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華
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要關注人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有思想,有獨立思考力的人。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是最重要的語文能力。用問題導學引領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精煉問題,聚焦閱讀能力
學習需要問題指引,好的問題提綱挈領,具有思維的價值,帶著問題學,學生的學習就會有清晰的主線。因此,老師力求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要注重問題引領,提煉高效的問題質疑,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挑戰(zhàn),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中高年段課后練習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的綜合能力,緊扣學習的重難點。老師可以運用這些課后題資源,在重點段落學習時,設計有效問題,精煉問題,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讓思考簡而明,做到一問一得。因此提問要瞄準“四點”——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fā)展的生長點。即抓住興趣點提問質疑,激發(fā)動機;抓住疑難點提問質疑,激發(fā)思考;抓住發(fā)散點提問質疑,訓練思維;抓住空白點提問質疑,激發(fā)想象,促進表達。這樣提問質疑少而精,是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巧妙發(fā)問,問在關鍵處、問在點子上,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閱讀教學不被瑣碎的問題牽引,因此一堂課較徹底地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一得”或“兩得”,閱讀能力訓練事半功倍。如:可借助“作者是怎么寫的” “文段的哪些寫法讓你印象最深?為什么?”這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表達方法,聚集對語言思考和探討。如:學習《七顆鉆石》設計問題:思考“水罐這一系列的變化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用上“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來回答。這些問題的設計意在語言運用中展開思維訓練,多元解讀,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表達,帶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促使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精煉問題,緊扣學段和單元目標,聚焦重難點發(fā)問、思考和探討,課堂就會簡約,就會高效,就能引領學生進入“積極探索——思維碰撞——樂于分享”的思維對話中,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了核心素養(yǎng)。
二、鼓勵發(fā)問,提升閱讀能力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睂W起于思,思起于疑。問題的產生,往往是進一步學習的開始。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敏感與習慣,學會提問,學會思考,思維才會有活力和張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使學生有著長遠的發(fā)展。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等有限,因此教師要根據學段的要求和學生認知情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提問,如圍繞題目、內容、語句表達、篇章結構、人物、題目等方面,就自己感興趣的、不懂之處等來提問,逐步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思考習慣,從而發(fā)展閱讀能力。如: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題目,嘗試思考提問:這五粒豆分別都經歷了什么?結合這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批注自己的思考和問題,與同學交流,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梳理學習的過程。學習整個故事后,引導學生對比五粒豆的經歷,嘗試思考提問:你認為五粒豆中誰最了不起?小女孩為什么注視著豌豆花,快樂地微笑?從而引導學生將文段中內容前后聯系,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創(chuàng)設更多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主動發(fā)問,思考探索,使學生的閱讀探究不僅僅停留在內容和情節(jié)層面,透過故事和現象去追根溯源,開始嘗試對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行思考和探索,使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得以向高階發(fā)展。
三、層遞問題,增進閱讀能力
蘇聯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生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如果學習內容沒有挑戰(zhàn)性,就沒有吸引力,就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學習任務必須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能力,整體素質來設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出層遞式的學習機會————分層設問,分層引導、分層安排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層遞式問題學習,由現有水平達到在的發(fā)展水平,從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提升閱讀能力。
如進行鞏固閱讀訓練時,可設計兩類層遞式問題的學習機會:一類提供層遞式的閱讀資源(即分別給學生提供內容簡單、較容易理解或內容更復雜、思想性較強的資料);另一類提供層遞式問題的研究重點(即給學生相同的閱讀資料,設計不同層級的問題思考)。比如讓所有學生同時閱讀同一篇《沒有人喝彩的工作》時,根據學生的認知和水平差異,提出層遞任務問題?;A水平的問題是:文中媽媽所說的“這是沒人有喝彩的工作,但卻是重要的,而且是不能夠沒有的工作”,指的是什么工作?提升水平的問題是:思考文中媽媽所說的話“這是沒人有喝彩的工作,但卻是重要的,而且是不能夠沒有的工作”,并用你自己的話說說對此的看法。挑戰(zhàn)水平的問題是:想想社會上還有哪些“沒有人喝彩的工作”,這個工作的背后有著怎么樣的精神?談談你的看法。設計層遞式問題,關注了學情,訓練點分別從內容層面到中心思考到聯系生活實踐的遷移,學習難度從淺到深,而不是增大練習量。這樣對能力較強的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導學生對級思維能力的問題進行探究;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在層遞式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提供層遞式問題學習,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調動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讓學生的學習有層次,有梯度,閱讀能力得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是有效地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策略,需要進行長期系統(tǒng)地訓練,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習慣,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生才能真正學有所得,最終形成過硬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