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倩
摘? 要: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缥幕n程具有自身課程特點,又兼顧中國文化精髓,結合中國文化可以使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適應時代。方法是做好思想轉化,課程內容與中國文化有機融合,國際視野能力價值引導,思想品德協同審美情趣引導,教師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組織管理,新媒體新技術支撐,順應時代要求??缥幕虒W結合中國文化,根植自身文明,既能培育高端人才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又能在思想上保證國家培育的人才政治立場堅定,為中華文明的存續(xù)積累力量。
關鍵詞:研究生;跨文化;中國文化;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09-0000-02
一、引言
在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提出希望,也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的要求[1]。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為這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zhàn)略工程,正如王安石在《讀史》詩中寫的“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比绾芜M行思政課改革,改革新手段是什么,什么是好的精神,怎樣讓思政課不做紙上塵土,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應深入思索。而結合思政課和專業(yè)課于一體的做法,適合任何教學科目?!八颊n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是全體學科老師的共同職責。習近平總書記用種責任田比喻課程的思政任務,希望學科課程如果能夠深入挖掘課程及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做到各門各類課程在自身內容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建設特色的課程思政,聚匯思想政治精神,形成不同課程協同育人的格局更有說服力[2]。
二、方法
在當今國際競爭愈發(fā)激烈的時代,中國該如何凸現國家文明特色同時又體現對其他文明的兼收并蓄?!霸诙嘣幕透鞣N模式的文明交流互鑒背景下,發(fā)展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為社會構筑繁榮基石;保護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在保護人類的共同財富”[3]。而文明交流需要跨文化知識和能力,在中西融匯基礎上,跨文化交際課程承載了塑造國際視野人才和堅定高層次人才的國家文化自信的任務,因此,跨文化交際課程結合課程自身內容特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于一體是極其重要的。
第一,做好思想轉化。在課程建設時,明確完成“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跨文化教學要貫徹落實《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跨文化教學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4]。
第二,把課程內容與中國文化有機融合。要突出中國文化認知,結合文化教學重點特色和育人元素,融入知識體系教學,并且尊重課程的自身建設規(guī)律。因為文化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支撐,在一帶一路格局下,文化于個體而言,是搭建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回答了“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對國家而言,文化是從古至今的思想精髓凝聚,是國家存續(xù)的重要依托。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為思政教育構筑基石;結合跨文化交際理論,是為思政教育突破創(chuàng)新。
跨文化教學講授國內外文化概念,結合中國文化元素,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責任擔當的高水平人才。課程知識傳授又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凸顯文化正確,實現中國文化價值引領。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教育學生世界格局的基本準則,單邊主義不是主流。
在跨文化案例中篩選時要選擇既提高語言能力、又有文化內涵,并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認識的教學素材,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思想與語言文化教學相結合。以中國文化融合跨文化課程推動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yè)課程展開中外深度學術對話。教學中思想政治與課堂實踐實現知行合一,開展課程內的思想政治研究,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共同具有人文情懷,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共同堅守“中國立場”。
跨文化交際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大學校園文化生活,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知識要在學生活動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結合校訓、校風和校史文化中蘊含的中國元素,培植本校特色文化的活動。例如,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顏色分類講解體現了人類的文化認知問題,以本校教師的藍色校園卡和學生的綠色校園卡為例,凸顯學校對學生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期待。學生們都會由衷地感謝學校的良苦用心,由此對學校的感情日益加深。這種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跨文化教育,真正做到了跨文化“課程思政”成為潤物無聲的隱性教育,課程與思政巧妙結合,浸潤著一代代學子。
第三,做好國際視野能力價值引導??缥幕浑H理論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有效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知識傳授不是單純的目的,激發(fā)學生的中國文化身份認同,要改變單向的文化理論灌輸,雙向互動式不影響學習興趣與教學效果。例如,跨文化課程會每學期邀請外籍教師為學生進行“國際視野講座活動”,外教結合自己國家文化認知與學生做演講互動,學生根據講座內容和自己的觀察寫出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報告,教師總結學生報告并予以指導。既鍛煉實際寫作能力,又鍛煉聽力水平和獨立思考能力。這種教學與學生的互動結合,教學與具體的文化場景結合,將刻板的跨文化交際基本理論活學活用,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感,能真正拓寬國際視野。
第四,做好思想品德協同審美情趣引導。在具體跨文化課堂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認知技能處理跨文化問題、批判性地反思自身的跨文化體驗、獨立式或合作式探索跨文化議題、共情地理解文化上的他者。學會傾聽、尊重、反思、調解、適應和文化謙卑等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例如時間價值觀,讓學生對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干地支、四時循環(huán)時間觀,與歐美的線性時間觀,古埃及文明對日出日落持有的永恒的、自我更新的時間觀。不同的時間價值觀比較,引發(fā)當代大學生的時間觀反饋,從而激勵學生時間寶貴,永不浪費的共情體驗。教會學生觀察世界,提高品德和審美。
第五,做好教師的文化思想和政治組織管理??缥幕處煂嵺`課程融合思政和文化是常態(tài)化機制。表現為教研室組織新教師培訓,由資深教師帶動新教師備課學習,了解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暨中國文化教學融合設計。利用備課說課示范課活動,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集體活動引導教師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教師既引入外國先進思想又傳承中國文化,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學生參與中國文化傳承。活動有利于教研室思想傳承,有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在集體討論時,全體教師能更好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術研究和課堂紀律的和諧統(tǒng)一,教課步驟一致,充分發(fā)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體現了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互融互包特征,可見課程思政不僅對學生,更讓教師身體力行。只有一個集體內百舸爭流,才是在跨文化建設課程思政的良好寫照?!皩崿F中外文化和思政結合,通過通識教育去塑造更多能夠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人才是當今時代的必需,是高校應予以密切重視的方法”[5]。
第六,做好新媒體新技術的支撐作用??缥幕ㄔO課程思政需要結合現代化技術支持。當代學生活在網絡信息時代,網絡社交比人際社交更頻繁??缥幕n程思政教育要想被學生接受,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加強載體工作建設,加強學生互動平臺、主題貼、課程網站和“兩微”建設,運用學生喜愛的媒體風格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缥幕n程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網站和課程知識微課建設。設計內容針對當代學生的個性特征,強化語境案例研討與文化情境教育,目前進行的慕課和翻轉課堂教學,學生認為符合自身的學習興趣。跨文化課程思政,以移動智能終端為工具,以中國文化介紹材料為教材輔助,探討中外文化差異,深化中國文化認同。線上線下相結合中國文化教學,增進了跨文化課程思政的理念思路,增強了時代感。
第七,順應時代要求。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被寫入《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國際工程認證通用標準,成為工程和外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缥幕n程理應精準把握時代脈搏、社會變革和師生需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水平,增強協調合作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國際高端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國家需要高層次國際高端人才,研究生跨文化教學結合中國文化,根植自身文明,既能培育高端人才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又能在思想上保證國家培育的人才為中國所用,政治立場堅定,愛國敬業(yè),保有家國情懷,為中華文明的存續(xù)積累力量。
[1]習近平.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21.02.25]. http://www.npx76.com/a/148395.html.
[2]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N].光明日報, 2019-02-20(5).
[3]趙明昊.文化活動讓傳統(tǒng)節(jié)日“活”起來[N].光明日報, 2019-02-20(4).
[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R].2019.
[5]梁月倩.用通識教育理念促進國際交流合作[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