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摘要:沈從文的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斷被譯介到英語世界,現(xiàn)已有72個英譯本公開發(fā)表。國內學界于1985年開始對沈從文小說英譯進行研究,為全面了解國內外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情況,本文擬全面梳理1985-2017年間國內外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文獻,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宏觀概述,并對研究主題進行分類綜述,進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推動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關鍵詞:沈從文;小說;英譯;綜述
中圖分類號: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1)1-0127-09
一、引言
沈從文(1902-1988)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文學大師之一,其文學創(chuàng)作體裁涉獵廣泛,包括小說、散文、傳記、雜文、詩歌、文論、戲劇,其中尤以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小說創(chuàng)作題材的多樣性、風格的獨特性及對人性的深切關懷也為沈從文贏得了國際聲譽。上世紀80年代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從文熱”,促成了沈從文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沈從文也成為“在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①據(jù)徐敏慧(2010)②和彭穎(2016)③統(tǒng)計,從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從文小說不斷被譯介到英語世界,現(xiàn)已有45部小說被譯成72種英譯本(重印本未計算在內)公開發(fā)表,沈從文也成為被譯介時間最早,英譯本最多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之一。時間跨度大、數(shù)量可觀的英譯本為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源。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載。本文擬系統(tǒng)梳理1985-2017年國內外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文獻,首先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宏觀概述,其次對研究主題進行分類綜述,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以期推動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二、文獻搜集及宏觀分析
筆者將“沈從文”、“《邊城》”及其他已被英譯的沈從文小說名稱分別與“英譯”、“翻譯”、“譯介”、“傳播”搭配,作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臺灣學術文獻數(shù)據(jù)庫檢索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文獻,同時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搜索平臺分別將“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與“translation”搭配,作為檢索詞,補充搜集境外文獻。通過閱讀所有文獻標題、摘要或目錄,筆者手工篩選沈從文小說英譯專題研究文獻,將只是部分涉及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但并不以其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文獻及與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毫無關聯(lián)的文獻剔除,最終得到文獻回顧檢索數(shù)據(jù)。經(jīng)整理,筆者共搜集到專著1部,學術論文205篇,其中期刊論文111篇(含國內核心期刊⑤論文17篇,國際期刊論文4篇),碩士論文89篇,博士論文1篇,會議論文4篇。
邵華強是國內關注沈從文作品翻譯的第一人,他于1985年發(fā)表《沈從文著作的外文翻譯》⑦一文,詳細梳理了1936-1982年間沈從文著作的外文翻譯(以英譯為主),內容囊括譯者信息、譯文出處和譯文發(fā)表時間,開創(chuàng)了國內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先河。此后,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大致經(jīng)歷了沉寂期(1986-2001年),肇始期(2002-2010年)和高速發(fā)展期(2011-2017年)。在進入高速發(fā)展期之前,核心期刊(包括國際期刊)論文幾乎是鳳毛麟角,且出現(xiàn)時間間隔長,但自2012年起每年均有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而且年度核心期刊(包括國際期刊,下文若不特別指明,則核心期刊也包括國際期刊)論文數(shù)量在同年發(fā)表的論文總數(shù)中所占的比重大體呈上升趨勢,在2012、2014、2015年這三大論文高產(chǎn)年份均有國際期刊論文發(fā)表,表明進入高速發(fā)展期后,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隨著論文數(shù)量的大幅增長質量也不斷得到提升,然而就核心期刊論文數(shù)量在論文總數(shù)中所占比重(10.2%)而言,研究質量依然有待提升。
從研究篇目來看,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共涉及11部小說,按照研究熱度排名依次為:《邊城》、《丈夫》、《蕭蕭》、《柏子》、《三三》與《靜》、《雪晴》與《月下小景》、《貴生》、《夫婦》與《龍朱》。沈從文現(xiàn)有45部小說被譯為英文,受到研究者關注的篇目卻只占24.4%,且多集中在知名度較高、譯本較為豐富、譯本出版時間較晚的鄉(xiāng)土小說,體現(xiàn)出篇目研究的不均衡性。《邊城》作為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其英譯專題研究論文多達171篇,占論文總數(shù)的83.4%,其中尤以《邊城》金介甫譯本和戴乃迭譯本受關注度最高,由此可見,研究篇目單一、研究譯本趨同問題突出。
從研究視角來看,大致可分為文本內和文本外研究兩類。顧名思義,文本內研究側重于對原、譯文文本本身的研究,研究主題涉及風格研究(包括意境、美學意蘊和敘事風格再現(xiàn)、英譯本文體特征和審美價值研究等)、文化研究(包括文化意象傳遞、民俗文化英譯、文化負載詞翻譯、地方色彩再現(xiàn)、湘西文化對外傳播等)、譯者研究(包括譯者主體性、譯者翻譯觀、翻譯倫理、譯者身份、譯者職業(yè)慣習、意識形態(tài)、翻譯行為等)和語言(學)研究(包括隱含信息、模糊語言、隱性連接、詞匯或語篇銜接手段、疊詞的翻譯、詞性轉換、漢英語義關系等);文本外研究不完全排除對文本因素的分析,卻將關注重心放在譯文生產(chǎn)過程的歷史、政治、文化語境、譯文的闡釋和消費過程以及以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為研究對象的綜述類研究(包括英譯史、譯介研究、研究綜述和對譯文所呈現(xiàn)的文學世界的政治文化解讀等)??v覽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歷程,文本內研究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且貫穿各研究階段的始終,但自徐敏慧(2010)⑧全面梳理沈從文小說英譯史,考察不同時期英譯者群體構成、翻譯活動發(fā)起人、英譯本發(fā)表途徑、篇目選擇標準、目標讀者定位、不同類型譯者總體翻譯策略選擇傾向開始,就出現(xiàn)了由文本內向文本外研究轉變的趨勢。尤其是從2014年起至今,每年均有2篇以上涉及文本外研究的論文產(chǎn)出,如汪璧輝(2014)⑨、張曉眉(2014)⑩、莫玉梅(2015)11、王惠萍(2015)12、汪璧輝(2016)13、侯東華(2016)14、彭穎(2016)15、周毅軍、歐陽友珍(2017)16,表明研究視野不斷得以開闊,研究出現(xiàn)縱深化發(fā)展趨勢。
從理論工具來看,研究囊括了從奈達的語言學翻譯理論到后殖民翻譯理論,從“信、達、雅”、“三美”、“化境”論到生態(tài)翻譯學、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從語言學、文學、美學到傳播學、心理學在內的幾乎所有現(xiàn)當代中西方翻譯理論及眾多其他學科理論。相當一部分論文,尤其是碩士學位論文,以“某理論觀照下的沈從文某小說英譯研究或英譯本對比研究”為題,其論述框架大多是先用一定篇幅介紹該理論,接著提出一些所謂的問題,再套用該理論解釋一番完事17,“實際上既沒有解決任何理論問題,因為理論本來就是現(xiàn)成的;也沒有解決任何現(xiàn)實問題,因為想解決的問題還在那里,并不因為理論換了就變得不一樣了?!?8有研究者甚至將研究目的和價值定位為論證某理論對于翻譯研究的適用性,如劉煉指出“本文嘗試從美學再現(xiàn)的步驟角度對《邊城》譯作進行分析,……旨在證明翻譯美學是一門操作性較強、能夠引入翻譯學科的理論。”19又如謝艷娟通過從劉宓慶的翻譯美學理論視角分析《邊城》三個英譯本的審美價值,論證了“翻譯美學在文學翻譯中不但具有較強的闡釋力,而且可以成為文學翻譯的標準,評估相應的文學翻譯實踐”。20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也因此幾乎淪為國內外各學科理論用于中國語境的試驗田。
從研究的系統(tǒng)性來看,期刊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多為針對單部小說的單部英譯本具體問題的分析或者單部小說多部英譯本的對比分析,文本對象單一、譯例樣本有限、研究規(guī)模小,勢必影響對具體研究問題的全面認識,也不利于形成對對沈從文小說英譯本的全局認識。徐敏慧(2010)21對沈從文小說英譯本進行整體考察,標志著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開始出現(xiàn)系統(tǒng)化趨勢。2011年第一篇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博士論文問世22,2013年基于該博士論文的第一部研究專著問世23,二者以《柏子》《丈夫》《蕭蕭》《邊城》這4部小說的15部譯文為考察對象,建構了沈從文小說英譯本的敘事風格研究模型,并結合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方法對造成譯本間敘事風格差異的原因進行了詳盡探討,為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帶來了篇目數(shù)量、研究方法和研究規(guī)模上的突破,是迄今為止最系統(tǒng)、最全面的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此后,從2013-2017年,每年均有對沈從文小說英譯本進行整體考察的系統(tǒng)性研究論文問世,如汪璧輝(2014)24、(2016)25、彭穎(2016)26等,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逐步走向系統(tǒng)化、全面化、深入化。
從研究地域來看,國外研究英譯沈從文小說的論著不少,但主要還是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界從文學研究的視角對譯作的關注。盡管國外沈從文研究專著、英譯沈從文作品選集、英譯中國文學選集、英語世界編撰的中國文學史中沈從文小說英譯文的信息常以腳注或附錄形式出現(xiàn),卻旨在為專業(yè)讀者擴展閱讀提供線索,對譯文及翻譯活動本身并無實質性探討。另外,英譯沈從文小說單行本及選集的書評中偶見對英譯本翻譯質量的評論,但總是寥寥數(shù)語,又幾乎無一例外地以推介作家和圖書為主要目的,對翻譯研究本身無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觀照。目前筆者只搜集到2篇海外研究者發(fā)表的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論文“Freud in Hunan: Translating Shen Congwens ‘Xiaoxiao”27和“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Border Town)”28,作者均為擁有英漢雙語背景的沈從文小說學者型譯者。由于良好的中英雙語能力是從事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基本前提,而諳熟英漢雙語的漢學家及沈從文小說英語母語譯者又大多無意從事翻譯研究,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主力依然是中國譯學研究界。
三、各主題研究現(xiàn)狀
筆者從所搜集的文獻中挑選出涉及下列各研究主題的代表性文獻進行重點考察。需指明的是,部分文獻因涉及多個研究主題而會在不同研究主題的探討中重復出現(xiàn)。
1. 風格研究
沈從文小說的風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獨樹一幟,他認為:“藝術品之真正價值,都差不多全在乎那個作品的風格和性格的獨自上。”29對獨特風格的刻意追求卻為沈從文小說英譯造成了巨大困難。C.T. Hsia曾宣稱“沈從文作品無法翻譯”;30Lydia Liu也認為“沈從文是最難翻譯的作家之一”,“一旦剝離小說的文學性或者苦心孤詣營造的詩意,也就只剩下故事了?!?1因此,風格研究歷來都是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熱點。研究者從美學、敘事學、文體學視角入手考察了譯文對原文風格的再現(xiàn)策略、再現(xiàn)效果以及譯本中的譯者風格印記。在美學視角下,劉小燕(2005)32基于對《邊城》原文美學意蘊的分析,結合拉姆斯登的翻譯美學觀,選取“采風美”和“意境美”這兩個維度來考察戴乃迭譯本美學意蘊的再現(xiàn)策略和效果,通過詳實的譯例分析論證了“求大同,存小異”或“功能對等”是文學翻譯中原作美學意蘊傳達的可行性原則。周毅軍、歐陽友珍(2017)33從“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和“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兩方面探討了《邊城》戴乃迭和金介甫譯本對原文生態(tài)美學意蘊的再現(xiàn)策略及其效果。在敘事學視角下,Minhui Xu(2011)34、(2013)35構建了囊括敘事性評論、抒情敘事風格和副文本三大模塊的沈從文小說英譯本敘事風格研究模型,對沈從文4部小說《邊城》《丈夫》《蕭蕭》《柏子》共計15部英譯文敘事風格的再現(xiàn)情況及譯文中譯者的敘事風格印記進行了詳細探討,分析了造成譯本間敘事風格差異的原因,是迄今為止對沈從文小說英譯本風格所做的最為全面的研究。徐敏慧(2013)36從翻譯的倫理和詩學標準出發(fā)探討了《柏子》埃德加·斯諾譯本改寫原作結尾導致的對原作敘事風格的偏離。張卓亞(2017)37考察了金介甫《邊城》英譯本對于構成原文田園時空結構的各敘事要素即地點設置、時間刻度、文化單位的再現(xiàn)情況。在文體學視角下,時波(2006)38從語言、句式、修辭三方面探討了戴乃迭《邊城》譯本對原作藝術特征的再現(xiàn)效果。彭發(fā)勝、萬穎婷(2014)39自建《邊城》漢英平行語料庫,從平均詞長、詞長分布、高頻詞、類符/形符比、主題性、平均句長這幾個方面對三個英譯本的文體特色進行了分析。
以上研究從不同視角探索了沈從文小說風格英譯的研究路徑,但在風格研究框架設置、譯本風格再現(xiàn)效果評價標準及風格考察的后續(xù)研究方面存在問題。無論從何種視角切入譯文風格再現(xiàn)研究,不變的前提似乎都應該是對于原文風格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一個具體的風格考察維度并在該維度上設置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參數(shù),確立風格再現(xiàn)效果評價標準,進而考察譯本對各參數(shù)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探討風格再現(xiàn)效果的得失優(yōu)劣,總結風格再現(xiàn)的可行性原則或分析造成譯本間風格差異的原因。周毅軍、歐陽友珍(2017)對于生態(tài)美學視角的選取并非基于對《邊城》原文是否具有突出的生態(tài)美學特征這一問題的判斷之上,而是先行給定理論視角再“努力挖掘《邊城》作品中蘊含的生態(tài)智慧以及生態(tài)美學意蘊”,40進而給定可操作性不強、概念內涵極為寬泛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考察指標——“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與“自然本真的人性之美”,有理論先行,不從具體文本實際出發(fā)的嫌疑,使得研究價值大打折扣。時波(2006)41將論文標題定為“文學翻譯的美學效果”,因未限定諸如“修辭美學效果”之類具體的風格考察維度,導致風格分析參數(shù)如“語言”、“句式”、“修辭”的設定過于寬泛,作者僅僅從譯本中挑選幾個在語言、句式和修辭轉換方面有一定特色的譯例加以賞析,而實際上上述任何一方面都有必要進行專題探討才有可能將研究深化??梢哉f,風格研究框架設置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研究的深入程度,而在這方面,敘事風格研究顯然是走在了美學和文體學研究視角的前面。在譯本風格再現(xiàn)效果評價標準方面,除徐敏慧(2013)42外,極少有學者明確提出評價標準,即便有只言片語的論述如“能否成功再現(xiàn)原作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是我們欣賞和評判《邊城》英譯本的一個重要視角”,43也形同虛設,根本沒有解決“如何定義成功”這一關鍵問題,導致再現(xiàn)效果評價中自說自話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上述研究雖然大多在學理上認可將譯文信息傳遞的充分性、與原文美學效果的相似性、敘事功能的對等性作為評價標準,然而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卻傾向于將原文信息傳遞的“充分性”、相對于原文信息的“忠實性”標準凌駕于諸如“追求相似的美學效果”之類的“文學性”標準之上。誠然,英譯沈從文小說以譯文的身份誕生,以原文為導向的評價標準看似無可厚非,然而譯文的使命決定其要以相對獨立的翻譯文學身份進入英語世界流通領域,在通常情況下被不懂中文原文的英語世界讀者作為文學作品閱讀。得到國內譯界學者普遍認可,被認為既充分傳達了原文信息又充分再現(xiàn)了原文風格的“優(yōu)秀”譯文作為英語文學,在譯入語國家讀者看來,是否就一定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呢?《邊城》金隄、白英合譯本因存在刪減和準確性問題,在國內譯界關注度和評價不高,常用于陪襯國內譯界公認的兼具忠實性與文學性的戴乃迭和金介甫譯本,然而有著“海外沈從文研究第一人”美譽、曾獨自翻譯11部沈從文小說的金介甫教授在給筆者的郵件中卻評價:金隄、白英譯本“讀起來相當優(yōu)美,讓人覺得沈從文小說是真正一流的文學作品”,“讀者完全有理由認為金隄、白英譯本比我的譯本具有更高的文學性,更能夠體現(xiàn)沈從文的文學才華?!薄按髂说g本雖然準確度高,卻沒有傳達出沈從文作為世界偉大作家的印象?!眹鴥韧鈱W界對沈從文小說英譯本文學性高低評判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反映了母語非英語的國內研究者在評價英譯本文學性高低時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指明了在“以原文為出發(fā)點”的批評模式和將“譯文作為獨立文本”的批評模式之間尋求平衡的必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內譯界學者在譯文的文學性評判方面就只能無所作為。不妨暫且擱置對于不同譯文整體文學性高低的評判,轉而關注能夠體現(xiàn)原文文學性的微觀語言表達方式(如違背常規(guī)語言表達方式的語言偏離現(xiàn)象)的再現(xiàn)效果,憑借對漢語母語的語言敏感性和經(jīng)過長年積累培養(yǎng)而成的英語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是能夠對此作出合理評價的。另外,上述風格研究除Minhui Xu(2011)44(2013)45外多止步于對風格再現(xiàn)效果的評價和對譯本文體特征的分析,對于后續(xù)研究如對造成不同譯本風格差異的原因分析不足,也未將可取的風格再現(xiàn)策略上升為沈從文小說英譯風格再現(xiàn)的指導原則,風格研究有待深化。
2. 譯者研究
沈從文小說英譯者人數(shù)眾多(公開發(fā)表英譯本的譯者共計30位),發(fā)表譯文的時間跨度大(從1936年到2015年橫跨近80年),職業(yè)、學術、文化背景不盡相同,為從譯者視角切入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提供了可能。研究者從譯者的職業(yè)、學術、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探討了譯者身份特征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徐敏慧對沈從文小說英譯者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研究。Minhui Xu(2011)46(2013)47將《邊城》《柏子》《丈夫》《蕭蕭》15部英譯本的12名譯者按照學術背景、譯本產(chǎn)出時代和母語這三種標準分別進行分類,通過考察不同類型譯者對敘事風格再現(xiàn)策略的選擇傾向,發(fā)現(xiàn)譯者學術背景對敘事風格再現(xiàn)策略選擇傾向的影響比譯本產(chǎn)出時代和母語因素的影響更為顯著。Minhui Xu(2015)48以埃德加·斯諾的《柏子》英譯本為考察對象,通過分析斯諾的社會軌跡、記者職業(yè)慣習及記者型譯者的翻譯策略,揭示了斯諾的記者職業(yè)對于其譯者職業(yè)慣習所產(chǎn)生的顯著影響。Minhui Xu(2012)49通過對比分析《邊城》金介甫譯本與其他三譯本在翻譯策略方面的顯著差異,發(fā)現(xiàn)金介甫作為學者型譯者,其結構性慣習對于翻譯策略選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還論證了在選定待譯文本的前提下,譯者地位和慣習對翻譯策略的影響大于原、譯語地位和作者地位的影響,且譯者的學術背景越深厚,譯文越以原文為導向。張卓亞、田德蓓(2016)50通過考察漢學家金介甫的多重文化身份、間性主體身份以及間性文化身份對其沈從文小說英譯活動的助益,論證了漢學家擔任中國文學外譯者和中國文化傳播者的優(yōu)勢。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譯者主題研究視角下,被作為研究對象專文或辟專門章節(jié)探討過的譯者僅有6位——戴乃迭、金介甫、埃德加·斯諾,許芥昱、金隄和白英,其余24位譯者未受到充分重視。雖然徐敏慧是迄今為止對沈從文小說英譯者探討最為全面的學者,然而由于其研究篇目的數(shù)量限制了譯者考察范圍,只探討了時代、學術背景和母語三因素中哪個因素對譯者翻譯策略選擇傾向影響最大。若放眼沈從文小說整個英譯者群體,則會發(fā)現(xiàn)更具有可比性的譯者/譯者群,對他們的翻譯策略選擇傾向的考察勢必能深化徐敏慧的研究結論。如William MacDonald與金介甫,二人博士論文均以沈從文為研究對象,均翻譯了大量沈從文小說,均為學者型譯者,譯文發(fā)表于相同時代,二人翻譯策略選擇一定趨同嗎?華人漢學家譯者(如夏志清、歐陽楨、許芥昱等)之間、英語世界本土漢學家譯者(如David Pollard,Philip F. Williams,William MacDonald等)之間翻譯策略選擇有何差異?華人漢學家群體與英語世界本土漢學家譯者群體之間翻譯策略選擇又有何異同?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3. 文化及語言(學)研究
沈從文的小說,尤其是鄉(xiāng)土小說,是一座民間文化寶庫,蘊藏著大量民俗風情、民間文化描寫和鄉(xiāng)言土語,給英譯造成了一定困難,因此對文化元素翻譯策略的探討和翻譯案例的批評與解釋一直以來都是文化研究的重點。研究者普遍贊同文化元素的翻譯應遵循兼顧原文文化信息傳遞的充分性和譯文可接受性這一總體原則。李艷榮(2004)51通過對比分析《邊城》戴乃迭譯本和金隄、白英合譯本,發(fā)現(xiàn)帶有民族色彩美的話語主要有3種處理方法:直譯、直譯(或音譯)與意譯結合或直譯(或音譯)與注結合。古婷婷、劉洪濤(2014)52認為金介甫《邊城》譯本對專有名詞、方言、成語、習語、俗語及其他文化意象的翻譯主要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盧國榮、張朋飛(2016)53認為金介甫《邊城》譯本采用貼近源語、形神兼顧、細譯厚譯、適當省譯的翻譯策略,并充分運用譯者本人的沈從文研究成果,成功傳遞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劉汝榮(2014)54認為金介甫《邊城》譯本運用異化、尾注、文內細譯和文化妥協(xié)的手段將原文文化成功移植到異語文本中,同時也指出金介甫在稱謂語、宗教元素、語言文化及文化意象處理方面的欠妥之處。Eugene Eoyang(2014)55對比了《蕭蕭》三個英譯本中蕭蕭對小丈夫的稱謂語“弟弟”的譯法及其表達效果,認為成功的譯文應能夠再現(xiàn)蕭蕭與小丈夫之間的俄狄浦斯式母子/夫妻關系。Minhui Xu(2011)56、(2013)57考察了《邊城》《蕭蕭》《丈夫》《柏子》不同類型譯者在采用腳注和尾注再現(xiàn)原文地域特有事物、歷史事物和文化負載詞方面的差異。
上述研究大多從沈從文某部小說中挑出幾種有限的文化元素,總結譯者對這些文化元素翻譯策略的選擇傾向、評價翻譯效果得失、揭示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素,研究視野局限于單個篇目,未能從宏觀上全面總結和歸納沈從文小說中的特色文化元素并構建文化元素英譯研究模型,進而細致考察各類特色文化元素在不同小說中的翻譯策略差異。另外,由于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中的文化特征最為突出,上述研究者也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于沈從文的鄉(xiāng)土小說進行文化翻譯研究,卻沒有明確提出將鄉(xiāng)土文化英譯作為研究重心。放眼中國鄉(xiāng)土小說英譯研究,雖然“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的海外譯介一直是譯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58但多以莫言、賈平凹、魯迅為研究對象,這些作家小說中的地域文化英譯研究如莫言小說中的鄉(xiāng)土語言英譯研究、魯迅小說中的紹興方言和紹興文化英譯研究、賈平凹小說中的陜西方言民俗英譯研究等都已經(jīng)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相比之下,沈從文作為中國鄉(xiāng)土文學巨匠,對其鄉(xiāng)土小說中的湘西文化英譯的系統(tǒng)研究有待挖掘。
在語言(學)研究方面,趙楊(2017)59借鑒查爾斯·莫里斯符號學理論中的語言符號意義觀,考察了戴乃迭《邊城》譯本在言內意義、指稱意義與語用意義三個層面的傳遞策略,認為準確傳達語言符號三層意義是實現(xiàn)翻譯對等的關鍵,當意義對等無法實現(xiàn)時,可采用音譯、直譯和加注以及擬聲、比喻和替換等變通手段進行補償。然而,在筆者搜集的205篇論文中,從語言學視角切入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論文僅26篇,且無一篇核心期刊論文,與其他研究主題在文獻數(shù)量和質量上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對語言學研究視角造成的沖擊,然而從語言學視角切入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依然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方向。
4. 譯介及綜述研究
沈從文小說譯介研究涉及小說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譯介情況、譯介的階段性特征、社會歷史背景、譯者群體構成、海外接受等。徐敏慧(2010)60可謂是沈從文小說譯介研究的先導,文中細致梳理了沈從文小說英譯本的發(fā)表途徑、譯者群和不同時期的譯介特點,但對譯本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及譯本的接受情況關注不夠。彭穎(2016)61從沈從文小說新增英譯本、新發(fā)表渠道、英譯各階段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等方面對徐敏慧(2010)62進行了補充,重點分析了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譯者等因素對譯本產(chǎn)出的影響。張曉眉(2014)63除全面梳理沈從文作品在歐美國家的譯介情況外,還將歐美學界的沈從文研究納入考察范圍,開始關注沈從文作品的海外傳播和接受效果。汪璧輝(2014)64考察了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的譯介情況,包括總體譯介比例、不同年代的譯介比例、首譯、復譯情況、復譯篇目選擇、譯者群體構成、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汪璧輝(2016)65從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在國內外接受的巨大反差和由其國外傳播引發(fā)國內重評的案例出發(fā)總結了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的海外傳播對中國鄉(xiāng)土文學走向世界的啟示。該文對于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海外傳播效果的考察仍局限于海外學界的沈從文研究。Jeffrey C. Kinkley(金介甫)(2014)66探討了影響《邊城》四部英譯文誕生及接受的個人、語言、社會、政治、歷史和跨文化因素,從不同譯本對小說中地域、民族、軍隊等內容的處理差異出發(fā),考察了不同譯作著力塑造的作者和作品形象,同時對各譯作的接受狀況(包括主要受眾、銷售量及銷售渠道、譯本用途)進行了考察,這無疑是對沈從文小說海外接受研究的一大補充。謝江南、劉洪濤(2015)67通過細致考察《邊城》四個英譯本在歷史文化、文體特征、詩意之美再現(xiàn)策略方面的差異總結了各譯本在進入世界文學空間時呈現(xiàn)出的不同面貌,并對各譯本塑造的文學世界進行了政治文化解讀。縱觀沈從文小說譯介研究,對譯介的社會歷史背景、譯介主體、譯介內容、目標受眾都有了較為充分的探討,但對于沈從文小說的海外傳播途徑和接受效果的研究依然比較薄弱。
在綜述研究方面,現(xiàn)有研究多集中在碩、博士論文及專著的文獻綜述部分,而碩士論文因研究篇目單一,多綜述單部小說的英譯研究現(xiàn)狀?,F(xiàn)有的唯一一篇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博士論文68和唯一一部專著69立足于2011年以前的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情況,指出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嚴重不足,博士論文缺失,碩士論文、期刊論文數(shù)量少,已有研究多探討戴乃迭的《邊城》譯本。然而如前文所述,2011-2017年是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高速發(fā)展期,成果數(shù)量激增、研究視角發(fā)生轉變、研究深度不斷拓展,Minhui Xu的綜述顯然已與當前的研究情況嚴重脫節(jié)。專題研究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現(xiàn)狀的綜述類論文筆者只搜集到兩篇《沈從文作品英譯研究綜述》70和《〈邊城〉英譯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與若干思考》71。鄧高峰(2014)72僅以《邊城》英譯研究為考察對象,只檢索到10篇《邊城》英譯本研究文獻,而筆者搜集的《邊城》英譯研究論文僅2013年度就多達19篇,因文獻搜集不足導致作者對2014年以前《邊城》英譯研究現(xiàn)狀判斷失誤,如“還沒有學者對三家《邊城》英譯本一起進行比較研究”,73而早在2011年Minhui Xu的博士論文就探討了包括《邊城》4個英譯本在內的4部小說共計15部英譯本的敘事風格再現(xiàn)問題,在文獻掌握嚴重不足的基礎上概括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其可信度存疑,所提出的解決對策針對性也不強,參考價值十分有限。莫玉梅(2015)74同樣也存在文獻搜集不全的問題,只對10余篇論文的研究思路和結論進行了歸納,且未考慮文獻的代表性,沈從文作品英譯研究無法忽視的高質量文獻如Jeffrey C. Kinkley(2014)75、Minhui Xu(201176, 201277, 201378, 201579)、Eugene Ouyang(2014)80等并未進入研究視野,亦未能全面把握沈從文作品英譯研究的歷時發(fā)展趨勢,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綜上所述,前人所做的文獻綜述已無法全面概括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現(xiàn)狀,有必要立足于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新局面對3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揭示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問題,避免重復研究。
四、問題及對策
基于前文對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現(xiàn)狀的宏觀概述和各研究主題的分類綜述,現(xiàn)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總結如下:
第一,沈從文小說因“政治刪改”81和作家自身的“修改癖”82導致版本問題十分復雜。國內外中國文學研究界已有學者如王潤華(1998)83、具洸范(1995)84注意到該問題并發(fā)出呼吁號召學界關注,然而似乎并未引起國內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者的足夠重視,只有少數(shù)學者如李小雪(2012)85、曾志(2015)86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對部分英譯本的底本進行了考證,但僅局限于《邊城》一部作品。因引用譯例前未考證各英譯本所依據(jù)的中文底本而導致研究者對譯者的翻譯策略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盧國榮、張朋飛所引第10個中文例句在《邊城》不同版本中出現(xiàn)了增刪,作者想當然地認為戴乃迭和金介甫譯本依據(jù)的是同一個底本,對金介甫該句譯文得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只讀譯文,人們甚至不會發(fā)覺這句話是譯者加上去的,反倒覺得與譯文其他部分水乳交融,天衣無縫,體現(xiàn)了譯文對原文的準確理解和沈從文研究的深厚功底?!?7周毅軍、歐陽友珍88也出現(xiàn)了類似問題。這就需要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者在未來的研究中能本著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去考證待研究譯本所依據(jù)的中文底本,從源頭上防范因底本不同而導致對譯者翻譯策略作出誤判的可能。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相信沈從文小說各英譯本的底本信息能逐漸完善起來。
第二,研究篇目單一、研究規(guī)模小。在筆者搜集的205篇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論文中,有193篇論文以單部小說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占比高達94.1%。針對單部小說的英譯本提出的具體研究問題即便對于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具有普遍意義,因所考察文本的單一性和特殊性,其研究框架和研究結論在多大程度上能為沈從文其他小說同類問題的英譯研究提供借鑒,甚至推動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整體發(fā)展值得思考。而樹立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全局觀似乎是打通篇目壁壘,突破現(xiàn)有研究規(guī)模的可取思路。譬如沈從文小說英譯文本內研究,無論是從何種視角切入,均需立足于對原文和譯本語言的考察。因此,可以對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進行全面分析和歸納,確立沈從文小說語言特征英譯再現(xiàn)的綜合研究參數(shù),考察不同譯本對各類語言特征的處理方式,歸納不同類型譯者對于各類語言特征的翻譯策略的整體選擇傾向,或探究翻譯轉換所帶來的文體、敘事方式差異等,對于任何一類語言特征翻譯策略的規(guī)律性發(fā)現(xiàn)都能對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起到整體推動作用。另外,通過建立沈從文小說漢英平行語料庫,可以為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提供保障。
第三,研究主題失衡,各主題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在所有主題的研究中,語言(學)研究和綜述研究最為薄弱,譯介研究是近年來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的新趨勢,譯者、文化和風格研究貫穿各研究階段的始終。風格研究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風格英譯研究參數(shù)的選擇和風格再現(xiàn)效果評價標準的制定不合理、風格考察的后續(xù)研究不足。通過全面考察和歸納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征,建構語言特征英譯研究參數(shù),勢必能夠為風格英譯研究參數(shù)的確立提供依據(jù),而風格再現(xiàn)效果評價標準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忠實性”、相對于原文信息的“充分性”和譯文自身的“文學性”,在可能的條件下有必要讓英語世界專業(yè)讀者作為評價主體之一介入譯本質量評價體系。風格研究不應只停留在對風格再現(xiàn)效果的評價,還應總結風格再現(xiàn)的可取策略,挖掘造成譯者間風格再現(xiàn)策略差異的原因等。文化研究中對于鄉(xiāng)土文化英譯的關注度不夠。有必要全面考察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中的特色文化元素,建立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中鄉(xiāng)土文化的英譯研究框架,考察各類譯者對于各類文化元素的處理策略,總結可取的鄉(xiāng)土文化元素翻譯策略,分析不同類型譯者的翻譯策略選擇傾向及差異。譯者研究需突破單個篇目的限制,對譯者群體進行整體考察,找出可比性較強的譯者群體,系統(tǒng)考察各類譯者/譯者群的翻譯策略選擇傾向及差異。在譯介研究方面,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研究相當薄弱。譯界學者大多將英語世界的中國文學研究界對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研究當做沈從文作品海外傳播效果的一大例證,對于其他傳播渠道的挖掘不足,如沈從文1980年美國之行、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界多次聯(lián)合向諾獎評審委員推薦沈從文,根據(jù)沈從文小說改編的電影在美上映、沈從文專題國際學術會議等也是沈從文作品海外傳播的渠道和海外影響力的力證。另外,在進入沈從文后經(jīng)典化時代后,其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方式也是值得關注的話題。
五、結語
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雖已歷經(jīng)30余載,但依然方興未艾。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沈從文一方面作為“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加強對其作品的譯介研究可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借鑒;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仍在不斷被譯介的作家,加強對其已有英譯本的系統(tǒng)研究勢必能為其作品的后續(xù)英譯提供策略指導。深化沈從文小說英譯研究、開辟新的研究方向有賴國內外研究者的長期努力。
① 朱光潛:《關于沈從文同志的文學成就歷史將會重新評價》,《湘江文學》1983年第1期,第72頁。
②⑧216062 徐敏慧:《沈從文小說英譯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3期,第220頁;第220-225頁;第220-225頁;第220-225頁;第220-225頁。
③152661 彭穎:《社會歷史語境下的沈從文文學作品外譯述論》,《江淮論壇》2016年第6期;第176頁;第176-182頁;第176-182頁;第176-182頁。
④ 華強:《沈從文著作的外文翻譯》,《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第149-151頁。
⑤ 包括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和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⑥ 由于從1985-2002年間有16年的研究空白,為清晰呈現(xiàn)圖表數(shù)據(jù),現(xiàn)從2002年開始統(tǒng)計論文產(chǎn)出情況。
⑦ 經(jīng)筆者與邵華強先生郵件確認,該論文雖署名華強,實為邵華強先生所作。
⑨2464 汪璧輝:《沈從文海外譯介與研究》,《小說評論》2014年第1期,第84-89頁;第84-89頁;第84-89頁。
⑩63 張曉眉:《沈從文文學在歐美國家傳播及研究述評》,《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第27-35頁;第27-35頁。
117074 莫玉梅:《沈從文作品英譯研究綜述》,《北方文學(下旬刊)》2015年第6期,第5-6頁;第5-6頁;第5-6頁。
12 王惠萍:《從〈邊城〉的英譯歷程管窺中國文學“走出去”》,《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132-135頁。
132565 汪璧輝:《沈從文鄉(xiāng)土小說文學命運的嬗變——兼對鄉(xiāng)土文學走向世界的反思》,《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123-128頁;第123-128頁;第123-128頁。
14 侯東華:《〈邊城〉英譯綜述》,《資治文摘》2016年第6期,第1674-0327頁。
1633404388 周毅軍、歐陽友珍:《〈邊城〉的生態(tài)美學意蘊及其跨文化傳播》,《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第250-256頁;第250-256頁;第251頁;第251頁;第254頁。
1718 潘文國:《大變局下的語言與翻譯研究》,《外語界》2016年第1期,第7頁;第7頁。
19 劉煉:《小說〈邊城〉英譯中美學再現(xiàn)步驟的探討》,《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I頁。
20 謝艷娟:《〈邊城〉三個譯本審美價值對比研究》,《湖南工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iii頁。
22344446566876 Minhui Xu,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Stories,” Dissertation of The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1,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pp.1-306.
23354547576978 Minhui Xu,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Stories: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Bern: Peter Lang, 2013,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pp.1-207.
275580 Eugene Eoyang, “Freud in Hunan: Translating Shen Congwens ‘Xiaoxiao,” Translation Quarterly, 2014(71), pp.53-67; pp.53-67; pp.53-67.
286675 Jeffrey Kinkley,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hen Congwens Masterwork, Bian Cheng (Border Town),”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14(1), pp.37-59; pp.37-59; pp.37-59.
29 吳立昌:《沈從文—建筑人性神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頁。
30 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3rd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07.
31 Lydia Liu, “Imperfect Paradise: Stories by Shen Congwen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997(1), p.250.
32 劉小燕:《從翻譯美學觀看戴乃迭對〈邊城〉中美學意蘊的藝術再現(xiàn)》,《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70-74頁。
3642 徐敏慧:《從〈柏子〉英譯本結尾的改變談起——翻譯社會學視角》,《中國翻譯》2013年第4期,第74-78頁;第74-78頁。
37 張卓亞:《〈邊城〉英譯本的敘事建構》,《南方文壇》2017年第6期,第77-83頁。
3841 時波:《文學翻譯的美學效果》,《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第9期,第42-45頁;第42-45頁。
39 彭發(fā)勝、萬穎婷:《基于語料庫的〈邊城〉三個英譯本文體特色分析》,《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83-89頁。
4879 Minhui Xu, “Translators Professional Habitus and the Adjacent Discipline: The Case of Edgar Snow,” Target, 2015(2), pp.173-191; pp.173-191.
4977 Minhui Xu, “On Scholar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Kinkleys Translation of ‘Biancheng,”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12(2), pp.151-163;pp.151-163.
50 張卓亞、田德蓓:《漢學家的譯者身份——金介甫譯沈從文小說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第122-128頁。
51 李艷榮:《運用比較美學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民族色彩——對小說〈邊城〉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S1期,第14-16頁。
52 古婷婷、劉洪濤:《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翻譯策略選擇——以金介甫〈邊城〉英譯本為例》,《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第89-94頁。
5387 盧國榮、張朋飛:《〈邊城〉金介甫英譯本的成功之道》,《當代外語研究》2016年第1期,第71-77頁;第74頁。
54 劉汝榮:《金介甫英譯〈邊城〉中文化移植的操縱理論考察》,《外語學刊》2014年第6期,第154-158頁。
58 周領順、高晨、丁雯、杜玉、周怡珂:《鄉(xiāng)土文學、鄉(xiāng)土語言及其翻譯研究》,《翻譯論壇》2016年第1期,第23頁。
59 趙楊:《符號學視域下的英譯對等——以〈邊城〉為例》,《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88-92頁。
67 謝江南、劉洪濤:《沈從文〈邊城〉四個英譯本中的文化與政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9期,第109-118頁。
717273 鄧高峰:《〈邊城〉英譯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與若干思考》,《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20-123頁、第121頁、第121頁。
8183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第1-269頁。
8284 具洸范:《沈從文著作版本初識》,《求是學刊》1995年第3期,第83頁;第83-84頁。
85 李小雪:《修改·鄉(xiāng)土性·再現(xiàn)—對比分析〈邊城〉中英文版本》,《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86 曾志:《“文學鄉(xiāng)土性”的再現(xiàn):接受美學視域下〈邊城〉四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責任編輯:黃潔玲)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Studies of Shen Congw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Zhang Bei
Abstract: Shen Congwens fic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terary treasury of modern China and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ranslation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ince the 1930s, with 72 texts publish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didnt begin in the scholarly world in China until 1985.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research has been done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lans to comprehensively comb through the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in the years of 1985-2017, with a macrocosmic accoun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a catalogued surve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before conducting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nd provi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help push the research into Shens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develop further.
Keywords: Shen Congwen, fic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a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