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鵬
頸椎病在我國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fā),主要由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對神經、椎動脈的壓迫所導致。隨著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與工作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fā)病逐漸呈現(xiàn)低齡化,嚴重影響患者工作生活[1]。常規(guī)藥物治療時間較長,見效較慢,且對肝臟及消化道造成不利影響。穴位敷貼的使用可降低藥物刺激,經穴推拿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頸椎受力,二者聯(lián)合使用效果較好[2]。本文通過對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0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對頸椎病患者頸痛及活動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0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X線及CT確診為頸椎病,排除頸椎外傷及精神異常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32~76歲,平均(56.73±2.57)歲;病程0.7~5年,平均(2.36±0.52)年。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31~75歲,平均(56.51±2.43)歲;病程0.8~6年,平均(2.43±0.48)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颊呔鶎Ρ狙芯恐橥狻?/p>
對照組進行穴位敷貼治療,將威靈仙20 g,黃芪、桑枝、徐長卿各30 g,乳香、天麻、防風、桂枝、沒藥各12 g,當歸、赤芍各10 g,姜黃、白芷各6 g,干姜、細辛各3 g,研磨成粉末,加入姜汁均勻調和后制成敷貼,在大椎、大杼、肩井、肩中俞處進行敷貼,頭暈、頭痛者加天柱、內關;肩痛者加肩髃、臂臑、天宗;臂痛、手麻者加曲池、手三里、內關、外關,3~5 h/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經穴推拿,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用拇指指腹對風池、玉枕、風府等穴位進行點按、揉撥,時間為2~3 min;再沿著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經脈循行線等進行點按、揉撥操作,兩側交替進行,時間為5~8 min;其后對肩井、百會、天宗、太陽等頭頸穴位、背部膀胱經穴、督脈經穴進行點按,時間為5~8 min;抹印堂、推坎宮、揉太陽、掐魚腰、點揉睛明、掃膽經、夾提兩鬢、提雙耳、鳴天鼓、推橋弓等依次進行操作,時間為8~10 min;最后采用按揉、拿法、拍法等施行于頸肩部位,時間為1~2 min。2~3次/周。兩組均治療4周。
(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肌力、上肢和頸部功能均恢復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響;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顯著改善,頸背部疼痛有所緩解,肌力、頸部和上肢功能較治療前有所恢復;無效: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3]。(2)比較兩組頸痛程度。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頸痛量表(NPQ)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VAS評分0~10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NPQ共9項,每項0~4分,總分0~36分,得分與頸痛呈正比[3]。(3)比較兩組頸椎活動度,使用頸椎功能神經測試系統(tǒng)分別在兩組治療前后對頸椎活動度進行測定[4]。(4)通過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評價頸椎功能,0~17分,評分越低說明其功能障礙越明顯。
本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1%,高于對照組的71.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例(%)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NPQ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NPQ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分,(±s)]
表2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VAS評分NPQ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5) 6.52±0.79 4.13±0.83* 30.89±4.84 20.31±4.13*對照組(n=45) 6.51±0.81 5.24±0.75* 30.12±5.16 24.57±4.21*t值 0.059 6.656 0.730 4.846 P值 0.953 0.000 0.467 0.000
治療前,兩組頸椎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頸椎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 [°,(±s)]
表3 兩組頸椎活動度對比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側屈旋轉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5) 28.35±3.41 43.58±4.23* 42.58±10.23 61.47±9.74*對照組(n=45) 28.51±3.27 35.27±3.64* 42.71±10.51 55.83±10.35*t值 0.227 9.989 1.276 2.662 P值 0.821 0.000 0.205 0.010
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JOA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JOA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5) 10.0±1.2 15.1±1.4對照組(n=45) 9.9±1.3 12.7±0.8 t值 0.309 8.152 P值 0.758 0.000
頸椎病是一種骨科常見疾病,在我國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而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與頸椎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聯(lián)系[5]。頸間背部肌肉或者韌帶長期勞損及扭挫傷,如不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干預,會導致病變部位出現(xiàn)痙攣、腫脹、出血、粘連、結疤,久而久之,會在外力作用下引發(fā)頸椎骨質增生,椎體移位、導致頸椎間盤突出壓迫脊神經,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2,6]。上肢癥狀一般較明顯,以手部麻、痛,肌肉無力為主,還會出現(xiàn)反射障礙。發(fā)作期上肢(手或臂部)會出現(xiàn)放射性劇痛及麻木等感覺障礙癥狀,手部肌肉也會減弱,而靜止期只會出現(xiàn)輕度癥狀,甚至是沒有任何癥狀[7]。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電子產品在工作生活中逐漸普及,“低頭族”的出現(xiàn)導致頸椎病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對患者工作、生活產生不利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8]。
常規(guī)藥物治療方案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療時間較長、見效較慢,長期服用藥物會增加肝臟負擔,易產生消化道不良反應[9]。中醫(yī)理論認為頸椎病屬于“痹癥”范疇,多為正氣不足或邪氣入侵導致氣血不暢所造成,中醫(yī)認為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在于疏通血管,打通經絡,緩解患者的疼痛[10]。中醫(yī)說:“痛則不通”,因此,治療的關鍵是改善微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少神經刺激與壓迫。穴位敷貼將當歸、黃芪、赤芍、桑枝、白芷、桂枝、徐長卿、威靈仙等藥物通過穴位進入患處,發(fā)揮活血益氣、消腫止痛、疏通經絡、健脾潤胃、祛濕除痹功效,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1]。經穴推拿操作較為簡單,能夠有效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淋巴液回流,有效促進患者康復;且經穴推拿具有簡單、快捷、高效的優(yōu)點,可以發(fā)揮調暢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時其還能促進組織血液與淋巴液回流,改善回流障礙、消瘀散腫,提高患者康復效果[2,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1%,高于對照組的71.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治療頸椎病的效果顯著。治療后,兩組VAS評分、NPQ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狀況。治療后,兩組頸椎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可以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的頸椎活動度。治療前,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JOA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頸椎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經穴推拿治療頸椎病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頸椎活動度,降低頸部疼痛,改善頸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