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語文不僅是文化之根,而且還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點與新課標的規(guī)定,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語文既是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統(tǒng)一。依我看來,當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已迫在眉睫,但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又不能一蹴而就。筆者認為,應該從小學階段抓起,有的放矢地對小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久而久之,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依托教學“主陣地”,深挖“人文素材”
比如我講授課文《雷鋒日記》時,就深度挖掘了日記中的一些人文情境。設計了小學生扶盲人過馬路這一情節(jié),安排了兩名同學,一位扮演盲老太太,一位扮演雷鋒,親身體驗扶盲老人的感覺,表演后借機會告訴學生,一要尊敬老人;二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學生們默許的神情告訴我,這次活動,起到了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效果。這也說明只要合理運用,采取寓教于情的方法,人文素養(yǎng)就會潛移默化注入到小學生的心田中。
二、培育優(yōu)秀的班級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有人說,班級文化是立體的;有人說,班級文化是多彩的;還有人說,班級文化是無聲的;而我認為班級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教科書,具有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
首先,是創(chuàng)建班級“環(huán)境文化”,可設“個性展示臺”,設計有“我要露一手”“我的地盤,我做主”等欄目,還可設“專題黑板報”,可安排“我的愿景”“文明禮儀”“安全伴我行”“孝順敬老”“新年祝?!钡葍热莅鍒螅瑺I造育人的良好氛圍,這是一種高尚的文化熏陶,對小學生來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警醒作用。
其次,班級“活動文化”還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活動來進行。如“如何培養(yǎng)學習習慣”“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么做”“向旅游陋習說再見”等,比如“向旅游陋習說再見”活動時可以先借助現(xiàn)代科技等手段,用圖片、視頻等向學生列舉國人在言行舉止上存在的種種壞習慣,再讓學生聯(lián)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實際,說說身邊人或自己有沒有這些壞習慣,前后展開討論,談如何幫助人們改掉壞習慣,并付諸行動。這些具體可行的做法,都會使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加強課外閱讀量是關鍵
語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為了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平時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指導他們閱讀一些經典作品。我始終扮演著“引導員”“激勵員”“示范員”“評價反饋員”的角色。比如指導課外閱讀活動中,上課前,我都會精心設計一些預習的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注意到文中的人文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激情;在課堂上,我也會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課文人文素養(yǎng)的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并加以吸收。課后,指導學生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寫一點心得體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實實在在給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不少。
四、提高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語文風格的學習
小學閱讀教學中要關注語言風格的學習,我始終把訓練小學生語言個性化的風格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如果學習了的知識沒有在實踐中運用,就等于所學的知識做了“無用功”。比如課文中一些詼諧、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委婉、豪爽悲壯的風格;人性化的展示表達等都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素材”,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就有意識去挖掘這些“素材”,學習并運用它,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慢慢地提高。
當然,只通過短短的六年小學語文教學,就想小學生養(yǎng)成自己的語言風格,較快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是極難實現(xiàn)的。但是我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嘗試,因為每前進一步,我們就離目標近一步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