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門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新型教育教學方式逐漸被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素質類課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還需要充分引入生活化教學,通過生活化教學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首先分析了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探究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很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視度不高,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興趣不足,很難真正融入課堂中。為了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將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發(fā)揮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同時也能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普遍更高,教學質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證。
一、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
1.教學模式脫離學生實際生活
與其他學科不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是更好地鍛煉和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所以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還需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1]。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學模式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導致教學很難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學質量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2.教學方式單一
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依然習慣性采取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式,同時教學內容也以理論性知識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不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導致教學質量普遍不高[2]。
二、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形式,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改善教學效果。以下針對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意義進行具體分析。
1.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屬于新型教學形式的一種,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生活化教學融入了生活內容,讓道德與法治知識點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課堂趣味性更高,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3]。
2.能夠提升學生法治觀念與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與法治課程相對比較特殊,這類課程的主要學習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學生道德品質,規(guī)范學生行為,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知法懂法。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不但需要理論性學習,更需要將學習的知識點充分運用于生活中,所以生活化教學的運用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提供了有效的基礎,學生能夠將學習的內容更好地消化,自身法治觀念與思想道德水平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4]。
三、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道德與法治屬于常規(guī)素質類課程之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融入,能夠讓教師更好地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以下針對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1.以生活實例為契機,激活教學內容
與其他學科不同,道德與法治與實際生活關聯(lián)性比較大,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塑造優(yōu)秀的品格[5]。而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依然沒有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學習,學習效率和積極性都非常差。所以,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下,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引入生活化教學的時候,還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生活實例作為教學的契機,利用生活實例將道德與法治知識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能夠從生活實例當中挖掘更多知識點,同時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學以致用,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知識點會有更高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試種一粒籽”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常見的蔬菜種子,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觸摸,對種子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給學生展示種子生長和發(fā)育的過程以及種子長成植株后的樣子,教師再拿出準備好的小花盆,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如何種植一粒種子,包括將花盆中的土松動,挖出種植種子的坑,將種子放下去,蓋上土,然后澆水。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需要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完成后,讓學生提問自己不懂的地方,確定學生都掌握了種植步驟之后,教師再給學生每個人分發(fā)一粒種子,讓學生回家之后嘗試自己去種植。通過這種將生活實例融入課堂的方式,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興趣更高,同時在完成種子種植的過程中,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點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重視,教學效果得到保證。
2.以生活原型作為載體,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受到外界環(huán)境影響比較大,所以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將生活原型作為載體,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當中能夠進行情境模擬或者角色扮演,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明顯更高。此外,教學情境趣味性更強,能夠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的教學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教學質量得到很好的保證[6]。例如,在“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課間游戲的生活原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課間游戲中的一些常見場景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類似在“跳繩”游戲當中,規(guī)定兩個同學不能間斷,比一比誰跳得多,但是甲同學在繩子絆住腳停下來之后繼續(xù)往下跳。教師可以讓兩位同學分別扮演比賽的甲同學和乙同學,其他學生都作為裁判,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后,臺下的很多同學就會指出甲同學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并且紛紛批評甲同學。通過這種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規(guī)則的重要性,同時趣味性更強,學生也就更愿意參與,教學質量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