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路
[摘? ? ? ? ?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田徑訓練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并對現階段的訓練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以提升整體的訓練效果。間歇訓練法是現階段田徑訓練中較為常見的訓練方法,對于提升訓練員的總體成績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基于此,從間歇訓練法的概念入手,展開深入分析與研究,明確間歇訓練法的主要形式及其功能,探索不同距離訓練中間歇訓練法所發(fā)揮的作用,提出合理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 ? 鍵? ?詞]? 間歇訓練法;田徑訓練;運用
[中圖分類號]? G8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21-0188-02
田徑訓練方法直接影響運動員的整體運動水平的提升速度,最終影響整體的訓練效果。受田徑項目自身的性質因素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其訓練的負荷與強度,明確運動員的實際情況,以保證訓練的合理性。合理運用間歇訓練法可以使運動員得到適當的休息,進而在短時間內完成較高強度的訓練量,以達到訓練目的。
一、間歇訓練法概述
(一)概念
間歇訓練法起源于德國,被廣泛應用于田徑訓練中,并使田徑訓練進入全新的層次。間歇訓練法是指在訓練過程中經過一組訓練后嚴格控制運動員的間歇時間,并根據實際情況在其機體自身尚未完全恢復的狀態(tài)下進行合理的下一次練習,優(yōu)化現階段的訓練模式,提升整體的訓練效果。間歇訓練法具有較強的訓練優(yōu)勢,可以促使運動員的訓練達到最優(yōu)規(guī)劃,嚴格控制每次練習的距離,保證其訓練距離與間歇時間合理,有針對性地提升運動員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滿足現階段的發(fā)展需求。間歇訓練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自身的心臟功能明顯增強,并提升其運動負荷和強度,優(yōu)化現有模式,促使身體機能實現提升,加強與各方面運動的匹配程度,提升整體的適應性,最終提升訓練效果[1]。與此同時,合理的間歇訓練還可以促使糖酵解代謝供能能力或者磷酸鹽與糖酵解混合代謝的供能能力提升,提高整體的訓練效果。利用間歇訓練法控制時間,促使現階段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幫助運動員適應困難復雜的環(huán)境,鞏固自身的技術,通過整體的刺激促使肌體抗乳酸能力提升,保證運動員以良好的強度訓練,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2]。
(二)形式
現階段,間歇訓練法訓練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慢速間歇訓練,主要是通過低于比賽速度的速度進行訓練,同時保證運動員不會達到完全恢復的狀態(tài),進行短暫的間歇休息,后續(xù)進行重復的田徑訓練,重復跑一定的段落。另一種是快速間歇訓練,該方法與慢速間歇訓練存在明顯不同。其不同點在于間歇的時間較長,自身可以達到良好的恢復效果,形成良好的狀態(tài),進而在進行段落跑的過程中其跑步速度較快,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3]。通過交替的規(guī)定速度訓練促使現階段的平地跑與短暫休息相結合,提升運動員自身的心臟功能,強化其整體的運動能力,并且在該過程中使每段訓練距離得到嚴格控制,優(yōu)化現階段的訓練模式,滿足運動員實際的需求。與此同時,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的距離長短進行訓練,促使運動員形成不同的競技能力,按照實際距離的長短可以將其分為短距離間歇、長距離間歇以及中距離間歇,其訓練的間歇時間與強度存在明顯的不同[4]。
(三)功能
在間歇訓練法的運用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明確現階段存在的優(yōu)勢,促使ATP-CP能力與有氧能力相互結合,取長補短,進而促使運動員實現重復、多次的高強度運動,達到良好的訓練目的。通過嚴格的間歇訓練幫助運動員優(yōu)化自身的能力,提升高負荷心率刺激,優(yōu)化機體抗乳酸能力,在心率未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tài)下進行合理的訓練,優(yōu)化運動器官的休息效果,并且此時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系統仍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肺部通氣效率提升,增加氧運輸功能,促使整體訓練性[5]。通過間歇訓練法訓練,促使現階段的身體逐漸適應負荷強度,優(yōu)化身體機能,提升運動項目的適應性,迅速進入訓練狀態(tài)。通過多次的重復練習,可以使運動員在高負荷、高強度的狀態(tài)下,嚴格控制間歇時間,有利于運動員積極應對激烈復雜的對抗環(huán)境,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優(yōu)化身體的耐酸能力,全面發(fā)展[6]。
二、間歇訓練法在田徑訓練中不同距離的應用作用
現階段,在田徑訓練過程中,不同的項目運用間歇訓練法的訓練方式和效果存在明顯的不同,對中長跑的各個項目所應具備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針對性與專項性,并且其方法適應的項目指標存在不同,如在訓練距離、訓練強度以及間歇時間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如表1所示,其為選擇間歇訓練法訓練的不同距離與發(fā)揮的作用。
在運用間歇訓練法訓練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發(fā)展有氧代謝的間歇訓練,為運動員的長距離訓練奠定良好的耐力性項群能量代謝基礎,以促使運動員的個體訓練效果得到提升,其攝氧量水平得到提升,促使有氧代謝功能得到改善。與此同時,靈活對運動員的心血管承受能力進行訓練,促使其心搏量提高,針對不同專項肌肉群運動有氧代謝能力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實現整體的控制,優(yōu)化其運動強度,以達到最終的訓練目的。
三、間歇訓練法在田徑訓練中的運用
(一)合理控制訓練強度
在選擇間歇訓練法訓練的過程中,應明確具體的訓練距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規(guī)劃,以保證運動員達到最大的訓練效果。除此之外,保證運動員的訓練強度得到控制,如最大攝氧量與心率指標,在田徑訓練過程中通常被用來對運動員的機能進行測評。運用間歇訓練法時,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優(yōu)化訓練,完善現階段的發(fā)展模式,注重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在對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進行訓練時,應有效控制其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如在初級階段可以運用50%的最大攝氧量速度進行訓練,注重自身的有氧能力訓練,但該方式常見于新手訓練中,其自身的訓練基礎較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7]。對于具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來說,如果選擇該訓練方式則存在明顯的強度不足的情況,可以選擇最大攝氧量速度與強度訓練,以促使整體的訓練效果得到提升,提高運動員的綜合能力水平,達到最大的有氧能力。主要的原因在于訓練過程中負荷呈現出明顯的遞增情況,促使最大攝氧量速度達到最優(yōu),并且其速度也是最大攝氧量的最小速度,該狀態(tài)下的訓練者可以達到最大的訓練時間,可以以勻速的狀態(tài)進行訓練,以提升訓練效果。對運動員的訓練心率來說,訓練良好的運動員可以達到170次/分~180次/分,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在30 s內促使心搏量增加,使心臟功能提升,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如果其訓練過程中訓練強度較低,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如果整體的心率較低,甚至在130次/分以下,將影響整體的訓練質量,需要合理地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