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玲
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要結合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用發(fā)展性的思維和視角,挖掘學生更多的潛能,發(fā)現學生更多的潛質,把它們喚醒,讓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的同時,也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以時代發(fā)展速度來看,未來社會適用的、需要的人才,要有能力不斷學習,不斷變化,有能力創(chuàng)新,在原有的技術上不斷學習新技術,更新技術,才能有立足之地,有發(fā)展的希望。素質教育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結合時代發(fā)展、社會需要提出來的。但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發(fā)現大多數老師采用傳統(tǒng)的、固化的教學模式,對于一篇課文,從解析字詞到句子分析、整篇課文意義的賞析和講解,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可事實上,根本沒有觸及整篇課文的根本和靈魂,太過表面化,大大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的深入理解和認識,弱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使學生的潛力得不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教師要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理念,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狀況。
一、以問導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教學要重視提問,并要掌握提問的技巧,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起來,才能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也才能達到一問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由于灌輸性教學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老師講授知識占據了大部分課堂時間,而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被動的狀態(tài),只等著接受,不會思考、不會探求。這不但不利于課堂教學,更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傳授知識同等重要,老師在課堂上要問,還要會問、巧問,激發(fā)學生感知課文,使他們進入學習狀態(tài),觸及知識內核。比如,在教《竊讀記》時,為了引導學生抓住主旨、中心,能深入學習課文內容,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這篇課文叫《竊讀記》,能不能把‘竊換成‘盜或‘偷呢?”有了這一問,學生不但會紛紛回答能或者不能,使氣氛活躍起來,而且他們會在接下來的課文分析中專心聽講,在理解了“竊”在這里的作用后,試圖套用“盜”和“偷”來理解課文,他們會發(fā)現課文中心思想就完全不一樣了,既沒有了興趣所致的“竊讀”的歡喜,也沒有了活潑可愛的單純目的,失去了文章所要表達的美好。所以,以問導學才能更好地實現課文教學的目的。
二、以練固學,夯實學生基礎
課內外作業(yè)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延續(xù)和鞏固,要想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布置作業(y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我認為,不管是課堂練習還是課后作業(yè),一定要做到這兩點,才能起到夯實基礎的作用。首先,作業(yè)要精而少,有典型性。小學生本來就不適合在題海中學習,素質教育更是要避免讓學生苦練、苦學,所以,老師在給學生設計練習或者課后作業(yè)時,一定要少、要精,讓學生有興趣完成,并在完成的過程中,也能鍛煉其創(chuàng)造性,夯實基礎;其次,老師對學生的作業(yè)一定要認真檢查,做好監(jiān)督作用。惰性是人的天性,小學生抓住一切可乘之機偷懶很正常。為了避免學生偷懶,也為了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和課堂學習效果,老師一定要認真檢查學生的作業(yè),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就消滅在課堂上,能在課后作業(yè)中發(fā)現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以讀促寫,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是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手段。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對細節(jié)的把握或者觀察不夠細致,在寫作中用詞不恰當或者不會描寫細節(jié)。小學生觀察只關注事物的整體,常常比較籠統(tǒng)、模糊。如一篇閱讀內容中講了什么或許他們大概能說個一二,但是你問閱讀內容中的“哪一點吸引了你”,他們可能說不上來,包括對景物的描寫、用詞或者對人物外形、心理的描寫等。所以,老師要教會學生觀察細節(jié)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閱讀中的細節(jié)描寫,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如此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提升其寫作水平,從而全面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著眼未來,創(chuàng)新教學,并通過提問、閱讀、練習等手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性,從而激發(fā)學生語文興趣,促進課堂教與學的有機結合,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云靜.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6(26):42-43.
[2]張乾順.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C版),2013(9):114-115.
[3]陳春芬.活躍課堂氣氛 提高教學效率: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J].考試周刊,2018(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