量,對于文章表達好處的感受也不斷豐富,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從單一到多元,由簡單的“我知道了”,“我理解了”到豐富的“我發(fā)現(xiàn)了”“我比較了”“我分析了”“我總結了”,實現(xiàn)閱讀思維的提升
(二)問題從學生中來,并將由學生解決
“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是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也是這一課閱讀中需要讓學生實踐和鍛煉的一個閱讀本領。可是,這個任務僅僅作為一個教學任務由老師布置給學生們,感覺并不好。怎么能變成學生的需要呢?在學生閱讀完一個自然段的時候,請他們來小結,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可能會感覺有點啰嗦,不簡練,也可能會覺得有點不自信,自己總結的準不準呢?那想想辦法呢?再回頭讀讀文章,會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呢?哦,原來文章中就有那么一句話可以幫到我們呢。先有需求,去尋求方法,自主探究出來的“寶貝”是不是更寶貴呢?
第二自然的學習更是需要“學習真正發(fā)生”。在找句子的時候,遇到了實際的問題,我們怎么想辦法解決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經(jīng)歷這個解決問題,想辦法的過程。包括到底是用第一句概括,還是用第二句概括,也要讓學生思維動起來,討論起來。最后發(fā)現(xiàn),適當修改后,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可以的。順便就可以把作者第一句為什么用問句來寫,也思考清楚。
總之,老師不要把閱讀課當成是回答老師問題課,更不是學生的匯報表演課,而是讓學生真閱讀,真經(jīng)歷,真思考,真提高。前提是——老師們真?zhèn)湔n,潛心解讀文本,設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