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妙
【摘要】農村大喇叭曾經是村民了解政策、接收信息最重要、最權威的渠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長江流域防汛救災等應急事件的發(fā)生,讓一度沉寂的“村村響”大喇叭回歸到人們的生活中。本文以湖南“村村響”在政策宣傳、應急指揮、信息播報、災害預警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為出發(fā)點,闡釋了完善“村村響”工程的必要性,讓農村大喇叭再度成為黨和國家政策發(fā)布、輿論宣傳的陣地,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關鍵詞】廣播“村村響” ?大喇叭 ?應急廣播 ?鄉(xiāng)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后,廣播在農村的地位十分特殊,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可以說是中國農村當之無愧的“第一媒介”,承擔著信息傳遞、宣傳教育、社會整合、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功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隨著農村經濟發(fā)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地區(qū)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多元,而曾經一度紅火的農村大喇叭由于缺少維護、內容不足等原因,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諸多利好政策出臺,不少省份開始全面恢復農村廣播網的建設和運行,實現農村廣播“村村響”,即基本上實現各地都能通過揚聲器等終端收聽到上級和當地縣、鄉(xiāng)(鎮(zhèn))、村播出的廣播節(jié)目和本地信息。即便如此,廣播“村村響”也面臨諸如運維經費欠缺、內容更新不足、工程監(jiān)管欠佳等問題。如何讓廣播“村村響”做到物盡其用,使“村村響”工程成為黨和政府在廣大農村傳遞政策信息的重要通道、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仍然是一件待完成的任務。
一、廣播“村村響”的優(yōu)勢和作用
在中國廣大農村傳統(tǒng)認知中,大喇叭響起來,必有大事、要事、緊迫事。一些偏遠的基層農村,大喇叭曾被稱為“黨和政府的嘴、基層干部的腿、農民群眾的好幫手”。當前,農村地區(qū)很多村民用智能手機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新聞信息,然而面對網上海量的信息,到底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真實的,難以判斷。“村村響”大喇叭一方面能夠滿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獲得第一手資訊的需求,即使在田里干活也能及時知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避免了村支兩委在各項惠民政策上傳下達過程中信息丟失、傳達片面等情況,保證了政策信息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有多次實例證明,即便在網絡發(fā)達的今天,“村村響”大喇叭在及時傳達政令、發(fā)布信息、引導輿論、抗災救災等方面仍然具有獨特的作用。
首先,“村村響”大喇叭傳播及時,聲響動靜大,信息容易引發(fā)警覺和關注。村里大喇叭一響,全村都能同時聽到,并迅速作出反應。比如汛情期間,湖南各地“村村響”大喇叭應急廣播預警功能不僅能夠及時預警,疏導群眾有序轉移,而且有效阻止謠言,避免恐慌情緒的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人員和財產損失。
其次,“村村響”覆蓋面廣,方式靈活,可因村施策,針對村集體組織的相關活動,可以靈活發(fā)布信息或者轉播相關節(jié)目內容,真正做到村村有事“村村響”。
再次,“村村響”大喇叭成本低廉,維護相對簡單,對操作人員、播音人員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即使部分地區(qū)村民文化素養(yǎng)不高,也可以駕馭。對村民而言,村支書、主任的方言播音喊話更接地氣,更有說服力,也更具可信度。2020年7月,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遭受暴雨,楊柳園社區(qū)書記覃振凌晨3點跑進廣播室,嘶吼著嗓子喊村民起床防汛。據了解,在廣播前,覃振曾經試圖用按摩托車喇叭的方式叫醒大家,但是收效甚微,而當時水已經有兩寸深了,情急之下他跑到廣播室用“嘶吼式”廣播叫醒大家,最終社區(qū)3200名居民積極參與防汛,減少了生命和財產損失。
二、當前廣播“村村響”工程存在的問題
農村廣播“村村響”是農村基層政務信息發(fā)布、政策宣傳和災害預警平臺,是國家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對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在多年的運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重視。
第一,運營經費和維運人員不足。不少地方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將大喇叭重新架設起來,但是,由于大喇叭常年裸露室外,風吹日曬造成設備損耗,特別是不少大喇叭還位于山野叢林間,難免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蝕,響不起來。在管理層面,除了個別地區(qū)有部分專項經費外,大部分地區(qū)維修運營依靠地方財政,經費有限。因此,多地存在大喇叭年久失修、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的情況。另外,在村一級廣播室,基本上沒有專業(yè)人員,工作大多由村干部或村民兼任,大喇叭的主要作用就是開機喊話或按規(guī)定動作轉播,難以辦成有自身特色的大喇叭廣播。
第二,利用效率不高。從目前的運營情況來看,除非非常時期,比如疫情、汛情期間,大喇叭在行政命令的直接授權下開機、轉播,一般情況下,很少主動“發(fā)聲”、積極作為。
第三,播出內容匱乏,針對性、服務性不強。廣播“村村響”工程既是一套看得見的“實物工程”,也是涵蓋實務信息的“內容工程”。而現實是,除了直接轉播當地廣播電臺的現有節(jié)目外,從縣到鄉(xiāng)到村,各級“村村響”平臺大多不具備內容生產的能力,因此也難以提供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服務。
第四,技術監(jiān)管缺位。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是國家級工程。作為農村輿論宣傳、應急預警平臺,很多省份的“村村響”工程沒有全省統(tǒng)一的播控平臺,無法做到“一鍵直達”,需要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進行信號推送、切換。而各級“村村響”平臺是否進行了轉播,是否按時到點播發(fā)相關信息,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來推進,在技術上并沒有實現實時監(jiān)控,做到有令必達。
三、完善廣播“村村響”工程的必要性
在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當下,更有必要撿起“村村響”大喇叭這個“舊物件”,完善“村村響”工程。
第一,當前國內國外形勢嚴峻復雜,“村村響”工程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陣地應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同志一定要增強陣地意識。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目前我國網絡非常發(fā)達,公眾自我表達的渠道和空間非常多,但是各種聲音良莠不齊。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和老人居多,他們接收信息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村村響”大喇叭可以通過權威信息的播報、典型故事的講述等,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感化和教育,成為夯實基層宣傳陣地的意識形態(tài)工程。2020年1月,為助力農村疫情防控,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開設《“村村響”大喇叭》節(jié)目,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后,又開設《新風鄉(xiāng)村》《榜樣力量》等板塊,介紹湖南各地文明村鎮(zhèn)建設、移風易俗、孝老敬親、鄰里相幫、守望相助等故事,既接地氣又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直接面向廣大基層百姓,“村村響”工程可以更好助力黨和國家政策的落實,推動鄉(xiāng)村治理。
疫情防控、脫貧攻堅、森林防火、土地整治、防汛抗旱、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人口普查、暑期安全、糧食生產……幾乎每一項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都與農村、農民息息相關,有些甚至是以農村為“主戰(zhàn)場”?!按宕屙憽睆V播可以直接轉播中央和省市廣播、電視媒體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根據農村居民喜好,將重點要點內容改編成快板、順口溜、三句半、戲曲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村民第一時間了解黨和國家相關部署并支持、配合完成各項工作。與此同時,“村村響”大喇叭播出的有關政策法規(guī)、科技知識、致富信息等,也有助于提升村民素質,服務“三農”。比如,從2020年開始,湖南瀏陽市融媒體中心依托“村村響”播出平臺,開設《講講民法典》節(jié)目,以老百姓身邊的事為“引子”,如高空拋物、遺產繼承、網購糾紛、婚姻冷靜期等,以案說法,引出相關的法律條文并邀請專家做解讀,增強農村群眾對《民法典》的認識與了解,樹立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為基層依法治理、鄉(xiāng)村振興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礎。
第二,助力好貨出山、出村,更好地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直播帶貨是疫情后最熱的詞匯,也最受人們關注。直播帶貨不僅僅依靠手機視頻直播,“村村響”大喇叭同樣可以助力好貨出山、出村。如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開設的《“村村響”大喇叭》節(jié)目,廣泛收集各地農產品信息,積極聯動電商平臺“芒果扶貧云超市”,邀請新農人、合作社負責人等做客直播間,講述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介紹滯銷產品的特點,呼吁一鍵購買。
此外,完善“村村響”工程,做好“村村響”廣播節(jié)目,也有利于農業(yè)生產和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振興的前提是產業(yè)發(fā)展,不解決農民朋友的實際問題,不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一切都是“空談”。②對于絕大多數農民來說,希望通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來致富,可是,究竟要種什么、養(yǎng)什么來達到致富的目的,卻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或者缺乏一定的經驗、技術和市場信息。即使在手機上看到了相關信息,也往往很難做到“對癥下藥”。針對這一現象,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和瀏陽、靖州、漣源等地融媒體中心分別依托“村村響”推出了相應的節(jié)目,如《開心農場》《農事通》《科技特派員來了》《科學農事》等,聯動農業(yè)農村部門及時發(fā)布“三農”相關信息,并邀請有關部門上線,解讀相關農業(yè)政策。根據不同時節(jié),邀請不同領域的農業(yè)技術專家、科技特派員做客直播間,以“空中授課”的方式,向廣大糧農、果農、菜農、養(yǎng)殖戶等介紹當前最亟需注意的農業(yè)生產事項,如“柑橘黃龍病的預防”“春季小龍蝦養(yǎng)殖注意事項”等,將農業(yè)生產實用技術知識通過大喇叭送到村落庭院、果林菜地。
第三,及時發(fā)布預警信息,更好發(fā)揮應急平臺的作用。平日里,“村村響”廣播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脫貧致富等信息。面對突發(fā)事件,“村村響”又能及時播報應急資訊,為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減少損失作出重大貢獻。③如汛情期間,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村村響”大喇叭》節(jié)目依托湖南“村村響”廣播節(jié)目資源系統(tǒng)和微信群,架構起一張覆蓋湖南省101個縣市區(qū)、40多萬只大喇叭的應急平臺,將權威部門發(fā)布的氣象災害預警、地質災害預警通過5G智慧廣播一鍵轉化為聲音并通過“村村響”大喇叭播出,不僅效率高,而且通達能力強,在組織群眾轉移、防災減災知識科普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四、結語
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已成為廣大農村地區(qū)宣傳大政方針、發(fā)布應急信息、傳播科學知識、普及文化娛樂、服務日常生活、強化輿情管控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直面和重視“村村響”廣播在過往播出中暴露出的問題,按照“平戰(zhàn)結合”的原則,對廣播“村村響”工程從建設和管理的各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而有效的修正和補充,完善各級應急廣播平臺和傳輸覆蓋系統(tǒng),擴大其覆蓋面,提升其智能化水平和應急能力,讓“村村響”能夠天天響、更好地響。
注釋
①蘭晶:《“村村響”農村應急廣播系統(tǒng)建設》,《廣播與電視技術》,2011年第12期。
②劉江寧:《質量興農之路:深化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原農民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9年版。
③張家龍:《“村村響”農村應急廣播系統(tǒng)建設研究》,《電視指南》,2018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