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高峰
摘? 要:蕭窯陶瓷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樸實、自然的審美特征一直到現在還產生廣泛的影響。蕭窯之美不在于華麗的裝飾,而源于在百年的傳承積累中與當地民俗文化相融合,在陶瓷領域占據一席之地。通過對蕭窯陶瓷審美特征的研究,深化人們對于蕭窯的了解,有利于拓寬陶瓷文化的方向和發(fā)展。進一步探尋成因,有利于陶瓷文化的深度發(fā)掘和弘揚陶瓷的人文藝術價值。
關鍵詞:蕭窯陶瓷;審美特征;燒制工藝;民俗文化;陶瓷文化
一、蕭窯陶瓷的歷史
?蕭窯地處安徽省內蕭縣鎮(zhèn),因窯業(yè)在此生產發(fā)展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便取地名“蕭窯”冠之。南北瓷文化在這里交匯,蕭縣成為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南北兩大瓷窯體系的重要中間過渡地區(qū)。從隋代始燒直到元代,不同時期蕭窯燒制的產品各不相同。壽州窯以燒制青瓷而著名。釉色以青釉、黃釉、黃花釉為主,胎質較為粗糙,但造型樸實親和,頗受大眾喜愛[1]。唐朝是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高嶺土的發(fā)現,推動了白瓷技術日趨成熟。蕭窯由于擁有珍貴的高嶺土物產資源,逐漸開始向燒造白瓷轉變。此時的胎和釉雜質較多,但已經普遍施于化妝土,提高了蕭窯陶瓷的產品質量。北宋是蕭窯燒瓷的鼎盛時期,主要器型為枕、碗、罐、瓶等生活器型。此時的蕭窯陶瓷在唐代成熟的工藝下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創(chuàng)造出了神態(tài)逼真的人物雕塑瓷,風格樸實又不失靈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以及藝術價值。金元時期,女真文化與漢文化相融合,飲食上愛吃牛羊肉喝酒。器形的種類也有所改變,添加了高足杯、盤、盞等酒食類器皿。在這個時期燒造了黑釉瓷器,在枕形器、瓷盆等產品上裝飾有白地黑花、貼花工藝,不僅提高了陶瓷的產量,審美水平也上了一個臺階。蕭窯陶瓷從隋唐創(chuàng)燒開始,不斷吸收南北名窯的燒制技術和裝飾工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二、蕭窯陶瓷的審美特征
(一)“道法自然”的樸素觀
?皖北地區(qū)是道家思想發(fā)源地,涌現出了管子、老子、莊子、嵇康、劉伶等一大批文人思想家,道家思想在此地影響甚廣。蕭窯陶瓷的審美特征與樸素自然觀緊密相連,表現出皖北人民的自然美學觀和審美觀。老子認為“道”的本性是“自然”,是自然無為之道。自然無為則無所不為,道不僅養(yǎng)育萬物,而且使萬物自化,使天下自定[2]。蕭窯雖然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釉色裝飾造型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而有所變化,但其獨特的樸素審美特征一直延續(xù)下來。陶瓷產品的材料從大自然中獲取,陶土的色彩較重,顆粒感強,不施釉料就可以營造出質樸、自然的質感,并且瓷泥種類較多,胎體色澤較淡,適合各種釉色,不施釉或者施透明釉就能達到雅致清新的效果,正如蕭瓷中的黃白釉、青釉碗等[3]。蕭窯陶瓷的匠師們追求樸素淡雅,簡潔純粹,樸實無華之美。正如李白要求詩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4]。司空圖提出“妙造自然”“倘然適意,豈必有為”,無不是在主張按照事物自身的必然性,任其自然而然的發(fā)展和運作。在自然而然的發(fā)展過程中又符合一定事物整體的目的和人的某種社會目的。正因如此才形成了蕭窯產品的“道法自然”的樸素美學思想。
(二)“無心之美”的內在觀
?日本民間工藝大師柳宗悅認為“無心乃美之源泉”,他將這種美視其為倡導的工藝美之核心,顧名思義,不要強制給產品界定風格或者添加人為裝飾,為了“美”而“美”,而是讓工藝、紋理、材料回歸本我。蕭窯陶瓷極其注重器物自身,在裝飾上也是概括取舍,紋飾寥寥幾筆而筆墨繁茂恰到好處,整體氣韻融合得當,在陶瓷的載體上盡顯中國畫的東方精髓。例如,蕭窯出土的白地黑花瓷器,形式簡潔,氣韻生動,筆墨的生動在于心靈的生動,但凡心俗了、繁雜了,則裝飾顯得俗套。蕭窯的“無心”之美是純粹的民族之美,沒有對外來文化地盲目模仿添加,它的美是真真正正從這片土地上和自然中汲取的,是匠師融入這片土地,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將自身的燒制技藝融入這片皖北的文化中,鮮活地體現出皖北的地域特色。它的美反映了其內在的文化意蘊以及自然的生命力,折射出皖北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淳樸自然的民風。正如柳宗悅在《民藝》一書中說過,“只有當美產生于自然、融入于民眾、成為人日常生活的朋友時,才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正確的年代”。
三、蕭窯陶瓷審美形式的成因
(一)民俗文化對蕭窯陶瓷裝飾的影響
?書畫傳統(tǒng)是蕭縣地區(qū)的重要文化底蘊和依托,蘇軾曾在徐州任知州,經常到蕭縣視察民情,這里山勢陡峭,鳥語花香,深受文人喜愛。以蘇軾為主的一批文人墨客常常在蕭縣研究詩詞歌賦,品茗斗茶。蘇東坡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筆少意豐的寫意風格,影響了當地的市場以及民眾的審美觀念。陶工們以當地文人的繪畫風格作為參照,以素色為美,較少圖案化表現。如“青釉四系盤口壺”器物釉色純正,素凈而古樸,意味悠長。造型端莊別致,口窄、頸長、肩寬、足細,挺拔而不失秀氣,線條的起伏間盡顯筆墨趣味。青黃色表面略泛光澤,有如玉般的質感,無多余裝飾,頗具神韻。除單色釉外,還運用了部分裝飾題材,主要以牡丹、草葉、卷云紋以及折枝、蟲鳥為多。在中華文化千百年的潛移默化下,人們對于其內涵有著統(tǒng)一的審美認知,寓意富貴、吉祥,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符號,體現人們普遍的求祥心理。蕭窯既迎合不同時代民眾對于瓷器的使用和審美要求,又與蕭縣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俗文化相結合。淳樸的釉色、反復改進的燒制技藝、寓意吉祥的裝飾題材,就是這些造就了蕭窯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裝飾文化,在眾窯中獨樹一幟[5]。
(二)民俗文化對蕭窯陶瓷造型的影響
1.日用瓷
?碗型陶瓷是蕭窯產品的主要部分,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以飲食為基礎的進餐方式與進餐習俗在數千年的飲食活動中發(fā)展、積淀。蕭窯陶瓷碗的類型多種多樣,深形斂口,淺腹敞口,尺寸大小都各有區(qū)別,能夠滿足日常飲食中的多種需要。蕭縣處于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區(qū),屬溫帶季風氣候,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農業(yè)的出現則是陶瓷得以出現和發(fā)展的條件之一,自古流傳有“神農耕而陶”的傳說。地區(qū)的飲食也是南北兼具,春夏吃白面,秋冬吃大米,都離不開陶瓷碗的使用。而且用陶瓷裝置的食物,用起來方便,看起來美觀,古代袁枚提出“美食不如美器”的著名觀點,表明了飲食和器具的關系,提出了器具美觀的重要性。蕭窯瓷器不僅停留在器物的表面,更注重器物的文化以及工藝傳承,進一步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從而影響了餐飲習俗的改變。
2.雕塑瓷
?除了日常的生活陶瓷外,雕塑瓷是蕭窯的一個重要品種。在民俗文化的浸潤下折射出獨特的皖北民間藝術形式。出土的宋代老嫗人物塑瓷,是窯工對于鄉(xiāng)親鄰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獨特審美,反映出鄉(xiāng)村人民和善親鄰、淳樸的民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塑像長54厘米、寬15厘米、高12厘米,以白色瓷土捏塑而成,胎質較細,表面飾有化妝土,未施釉。塑像為一老嫗直姿側臥于榻上,頭枕長方形枕,枕側飾有蓮花紋。作為佛教重要象征的蓮紋飾代表“凈土”, 象征著“純潔”, 并且有“吉祥”的寓意, 成為當時陶瓷裝飾的主要題材之一[6]。自肩部至腳踝處蓋有薄衾,衾順身體自然下垂,并在兩側形成波浪形折紋。上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長褲,足穿尖足履,頭戴暖巾,額發(fā)外露,腦后綰一發(fā)髻并插圓頭簪[7]。尤其是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神態(tài)安詳,慈眉善目,體現出窯工精湛的工藝技術,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側面反映出皖北人民的生活習慣、性情特點以及社會環(huán)境。
四、結語
由于其文獻匱乏,特別是在元代煅燒后文獻稀缺,而且技術不外傳,以至于我們到現在都無法窺視其蕭窯陶瓷的制作過程全貌。人們推測其衰敗的原因有一部分來源于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據《蕭縣志》記載,由于蕭縣干旱嚴重,經常會舉辦一些祈雨求福的活動。但又緊臨古黃河,時有黃河泛濫的情況發(fā)生。再加上繁重的徭稅,人們四處遷移,這可能是導致蕭窯衰落的原因。其次,在南宋與金對峙時期,蕭縣作為金人統(tǒng)治的南疆地區(qū),這里成為交戰(zhàn)前沿,連年戰(zhàn)火,大批至此的人或死于戰(zhàn)亂、或流離失所,燒造工藝被迫中斷,人民生活貧困潦倒,社會各階層包括制瓷業(yè)在內的商業(yè)活動必然衰敗。蕭窯陶瓷作為安徽省淮河流域一帶舉世聞名的民窯陶瓷,蕭窯陶工的豐富制瓷經驗對于南北瓷業(yè)發(fā)展的過渡起到過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探求蕭窯陶瓷的自然美和民族美,保存和利用現有歷史文化資源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重新在民族藝術的傳統(tǒng)工藝中探索新的藝術理念和保護傳承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許懷喜.壽州窯初探[J].裝飾,2002(12):64-65.
[2]劉昕,李寶軍,李瑞興.山東淄博磁村窯窯具與裝燒工藝初步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8(12):79-97.
[3]靳青萬,趙國乾.論老子“道法自然”說的美學內涵及意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32-39.
[4]董鵬.傳統(tǒng)陶瓷器物造型理念對當代日用瓷設計的啟示[J].設計,2019(23):105-107.
[5]趙云川.略論柳宗悅“民藝”理論及思想[J].藝術設計研究,2018(1):81-86.
[6]李硯祖.設計的文化與歷史責任——李硯祖談“設計與文化”[J].設計,2020(2):42-46.
[7]劉麗芳,范旭東.試論宋瓷紋飾之美[J].設計,2019(1):48-49.
作者簡介:王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傳統(tǒng)工藝文化。
高峰,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傳統(tǒng)工藝文化,環(huán)境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基金項目“淮河流域民間陶瓷工藝的生產性保護研究”(17BG14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