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副文本是譯文的延伸和補充,多維度展示了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對文化的取舍、對形象的構建,有助于譯文在目標語讀者中的傳播和接收。宇文所安《晚唐詩》中豐富的副文本元素揭示了譯者的個性化印記,具體體現(xiàn)在:詩學觀、文化價值觀和翻譯觀。
關鍵詞:副文本 晚唐詩 宇文所安
一、引言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 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學家,姓取自中國鮮卑族的姓氏“宇文”,名取自于《論語》中“察其所安”的“所安”(魏家海,2017)。宇文所安二十六歲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韓愈和孟郊的詩》,這也是他的第一本學術著作。之后,他陸續(xù)出版了《初唐詩》《盛唐詩》《晚唐詩》《杜甫詩》等翻譯著作和譯文集,為傳播中國唐詩做出了杰出貢獻,并在2018年獲得了年度唐獎漢學家。作為唐詩在海外傳播的代言人,宇文所安的作品在國內受到廣泛的傳播和高度的評價,其中又以《初唐詩》和《盛唐詩》的研究為主,但學界對《晚唐詩》翻譯研究的關注還不夠,有待拓展和深化。
副文本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文論家熱拉爾· 熱奈特提出,是指環(huán)繞和穿插于正文本周邊的輔助性文本因素。根據(jù)和正文文本距離的遠近,副文本分為內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具體而言,內副文本主要是指封面、插圖、副標題、致謝、注釋、附錄等,而外副文本則包括采訪、回憶錄、日記、手稿等公共或私人文本。
近年來,副文本廣泛地被用于翻譯研究領域,“副文本是對正文本的延伸、闡釋、補充和言說”,“提供了譯者的心路歷程、對文學和文化的重新認識”(魏家海,2017)。熱拉爾·熱奈特曾將副文本比喻為文本制作的門檻(threshold),意在表明它能影響、幫助文本接收。換句話說,副文本就是理解文本的開端(王云坤,2020)。譯者也可以借助內副文本搭建的平臺對自己翻譯活動及特點進行補充說明,引導讀者以某種特定的期望方式去理解和接受譯文(周蓉蓉,2020)。透過副文本視角研究宇文所安在《晚唐詩》中的個性化印記,能夠進一步豐富副文本的研究視角,探索譯本和譯者的特殊聯(lián)系,進而分析譯者在特定的翻譯實踐中呈現(xiàn)的個人特色,為譯者的翻譯活動提供新的思考。
二、《晚唐詩》中的內副文本元素
《晚唐詩》出版于2006年,共囊括了二百八十余首唐詩,其中又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為主。書中包含了豐富的內副文本元素,封面即是一副水墨山水畫。中國向來有“詩畫之間,山水配古詩”的說法,封面的選取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標題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傳達出宇文所安在本書中只翻譯了從公元827—860年之間的詩歌。在致謝部分他談到了書中各個章節(jié)的由來,并感謝給他提供幫助的評論家、學生、同事和妻子。目錄包含了各個章節(jié)的標題和最后的附錄,題解和注釋是該書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注釋中提到的詩人名字、詩行、特殊字詞、詩歌題目都附上了對應的中文翻譯。
三、譯者印記的體現(xiàn)
(一)致謝
《晚唐詩》的致謝大約一百五十字,其中提到書中各個章節(jié)的內容是在一些專題討論會(seminar)、正式會議(conference)或研討會(talks)中逐漸形成的,并由衷地感謝所有提出意見的人(To all those who offered comments I owe a dept of thanks),尤其是進行中文文本校對和索引制作的人,由此顯示出譯者的客觀性和嚴謹性。
(二)目錄:選題范圍
目錄中除去引言和結語,一共有十五個小標題,從中可以看出《晚唐詩》主要收錄的是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五位詩人的作品,其中以李商隱的作品最多,大約占了總數(shù)的1/3,除此之外,書中還零星包含了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詩人的作品,如李紳、劉得仁、馬戴、周賀,等等。歷史上,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chuàng)作仍未衰竭,涌現(xiàn)出一大批風格不一的杰出詩人,但由于種種原因,在過去并不太受到中國學者的重視。宇文所安翻譯文本的選擇,體現(xiàn)了自己的選擇標準,即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晚唐詩歌的整體風貌。將李商隱、杜牧這類晚唐詩人的佼佼者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同時也沒有忽略次要詩人的作品,宏觀且不失細致。宇文所安的翻譯選材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他的詩學觀和文化價值觀。
(三)題解:重構詩人形象
《晚唐詩》中,宇文所安在每首詩的后面都會撰寫一段文字來描述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現(xiàn)狀、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價值取向、寫作風格,等等,讓詩人的形象豐滿起來。古人寫詩一般是抒發(fā)某種感情,而詩人的感情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了解背景更容易理解詩人寫詩時的心境和處境。宇文所安的題解有助于重構詩人彼時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形象,進而幫助目標語讀者更準確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以白居易的《中隱》為例,全詩一百六十字,譯文一百五十個單詞,題解卻洋洋灑灑寫了一千一百余個單詞。題解開門見山地提到“沒有任何一個詩人像白居易那樣談論自己的薪水和社會地位”,白居易深知朝政不穩(wěn),被外遷至洛陽其實是他選擇的逃避。隨后譯者對白居易的人物形象進行刻畫:“自我的、自滿的、總是衡量自己所處的位置、經常性的對自己進行評估”。進而又提到,行政上的流動是唐代精英們關注的中心問題,但詩人的圈子往往忽視社會等級的差異。最后總結到,白居易最充分地內化了這一社會價值結構,即聲稱自己滿足于已經擁有的一切,但詩歌卻表現(xiàn)出極其矛盾的思想。宇文所安的題解基于當時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及其家庭和個人的特殊經歷,讓白居易復雜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目標語讀者通過閱讀題解,可以在腦海中自行重構白居易的形象,理解他事業(yè)理想與物質需求的矛盾,從而更準確地賞析譯本。
(四)注釋:重構文化形象
注釋是指解釋字句的文字。在詩歌譯本中,注釋主要是對譯詩的典故、背景、互文性等進行解釋說明,以期讓目標語讀者重構譯詩缺失的文化。文化因素在詩歌翻譯中向來占有重要位置,對文化因素的處理,直接影響到翻譯效果,這是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導致,缺失的文化因素對源語讀者而言也許稀松平常,但卻會讓目標語讀者感到晦澀難懂,故而缺失的文化在副文本中補充出來,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本。
以宇文所安翻譯李商隱的《詠史》為例,譯詩共有八處注解,第一個腳注“29200”是標明該詩在《全唐詩》中排列編號,而后又羅列了三位有關參考文獻的作者姓氏和出處頁碼。這表明宇文所安一直在關注中國相關學者的研究動態(tài),是學術規(guī)范的表現(xiàn)。第二句“成由勤儉破由奢”的注解是關于《韓非子十過》中秦穆公問由余“得國失國”之道,由余答曰“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注釋和正文二者之間形成互文關系,深化理解。同理還有倒數(shù)第二句“幾人曾預南熏曲”,宇文所安將“南熏曲”譯為“the song of the aromatic south wind”,在注解中,他解釋了“south wind”的出處,源自上古歌謠《南風歌》的首句“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注解中還對原詩的幾處典故進行了詳解,分別是“amber pillow(琥珀枕)”“pearl carriage(珍珠車)”“Kokonor horse(青海馬)”“snake in Shus mountains(蜀山蛇)”,這些注解對譯詩進行了補充、擴展與升華,幫助讀者重構了譯詩的文化形象,也讓譯者的作用凸顯出來。
(五)附錄:客觀嚴謹
在參考文獻部分,宇文所安將注釋里出現(xiàn)過的詩人和詩集名稱一一歸納、整理、合并,最后按照字母順序進行排序,方便讀者查閱,再一次體現(xiàn)譯者兢兢業(yè)業(yè)、事無巨細、嚴謹求實的精神。
四、結語
《晚唐詩》中包含豐富的內副文本元素,通過這些元素,我們可以窺探宇文所安在唐詩英譯中留下的個性化印記,他是一名治學嚴謹?shù)姆g家,以客觀的態(tài)度傳播他者文化,不僅僅關注具有名人效應的晚唐詩人,也把注意力投向了以往被忽視的詩人。在翻譯過程中他致力于重構詩人形象和譯詩的文化形象,洞察缺失的因素并積極進行補充,力圖使目標語讀者與譯詩在最大程度上產生關聯(lián)??偟膩碚f,副文本體現(xiàn)了宇文所安的部分翻譯思想,也規(guī)約著他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 Stephen Owen.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魏家海.宇文所安唐詩翻譯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7.
[3] 王云坤.從副文本角度解讀江楓的忠實翻譯觀[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12).
[4] 周蓉蓉.從副文本角度解讀宇文所安《盛唐詩》[J]. 黃山學院學報,2020(4).
作 者: 戴濤,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