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喬
內容摘要:近年來,關于“非虛構”的研究愈加火熱。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經典外國文學的譯介引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非虛構小說的開山之作,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經55周雄踞美國暢銷書榜第一,先后被譯成37種文字,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學價值。通過WorldCat Identities發(fā)現,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個會員圖書館館藏,中國館藏量卻不大;該作品在國外《紐約時報》等主流專業(yè)媒體書評,以及國內豆瓣讀書、當當網等讀者評價都頗高,但從影響力上看,在中國的讀者接受度仍有提升的空間。
關鍵詞:In Cold Blood 卡波特 讀者接受 非虛構文學
20世紀中國學人翻譯了31,885冊外國文學作品和1,580冊外國的文學研究著作,出版了2,391冊本國人研究外國文學的著作(何輝斌2014:93)。優(yōu)質、經典的外國文學出版對我國擴大改革開放、促進海外交流、提升國民素養(yǎng)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被英國文豪毛姆(William Maugham)譽為“現代文學的希望”,他的代表作之一In Cold Blood(1966),被稱為非虛構小說的開山之作,一面世就震撼了世界文壇,躍居當年美國暢銷書第一位,發(fā)行超八百萬冊,先后被譯成37種文字,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美國和世界文壇上掀起一場“卡波特熱”。因此,研究非虛構文學In Cold Blood譯本的讀者接受,具有實際價值。
本文主要梳理了卡波特作品In Cold Blood在中外的譯介和傳播情況。利用OCLC①旗下的在線編目聯合目錄WorldCat②和FirstSearch③系統(tǒng)查詢其館藏數據,收集了該作品在《紐約時報》、《衛(wèi)報》等專業(yè)書評,對比國內豆瓣讀書、當當網等讀者評論,對In Cold Blood中譯本在國內的傳播和接受情況進行了研究。
一.In Cold Blood在中外譯介情況
非虛構小說In Cold Blood是奠定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文學流派基礎的經典之作。他使卡波特成為美國最著名的作家(張輝韓巍2010:201)??úㄌ刈畲蟮呢暙I是在理論上提出了“非虛構小說”這一概念,并在In Cold Blood中付諸實踐,由此在文壇上帶來了一場“藝術上的騷動”。因為In Cold Blood,1966年成了“卡波特年”(孔令云2012:66)。
在WorldCat上搜索In Cold Blood詞條,顯示In Cold Blood已被譯為德語、西班牙語、匈牙利語、意大利語、法語、瑞典語、波蘭語、葡萄牙語、俄語、韓語、中文、日語、荷蘭語等37國語言。In Cold Blood首先于1965年在《紐約客》雜志分四次連載,并刷新了當時《紐約客》的周銷售紀錄。次年,該書1966年一經正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同年,該書被翻譯成了德語、法語、瑞典語、芬蘭語、荷蘭語、丹麥語等,可見其風靡程度。In Cold Blood也獲得文學評論界的關注,名作家約翰·赫賽稱揚它為“一部非凡的書”(孔令云2012:66)。
然而,In Cold Blood中譯本一直到1970年4月至1972年9月才在自由談雜志連載。通過WorldCat、亞馬遜圖書網、豆瓣讀書等平臺搜索,能找到最早的中譯本為楊月蓀譯本,于1973年由臺灣書評書目出版社出版。楊月蓀可以說是把In Cold Blood引進臺灣的核心人物。
通過WorldCatIdentities搜索杜魯門·卡波特,得到他的學術文獻全球清單如下:1,614種作品,6,767種出版物,全球有135,753所圖書館館藏其作品和出版物。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為In Cold Blood,自1966年至2013年間出版了326版,并由全球10,191個WorldCat會員圖書館館藏。
二.讀者接受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作者——作品——讀者所形成的總體關系中,讀者決不是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因素。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注定為讀者而創(chuàng)作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馬蕭2000:47)。因此,本研究分別叢閱讀數據統(tǒng)計、專業(yè)書評和讀者評論三個方面,對In Cold Blood的讀者接受進行了研究。
1.從數據統(tǒng)計看讀者接受
作為國內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豆瓣讀書④反饋數據具有實際參考價值。通過統(tǒng)計,In Cold Blood的中譯本主要有張增武(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胡忠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楊月蓀(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張賀(南海出版社,2006)、俞步凡(譯林出版社,2000)、夏杪(南海出版社,2013)等版本,其中除俞步凡譯為《兇殺》、張增武譯為《殘殺》、胡忠茂譯為《蓄謀》,其余三人均將其譯為《冷血》。目前市面上銷售量較多的為南海出版社的夏杪譯本,楊、俞、張、胡等譯本,因為出版年代相對久遠,目前市面上難以找到,基本絕版。從豆瓣2020年整體數據上看,由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夏杪譯本,共9,262人標記想讀,3,641人標記讀過;2006年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張賀譯本,共3,279人標記想讀,1,959人標記讀過。其余幾本中譯本趨勢幾乎相同:標記“想讀”In Cold Blood譯本的群體大于“讀過”的群體,有一定閱讀增長可能性。
2.從專業(yè)書評看讀者接受
書評(評論并介紹書籍的文章),是以“書”為對象,實事求是的、有見識的分析書籍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chuàng)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從而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⑤。因此可以通過收集期刊、雜志、報紙,網絡等媒體評價收集專業(yè)書評,直觀衡量In Cold Blood譯本的接受與傳播。
卡波特認為,非虛構小說具有“把真實的可靠性、影片的直接性、小說的深刻性和自由性,以及詩歌的精密性”揉合在一起的優(yōu)點。這種小說比新聞報道更具有文學性,文字優(yōu)美,結構完整,描寫細膩,有事件,有情節(jié),內容豐富(聶珍釗1989:117)。事實確實如此,這本非虛構小說開篇之作一經發(fā)表就引起了文學轟動,受到了不少主流媒體和知名作家力薦?!都~約時報》稱之為“一部非同凡響、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真實記錄,有史以來美國最好的紀實作品”,“杰出、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登峰造極的杰作。有關美國犯罪時間文獻寫作史中最完美的一部?!薄缎l(wèi)報》點評“不論擁有何等成就,In Cold Blood都不再只是一本書,而是我們生活中的大事件?!薄秱惗匦瞧谌湛靾蟆方o出高度評價:“近十年來文壇的巨著之一”?!都~約時報》和《衛(wèi)報》等主流媒體,影響力大,覆蓋范圍廣,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可以很好地影響讀者接受度。In Cold Blood還曾受到村上春樹的極高評價:“第一次讀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時,它讓我深嘆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歲之前都沒有試圖寫小說”。村上春樹已連續(xù)7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能獲得這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知名度的作家如此稱贊,可見其作品可讀性很高。專業(yè)書評對In Cold Blood的接受與傳播起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In Cold Blood也曾遭到過非議和激烈的批評。《新共和雜志》的書評家斯坦利·考夫曼尖銳地指出:“對這類作品加以評論是荒謬之極的事”,小說家瑪麗·麥卡錫當初也曾諷刺In Cold Blood分屬“不倫不類”之作(后來,她改變看法,對In Cold Blood贊賞有加)(張素珍2002:64)。
3.從讀者評論看接受與傳播
為分析In Cold Blood中譯本的讀者接受情況,本文搜集豆瓣讀書(目前國內信息最全、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的具體評分;選取了豆瓣讀書、亞馬遜圖書網、當當網(國內圖書零售第一)等具有代表性的平臺書評內容。單從豆瓣讀書打分數據看,八本中譯本平均分高達8.3875分。其中南海出版社2013年夏杪譯本共3,106人評價,評分8.7分;2010夏杪譯本共3,007人評價,評分8.6分;南海出版社2006年張賀譯本共1,589人評價,評分8.2分。在豆瓣讀書上,一般評分8.0分以上,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從豆瓣讀書、亞馬遜圖書網、當當網中讀者評論看,多數讀者對In Cold Blood譯本有積極正面的評價。如豆瓣讀書書評:“至少在目前為止,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我還沒有發(fā)現比杜魯門·卡波特更有才氣的作家?!薄癐n Cold Blood是整個非虛構寫作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薄斑@個世界上有很多書,你會覺得即使不被A寫出來,遲早也會被B寫出來,它們的作者是時代本身;同樣也有一些書,只屬于某一個作者,是他們的標簽,后人無法企及。杜魯門·卡波特的In Cold Blood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碑敭斁W書評:“近乎完美的調查寫作,你很難想象這項工作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úㄌ貛缀跤涗浟怂屑毠?jié)。關于暴力、傷害和命運?!薄笆中g刀一樣精確的心里剖析。非虛構寫作的開山之作,這也將是未來文學發(fā)展的一大重要趨勢?!眮嗰R遜圖書網書評:“作者從罪犯的生活軌跡抽絲剝繭般還原來了案發(fā)前后的點點滴滴,令人讀后欲罷不能”……
但單從閱讀數量上看,In Cold Blood譯本在中國的“卡波特熱”似乎還欠點火候。同比豆瓣讀書上8.0分級的書籍,如村上春樹作品《挪威的森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評論人數高達309,875人,幾乎是In Cold Blood 2013年夏杪版(目前豆瓣評論打分人數最多)的10倍。同時,在國內圖書銷售第一的當當網上查詢,In Cold Blood夏譯本銷售評論量為11,065人,數量雖不少,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國文學來說,傳播和接受率還不夠。
究其原因,影響文學作品傳播和讀者接受無非有以下幾種因素:一是譯本的質量,漢語是極富表現力的語言,譯者要在忠實的同時,給讀者以美的感受。二是書評和國際獎項的影響,如《紐約時報》、《衛(wèi)報》等對文學作品的積極評價。知名國際獎項,如諾貝爾文學獎,都將對作品的傳播起到不容小覷的正向作用。三是出版商和發(fā)行商。四是讀者因素,讀者對于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讀者市場還沒有達到理想化的程度,比如社會價值體系會對讀者的閱讀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陳榮泉2015)。五是文化因素,如讀者對作品和作者的文化認同,會直接影響讀者群的形成和閱讀傾向。In Cold Blood風靡全球,在中國的影響相對偏弱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作為非虛構文學開山之作,In Cold Blood被美國書評家協會譽為“20世紀最偉大圖書”、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列為“史上最經典的百部推理小說”、入選蘭登書屋“百年百佳經典文學”,并榮獲愛倫·坡獎,深受世界讀者喜愛。雖然在國外影響力頗大,國內似乎還欠點火候。叢國內有影響力的讀書網站上搜集書評,發(fā)現該書譯作風評頗高,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國文學來說,傳播和接受率還遠不夠,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期待更多學者和讀者的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陳榮泉. 試析我國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現狀與發(fā)展思路[J]. 中國出版, 2015(11).
[2]何輝斌. 20世紀外國文學翻譯與評論的歷時的量化研究[J]. 外國語文, 2014,30(04):93.
[3]孔令云. 《冷血》不“冷”——卡波特及其非虛構寫作[J]. 傳媒觀察, 2012(04):66.
[4]馬蕭. 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J]. 中國翻譯, 2000(02):47.
[5]聶珍釗. 《根》和非虛構小說[J]. 外國文學研究, 1989(04):117.
[6]張輝, 韓巍. 杜魯門·卡波提與非虛構小說——以《冷血》為例[J]. 經濟研究導刊, 2010(14):201.
[7]張素珍. 《冷血》:美國新新聞主義之經典[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 2002(01):64.
[8]Capote, T. In Cold Blood[M].NewYork: Random House, 1966.
注 釋
①OCLC(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全稱: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機構之一。
②WorldCat是OCLC公司的在線編目聯合目錄,是世界范圍圖書館和其他資料的聯合編目庫,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聯機書目數據庫。本研究數據為在worldcat.org于2020年8月6日查詢結果。
③利用OCLCFirstSearch可以檢索到80多個數據庫,數據庫的記錄中有文獻信息、館藏信息、索引、名錄、全文資料等內容。
④豆瓣讀書,目前已成為國內信息最全、用戶數量最大且最為活躍的讀書網站。數據具有可參考價值。本研究數據為在https://book.douban.com于2020年8月6日查詢結果。
⑤書評定義來自百度百科。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