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越 張友紅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健康中國”是“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健康的體魄是正常勞動和安心生活的根本。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2016年)、《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2019年)和《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2019年)3個重磅文件,文件中涉及了取消以藥養(yǎng)醫(yī)、加強健康管理預防為主、體醫(yī)結合治未病、減少亞健康的工作思路,也涉及了依托于大數據的健康發(fā)展的導向,這表明了黨和國家貫徹落實“健康中國”的決心。這在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作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國民健康問題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zhàn)略高度。
高校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搖籃,是執(zhí)行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先鋒。高校教學改革是指為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的內容、方法和制度的革新,是為了順應每個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人才需求、教育觀念和科技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提出的一整套教學的計劃、任務、內容、方法、制度進行總體的協調的改良方案。與初等教育教學改革相對孤立不同,高校教學改革影響面廣、影響力大,有著高屋建瓴的引領作用,是教育工作關注的熱點。以改促教是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是全社會對高校教育工作本身的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自我提升的必然途徑。每一次成功的教學改革案例都會有深遠的影響,而每一次失敗的嘗試也為下一次的成功做了必要的鋪墊和準備。盡管并非每次教學改革都會有理想的效果,但它始終是個必選項,絕非可有可無、為改而改的官樣文章。
高校體育課應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目前大學生體質堪憂,而作為落實“體醫(yī)結合治未病”的前沿陣地、貫徹“健康中國”的急先鋒,高校體育課責無旁貸。2017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江崇民的《中國學生體質監(jiān)測歷程》研究顯示,從1985年至今,大學生體質一直在下降,肥胖率每5年提高2~3個百分點,而且有很多班級近1/3的男生甚至無法完成一個引體向上[1]。有研究者將2014年大學生體質測試結果與國家體質測試標準對比發(fā)現,所有項目大學生均值得分為六七十,僅為及格水平,且引體向上項目均分最低,僅有9分,除引體向上外,女生仰臥起坐和男、女生中距離跑(男1000m,女800m)都是低分重災區(qū),均分均不到70分(見圖1)[2]。除體能不佳之外,大學生普遍忽視體育課的運動人體理論內容也是需要正視的問題,筆者曾就“體適能的概念”這一運動人體理論基本問題詢問過數百名已修完體育學分的大學生,能回答出來的不到1%。這些問題都顯示出,當前的體育課無論是在體能訓練方面,還是在運動理論教學方面,還有更大的提高余地。體育課在貫徹“健康”理念上要有更大作為。
圖1 2014年大學生體質測試各項得分
移動健康管理是一種最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是體育課改革可以依托的新模式。它依托于手機、手表等智能移動終端的健康應用(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mhAPP)對人體運動健身或健康狀態(tài)實現全天候監(jiān)控[3,4]。大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幾乎是100%,而200元左右的運動手表或手環(huán)配合手機即可實現心率、血氧、運動軌跡、能耗的測評和營養(yǎng)學建議,因此mhAPP引入高校體育課絕非遙不可及,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必然可以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該文從理論層面探索mhAPP在高校體育課服務管理中的構建路徑。
我國體育課繼承了前蘇聯的學校體育模式,要求自小學開始每周必須完成2學時體育課。體育課長期以“增強人民體質、發(fā)展體育運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目的,采取以跑、跳、投為內容的“軍體訓練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純干貨、低趣味、內容不可選。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要求各高校要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要求學生至少要學會2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自此開始,體育課開始轉型,開始進入以“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愛好,改善體質和精神面貌、治未病、寓教于樂”為目的,以球類、武術、瑜伽、健美操、定向越野甚至爬樹為內容的百花齊放的必修選項模式。此外,國內高校體育課也應用了一些在其他科目教學中比較成功的“問導教學”“微課教學”等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在實踐中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對比國內外體育課管理模式發(fā)現,我國和俄羅斯的體育課,是必修選課制,而多數發(fā)達國家的體育課是選修選課制。簡單來說,后者體育課不僅內容可選,而且它只是為獲取學分的諸多選項之一,不具備強制性。由于體育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高層次需求,經濟水平越高的國家,其對體育運動的需求也就越高,因此,發(fā)達國家國民普遍崇尚體育,沒有體育活動習慣會被視為怪異、笨拙和不合群的人,故其高校體育選課率幾乎達到100%。盡管我國現在經濟迅猛發(fā)展,但仍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城鄉(xiāng)居民參與健身的比例都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大學生群體健身活躍度雖然要高于普通城市居民,但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大學生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因此,對于我國而言,將體育設為學校必修課是符合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情的,這種必修性質,實際可以避免較多的“宅客”進入社會?!罢蔽幕c亞健康、抑郁、高自殺率是有密切關聯的,在這方面,日本的高“宅”率和高自殺率為我國敲響了警鐘。2019年日本的某醫(yī)療中心對10~29歲人群假日沉溺玩手機的情況做了調查,發(fā)現每天花費2h玩手機的人超過了50%,每天花費6h玩手機的嚴重沉溺者占12%(見圖2)。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fā)后,日本自殺的人數更是超過疫情致死的數量[5]。
圖2 日本10~29歲人群假日每天沉溺玩手機的情況調查
拒絕宅文化,先從體育課開始。體育課為學生打開運動健康視野,建立成體系的知識背景,提供改善體質的技術手段,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培養(yǎng)出健康的體魄,以及樂觀向上、永不放棄、團結合作的思維模式。
國內外移動健康管理發(fā)展非常迅猛。智能手機是移動健康管理的核心組件,搭配相應感知器結合mhAPP完成特定健康、健身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其工作模式參見圖3[6]。截至2017年,谷歌安卓和蘋果平臺提供mhAPP總數已超過1 655 000款[7,8]??梢娨苿咏】倒芾戆l(fā)展態(tài)勢迅猛。感知器方面,移動手機、手環(huán)是主力產品。在大眾健康類別中,蘋果的Apple Watch系列、谷歌的TicWatch、三星的Galaxy系列、華為/榮耀的FitGTSmart Watch系列、小米/紅米手環(huán)系列等,以及運動專家級的頌拓、佳明、博能等,占據了此類產品的市場主體。功能上,對運動健康(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運動模式自動識別、運動能耗、GPS運動軌跡,以及跑步、瑜伽、跑步、游泳、騎行、瑜伽、力量的訓練指導)、慢性?。ㄐ碾?、睡眠)、精神健康(壓力感知)、病人教育監(jiān)管(復診、服藥、飲食和經期提醒)等相關指標的監(jiān)測幾乎是標配[6,9]。
圖3 國外移動健康管理模式參考
移動手表、手環(huán)中有一類高檔產品是生物信號感知器和智能手機一體化的產物,其使用可以不依賴于手機,安裝拓展APP,這類產品又被稱為真智能表。除了生物信息感知采集,它們可實現智能手機的各種功能,如拍攝、錄音、NFC支付、藍牙通話、eSIM獨立通話、音樂播放、聊天、GPS導航等。由于價格原因,真智能表中除了Apple Watch外,銷售均不理想。千元以內的假智能手表、手環(huán)(必須依賴手機、不能安裝APP)仍然在國內占據主流。
目前,美國、瑞典等發(fā)達國家的移動健康管理都已開始進入精細化服務階段——通過感應系統(tǒng)及諸多物聯網技術采集信息,再以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移動終端顯示、分析和傳遞信息,并將此服務應用到緊急醫(yī)療救護、慢性病的病情控制和健身領域[10]。2017年,美國衛(wèi)生與人類服務部已經確認,未來會將手機等移動健康設備數據采集信息納入個人電子健康檔案管理體系[10],這在未來移動健康數據管理方面起到導向作用。
“動”也要有檔案。作為精細化管理的第一步,電子檔案目前已經廣泛應用程序與醫(yī)療系統(tǒng),其對病人病因探究及醫(yī)療救治起到關鍵作用。體育課也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運動健康情況,便于合理開展相關工作,避免突發(fā)情況。例如,2017年,武漢大學一名大四學生在進行體質測試過程中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離世;2019年,徐州一名大學生在新生體測時突然倒地,經搶救無效身亡;2019年,重慶某中學生在學校運動會接力賽中猝死。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人們建立體育課運動健康檔案的重要性。此外,因材施教、種子選手選拔也需要運動健康檔案作為參考。
多年來,體育課電子檔案沒有建立起來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校方的忽視,而是因為這需要對學生多個生理指標進行較長周期、連續(xù)性較長的監(jiān)控和分析,且作為一門面向所有學生的普修課,體育課涉及人數多,因此建立運動健康檔案工作量過大,用傳統(tǒng)方式難以完成。此外,多數高校體育課教師也缺乏對很多生理指標所代表現象的準確分析能力,因此可能無法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而在移動健康管理出現之后,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得多。第一,移動健康產品健康檢測的感知器和mhAPP分析的精度已經基本成熟,可以滿足一般性健康測量需求。第二,移動健康應用能夠對人體健康數據不間斷連續(xù)測試,檔案建立只需要導出分析周期的健康結果即可。第三,價格上,很多移動健康手表、手環(huán)價格均在300元內,校園普及并不困難。此外,建立學生運動健康檔案涉及學生隱私和公共安全,對有資質的移動健康產品要進行評定并建立具體的保障計劃,這方面校方無法單獨完成,需要向主管的教育部門申請介入,要求教育部門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導航。
“動”要加強課堂監(jiān)督。高校體育課的主體內容是運動體能技術訓練。教師集中全體學生進行動作示范后,學生分散到運動場地上自行練習,課內也有較長時段用來開展體育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技術水平和體能水平。然而這個時段由于學生分散,巡場教師很難去把握每個學生的狀態(tài)。以各高?;@球、排球、網球為例,分散練習時,數十名學生往往會分散到4~5個甚至更多賽場進行活動。一個教師巡場不太可能清楚誰在活動、誰在休息,更不用說去及時根據運動指標變化,調整訓練強度了。通過mhAPP,這個問題將很好地解決,教師可以通過手機監(jiān)控課堂所有學生的即時心電、血氧、心率、血壓,可以及時調節(jié)活動內容、及時發(fā)現個體異常并中止其運動,此外,也能及時發(fā)現早退和“出工不出力”的情況。盡管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此類產品,但這絕非異想天開。第一,現有移動健康產品已具備常規(guī)運動生理指標監(jiān)控和導出功能,目前只需增加健康管理員監(jiān)控功能即可。而學校需求大,也可以直接向商家提出反饋,讓商家推出學生管理專用款。第二,我國高校WiFi已經普及,數據無線傳輸沒有問題。第三,大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幾乎是100%,硬件上只要校方再購入兩三百元的健康手表、手環(huán)即可,且這些設備可以循環(huán)使用,也不容易損壞。因此費用平攤在使用年限中,并不會非常昂貴??傊@些前提條件讓移動健康管理進課堂近在咫尺。
“動”的理論要結合自身。課堂教授運動人體科學理論是高校體育課必備的一環(huán),要讓學生在運動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對體育課體能技術的教學訓練也是有幫助的。但目前,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學生興趣低,老師也不愿意多講。究其原因,是這些理論比較乏味、空洞,沒有很好地與個人實際結合。例如,體適能、無氧閾、運動房性心律失常、運動性高血壓的概念和應用等,這些內容雖然與體育課訓練教學有關聯,但學生總覺得與自己無關。而通過移動健康設備,可以讓大家直觀地看到自己在體育課活動時的各項運動指標。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作業(yè),結合這些指標,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深入了解這些運動健康指標的含義和自身指標反映出的問題,甚至讓學生自行設計適合自己的課余鍛煉方式。由于涉及自身,又有很好的交互性,學生的積極性必然會提高。
保證健康,除了靠運動外,還要依賴于“吃”。“動”和“吃”是一體的,是治未病的兩大組件。就體育課而言,課上時間有限,要合理安排課外時間,在課余的“動”和“吃”上下功夫。
每周2學時的體育課時間并不足以很好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運動生理學理論顯示,每周跑步3次,每次慢跑0.5h可以明顯提高體質。但是2學時(90min)體育課還包括了很多教學時間,學生真正活動的時間并沒有90min。國家大學生體質測試可以反映這一點——大學生的體質狀況仍然普遍不理想。類似于其他課程,體育課課后也應該留作業(yè),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而體育課作業(yè)向來缺乏監(jiān)督,也難以監(jiān)督。以往通過拍照的方式根本無法起到監(jiān)督作用,而教師亦不可能課后抽時間全程監(jiān)督。引入mhAPP將會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F有的多數mhAPP已經能夠很好地記錄運動時長、運動能耗、運動軌跡。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掌控學生課后體育作業(yè)完成的真實狀況。
“吃”和“動”相輔相成。良好的運動輔助健康的飲食,可以讓體質改善事半功倍,而不當的飲食讓運動健身效果大打折扣。現實中,很多“三高”患者喜歡體育活動,卻依然“三高”,正是因為飲食控制不當。而中國先秦時代就有辟谷養(yǎng)生之說,這個理論現在被稱為熱量限制。當然并不是說學生也需要熱量限制,而是強調吃的重要性。以往體育教師僅會提醒學生葷素搭配,少吃高嘌呤、高不飽和脂肪酸食物。而這些建議操作性很差,比如,少是多少,多是多多。此外,因為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狀況(當日能耗、健康狀態(tài)),因此針對性很差,效果也不會理想。而目前移動健康設備給出的飲食建議綜合考慮個體能耗補充和飲食搭配,給出具體的進餐內容和所代表的營養(yǎng)和能量,可操作性很強。教師也可以定期在課堂分享mhAPP給出的個人飲食方案,為學生講解其科學性。
以改善大學生體質為目的的高校體育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移動健康管理為體育課的革新提供了新助力?;谝苿咏】倒芾恚嚎梢越⑦\動檔案,讓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基礎信息,有利于掌握需重點關注的學生的情況,避免出現危險;可以通過教師管理員模式監(jiān)督全班學生運動時實時數據,便于及時調整活動安排、中止健康異常者活動;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健康數據分析自身情況,更好地掌握運動學理論;可以記錄課后學生體育作業(yè)完成狀況和輔助制定適合當日運動特點和身體狀況的科學飲食,讓課后體育作業(yè)不再是管理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