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風(fēng)
王教授就是王教授,王講師就是王講師,他們是一個人。古代漢語課上他講話生動有趣的時候就是王教授,朋友圈里他發(fā)表毒舌評論的時候,就是王講師。
相傳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貶。而“教授”和“講師”這兩個字的差別,就是我們的春秋筆法。
《春秋》是本有名的書,入了漢語言這條不歸路的同仁們,對它感官還是比較好的。畢竟,這是一本雖然在期末考綱以內(nèi),但還是沒可怕到考試前一天晚上,還要壓在枕頭下,指望知識自動從濃度比較大的書里滲透到濃度比較小的自己的腦子里的。
不過托王老師的福,即使是不聽課的仁兄也知道這春秋筆法了。雖然王教授一向說,在他的課上可以不聽課,只要不要打擾到其他人正常聽課,他尊重我們的選擇。他還舉例說明,曾經(jīng)有一個女孩子,在他的課上總愛打毛衣,他說,這個也行,畢竟安安靜靜的,四年下來,總還是收獲了一件毛衣。
但是這回事吧,有點(diǎn)兒難,畢竟他的課講得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我們聽課認(rèn)真,真的只能怪毛衣它不夠吸引人呀!
漢語言看人,先看名字,再看相貌。那些古人的名字就亂七八糟的,《鄭伯克段于鄢》里的鄭伯鄭莊公就叫寤生,意思是倒著出生的,就是因?yàn)猷嵡f公出生時胎位不正,差點(diǎn)兒難產(chǎn)。我們的老祖宗很顯然將取名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下來,從名字,往往很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某種特質(zhì)。
而王教授擁有一個特別常見、特別普通的名字,據(jù)他說,全國重名人口都有14萬。但真的普不普通,本專業(yè)的小伙伴都知道。畢竟?jié)h語言人士混跡江湖,靠的是兩樣法寶:嘴皮子和筆桿子。而王老師很顯然就是此中高手。
他講課時我做的課堂筆記,我到現(xiàn)在還珍藏著,生怕哪天有個小知識點(diǎn)可以吹噓的時候,記得不夠清楚。不是每門課的知識都能成為侃大山的原料、旅游時的向?qū)?、饑餓時的購物指南的。
他的課有各種神奇的系列,有時候給我們講如何像一個漢語言專業(yè)人士那樣在杭州游玩,從路線到背后的文化知識,從知識到順路可以去吃一吃的素齋,然后說到素齋又想起杭州最老字號的點(diǎn)心,實(shí)話說,做筆記的時候,我是餓的。
有時候又會講一點(diǎn)好玩兒的典故,文學(xué)名人不得不說的八卦啦,某個詩人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啦,上古傳說里的人物關(guān)系啦。我有時候給自己的表妹講點(diǎn)兒故事,表妹嘆服的小眼神就是我認(rèn)真聽王教授課的動力。
雖然王老師在朋友圈吐槽的力度有點(diǎn)兒猛,但也有那么一次,他頗有點(diǎn)兒恨鐵不成鋼的意思。話說那一天,又一屆畢業(yè)生在校區(qū)里捐贈帶不走的東西,一排排攤位上琳瑯滿目,王老師路過覺得視野里一閃而過某個熟悉的配色,“我竟然發(fā)現(xiàn)了《古代漢語》教材。”王老師一面瞪著眼睛,表示痛心,一面挑起眉毛表達(dá)不屑:“哼,竟然還被我在攤位上湊出了一套,你們太不識貨了”。
太不識貨了,痛心疾首啊,畢業(yè)時帶不走,還被王老師抓了個正著。我為這幾個沒心沒肺的小伙伴默默揮了把同情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