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蕓
《英語課程標準(2011)》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把語言學習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緊密結合起來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當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相對應的語言知識不匹配,需要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英文表達。在英語語言實踐活動中,如能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則可為學生未來跨文化交際作鋪墊,有利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弘揚與傳播,也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筆者曾在2020年防疫“停課不停學”期間,嘗試上了一系列以弘揚中國文化為主題的線上直播課,得到了學生熱烈的反響。直播課以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總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高等教育出版社聯(lián)合策劃實施的大型多媒體系列文化項目“Hello,China”為載體。視頻中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名勝古跡。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視頻找答案,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方式。視頻開篇的一首《我和我的祖國》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他們紛紛表示“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接著老師引出四大中國奇跡——長城、兵馬俑、莫高窟和中國功夫。在一幀幀視頻畫面的沖擊下,學生對中國這四大奇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詞匯。他們紛紛表示希望疫情后的假期能親身體驗一下這四大中國奇跡。
二、巧用歌曲、詩歌、諺語滲透正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正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核心。好的歌曲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直擊其內心深處,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筆者在教授完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故事后,播放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英語歌曲 Dream is Possible作為拓展內容。歌曲名字意為“夢想成真”。該歌曲的電影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安娜的小女孩追求鋼琴夢想15年的成長故事。歌詞“Ill dream until I make it real and all I see is stars.(我會不懈夢想,直到夢想成真,直到窺見漫天星空。)Its not until you fall that you fly.(不再畏懼跌倒,直到你展翅高飛的那一刻。)”當師生共唱這首歌時,大家浮躁的情緒瞬間平穩(wěn),優(yōu)美的曲調和鼓舞人心的歌詞感染了學生,使他們更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三、運用戲劇教育助學生自我成長
戲劇中,學生代入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色,親身體驗生活,利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去判斷和解決問題,嘗試成功或失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重新認識自我,啟動內省,通過觀察他人,調整自我不良行為。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故事講述的是幾只小動物對待一個被廢棄的易拉罐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個被廢棄的易拉罐經過一段曲折的“旅行”后,最終被主人公Zoom送到可回收的箱子里。故事教授后,老師讓學生分小組表演該故事。小組內,一學生扮演“易拉罐”,一學生扮演Zoom,其他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在表演中,扮演“易拉罐”的學生充分體會到被踢來踢去的糟糕待遇,而其他“小動物”看著“易拉罐”艱難的旅程,也意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事后,老師先讓每位學生談談自己扮演角色的感受,大家在反思和討論中代入情景。老師使用戲劇教育習式——“天使與魔鬼”,把學生分成兩個對立面,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說說Zoom的行為,并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省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衛(wèi)生行為,懂得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道理。這種戲劇后的自省行為往往比他人說教的教育效果更有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不同角度正確看待問題。
英語教師不僅是一名學科授課教師,還應是學生的品德領路人,除了學習相關專業(yè)理論知識外,還需加強對英語課程育人的意識,促使英語教學與德育實現(xiàn)有效結合,實現(xiàn)兩者的相互促進,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