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子珍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學系
中國古典舞的稱謂,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要說清什么是“古典舞”,首先要弄清“古典”的含義是什么?!肮诺洹?,按《辭海》的解釋,叫做“古代流傳下來而被后人認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據此來看,“古典舞”應該是古代流傳下來而被后人認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舞蹈。“中國古典舞”不是中國古代舞蹈而是新中國新一代舞蹈者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我國古代的舞蹈,除民間舞蹈自發(fā)地流變和戲曲舞蹈從屬于戲曲外,已無法讓人找到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舞蹈了。漢、唐時代舞蹈的盛況只留在文字典籍和零散圖畫中了。新中國第一代舞蹈者,出于對中華古老舞蹈文化的眷戀之情,主要從現存的戲曲中提取舞蹈素材,并借鑒中華武術,創(chuàng)造性地規(guī)范了中華舞蹈的風格體系。從我們民族特點出發(fā),仿效各國對傳統舞蹈的稱呼,把這一切具規(guī)模的舞蹈體系稱為“中國古典舞”。它既反映了人們對古老舞蹈文化的敬重,又不可避免地帶有新時代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蹈可以追隨到古代的宮廷舞,或更加長遠時期的民間舞。中國古典舞,在不斷的進步發(fā)展和提煉中,不僅存留了漢,唐,明,清等朝代的民族風格和精神,而且在近代的創(chuàng)作里更加展現突出了古代民族特色。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古典舞的發(fā)展過程,就好比是一棵果樹的嫁接,很大程度上學習和借鑒了西方舞蹈藝術的精華。盡管中國古典舞發(fā)源于古代樂舞,但是在發(fā)展沿革的過程中大量地引進了西方藝術元素和現代文明的符號,基訓中學習了芭蕾舞的訓練方法,藝術創(chuàng)意則不吝向現代舞學習,因此這種舞蹈藝術形態(tài)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西方化特征。
中國古典舞,起初是“子虛烏有”,先行者們以“中國古典舞”的名義來整理和建立一套中國的、民族的舞蹈訓練體系。上世紀中葉,藝術大家歐陽予倩首次提出了“中國古典舞”的概念,并被之后的舞蹈藝術研究領域所認可。上世紀末,唐滿城和李正一兩位教授經過提煉和整理,創(chuàng)建了中國古典舞的身韻課理論。唐滿城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法·前言》中提到:“我們認為舞蹈學校解決中國舞蹈演員的訓練應該以戲曲傳統為基礎,按照舞蹈演員專業(yè)和身體訓練的需要,學習和借鑒芭蕾的先進經驗,并通過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來建立一套新的形式的課堂教學。因為它主要是以戲曲基礎加以發(fā)展的,所以我們將這門課稱為‘中國古典舞’?!庇纱宋覀兛芍?,中國古典舞的建設最初是舞蹈學校的一門課程建設,這門課程建設的目標是解決中國舞蹈演員的專業(yè)和身體訓練需要,而這門課程的構成是所謂的“戲曲傳統基礎”和“芭蕾先進經驗”。
我們追溯古典舞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從古典舞的步伐、旋律、表現形式上看出中國古典舞是在汲取古代民族特色舞蹈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通過千百年來的發(fā)展,以及舞蹈藝術家們苦心孤詣的加工、改造,通過多方面的不斷探索和研究,逐漸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蘊含時代特色的舞蹈種類。以中國的傳統戲曲表演精神為楷模,吸取了西方芭蕾舞訓練的方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中國古典舞”,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舞蹈史上最重要的指向標記。
隨著中國古典舞學科的建立與完善,中國古典舞的技能與理論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更加的規(guī)范與體系化。在長期積累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的舞蹈工作者提取出典型的舞蹈基本動態(tài),并采集和吸收了戲曲舞蹈中與舞蹈相似的可借鑒的身段表現風格與武術中的動勢、以及芭蕾的優(yōu)良訓練方法等優(yōu)點,這才逐漸形成了系統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身韻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時代性。身韻只是整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獨立進行教學,但最終目的不是為身韻而身韻,而是要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術技巧中,表現在節(jié)奏處理、起始連接、點線處理、動勢渲染、內在修養(yǎng)等諸方面。因此每一個元素的練習都是為了整體,為了實用,而不是什么孤立的動作。一切經過提煉的元素,又必須能有助于體現當代人的精神風貌?,F在大量身韻是運用了當代音樂伴奏,恰恰給人以協調的印象,這說明身韻和時代精神是能夠統一的。
中國古典舞身韻包括了“形、神、勁、律”四大核心部分,它們是身韻訓練中的精髓。中國古典舞內在的“形、神、勁、律”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在身韻教學與練習中,也是核心所在。從“形、神、勁、律”的角度來看,其中的“形”是最為直觀的將古典舞身韻外部形態(tài)展現于觀眾。而所謂的“形”,其實指的就是一切直觀可見的所有形態(tài)范疇,“一切外在的、直觀的動作、姿態(tài)、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tài)與姿態(tài)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tài)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而我們的“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八種動律元素就是“形”的基本構成,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靶巍钡恼宫F是最為直觀表現舞蹈的,而身韻的作用則是以形傳神,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形”的特征和“神”的體現,動律元素的訓練范疇不止于“形”還要有“神”。這是中國古典舞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根本保證。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日趨發(fā)展與完善,使得身韻基本動律元素具有獨有的運動規(guī)律。動律元素自提取產生到教學訓練再到舞臺表演,都有重要的作用與地位。舞蹈工作者們對中國古典舞身韻進行分解,尋找其動作本質,提取其特征,將舞蹈動作提煉為“提、沉、沖、靠、含、腆、移和旁提”:提、沉是上下之間的運動,含、腆是收與放之間的運動,沖、靠是前后之間的運動,移是水平運動,旁提是弧線運動。除“移”和“旁提”外,兩兩相對,相互依存,而“移”與“旁提”則有左右之分,也可視為具有對稱性,但每個動律元素的產生都與“提、沉”有著密切聯系。每一個動律元素都有自己的運動路線和運動特點,它們如同音樂中的音符,摩天大樓的一磚一瓦,通過無數的合成方式,不同的排列組合則有不同的意義。編創(chuàng)者將其搭配重組應運而生許多優(yōu)美的舞姿。如舞蹈《黃河》,舞蹈中就有較多身韻的呈現,其中“擰”以及“傾”等動態(tài)和水云等意象可以將用懸空技巧和靈活柔軟的舞姿將磅礴氣勢更完美生動展現,可以挖掘的空間更為廣闊,更好地呈現出自然和人類之間的聯系,表達出一種氣勢磅礴以及舞姿流暢的風尚,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國傳統舞蹈身韻的一種良好延續(xù)和傳承,同時這在中國舞蹈界引起很大的反響。
將“身段”更名為“身韻”,不僅是為了建構新舞蹈藝術形式,也是為了強化舞蹈訓練體系?!吧眄崱闭n程的出現,是以新的舞蹈形式培養(yǎng)更高水準的中國古典舞舞者,而在這不久之后,更導致了被稱為“新古典舞”的中國民族舞蹈在創(chuàng)作上的突飛猛進。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表現出來的是民族性的審美特征。中國古典舞是“圓”的藝術,所謂古典舞的“三圓”是指平圓、立圓、八字圓。古典舞講究流暢、柔和、舒展的動作線條和圓周式的布局,充滿了圓滿、飽滿的文化意蘊,體現出宇宙包容萬物博大精深。我國古代的審美中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展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共處的和諧之美。這種審美強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共同進步。因此中國古典舞在其發(fā)展中不斷加入了時代的特征不斷的進步,經久不衰,最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體系。“天人合一”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我國從古至今對龍與鳳的推崇,我國更是將整個中華民族說成是龍的傳人。因此在舞蹈中,身韻形態(tài)中往往追求龍鳳的圓繞、回轉以及蜿蜒等特點。比如“青龍?zhí)阶Α边@一動作,講究點線結合、亦動亦靜,動如脫兔、靜如磐石,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對龍的推崇很好融合到了舞蹈之中。因此,身韻動作在審美屬性上首先體現在形態(tài)美方面。
如取材于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的舞蹈《愛蓮說》,其中最為出彩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舞蹈《愛蓮說》以優(yōu)美、潔廉、優(yōu)暢的女子獨舞的形式,展現了蓮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在整個舞蹈表現中,主要通過古典舞的“小五花、捻、盤、旋”等基本動作來表現蓮花的氣韻、神態(tài)?!稅凵徴f》融合了古典詩詞與古典舞的氣韻,具有極高的文化和審美意蘊,是中國古典舞精髓的典型代表。該舞蹈作品首先在“形”上充分運用了中國古典舞的韻律元素,以“圓”的運動路線為舞蹈語言的主要特點,形象塑造了“蓮花”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形象。其次,舞蹈作品賦予這種“蓮花”的外在形態(tài)以內在的呼吸,用內在的氣韻與神采凸顯出美麗蓮花的鮮活生氣與勃勃生機。在擬人化的手法下,舞者運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舞中平轉、小五花、大云手的動作對陽光下蓮花的動態(tài)進行了細致地刻畫。一些頭和身體的順勢扭動,形象地表現了蓮花剛從睡夢中蘇醒的狀態(tài)。舞蹈利用中國古典舞身韻動作的“輕”“重”“緩”“急”表現蓮花在風中的搖曳之姿,利用“提”“沉”“含”“腆”的呼吸韻律表現蓮花的含蓄與輕盈,利用富有力量感的跳、轉、翻的技巧動作表現蓮花在風雨洗禮中的堅初與孤傲。
中國古典舞所表現的內容和形式主要是用以抒發(fā)情感,重點不在于對事物的描寫過程,更多的是展現心理的節(jié)奏,由此賦予了中國古典舞節(jié)奏的獨特性。
內心情感不如實物明確、立體,其更多是一種抽象、模糊的表達,故此在中國古典舞中的感情動作也較為抽象,不如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一看便知,更多追求是神似而非形象。雖然許多人的情感大多藏于內心,而不露于色,但是其情感的波動和形態(tài)也有著不一樣的區(qū)別,由此在中國古典舞節(jié)奏中不注重模仿其外在的神情,而是用更多細膩的動作、心理的起伏和變化體現人的內心情感,例如呼吸的急湊、心跳的快慢等,在古典舞蹈中所展現的節(jié)奏便是表演者動作的快慢、起伏、陡起和急落等,在有限的舞臺空間中以大、小的變化,展開和收縮的形式抒發(fā)著情感動態(tài)。例如“風火輪”是中國古典舞典型的動作,在此動作中,并應當注重組合的節(jié)奏,以恰當的節(jié)奏展現出動作的性質,突出舞蹈所要表現的情感,快的風火輪動作主要以“掄”完成,步位要大、幅度要深、發(fā)力要猛、速度要快,同時在節(jié)奏和速度的改變中,還能在快慢結合的節(jié)奏變換中產出不一樣的特點??祜L火輪主要表達慷慨激昂之情,慢的風火輪主要以抒情為主。也正是由于表演者動作有節(jié)奏地變化,配合以內心情感的呼吸、心跳,展現出神似和形似的特征,更是體現出中國古典舞的節(jié)奏惟妙惟肖之感。
如果我們抓住了中國古典舞的韻律,就等于找到了發(fā)展古典舞的根和源。從這個意義上講,身韻不僅僅訓練中國古典舞的風格、韻律及外部技巧等,從中還可以創(chuàng)新古典舞的連接動作和舞蹈語言。古今中外,每一種藝術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都會經歷坎坷,雖然探索演變之路是那么困難、坎坷,但不能停滯不前,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在民族文化淋漓的當今社會中長久地立足,對于代表著華夏民族文化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而言,路漫漫其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