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根遠
肺功能障礙的患者麻醉較為復雜,尤其是胸科手術增加了許多風險與困難,因此麻醉呼吸管理上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完成麻醉與手術。目前,胸科手術單肺萎陷的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有雙腔支氣管導管法與支氣管封堵器法,雙腔支氣管導管法應用較多。隨著胸科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支氣管封堵器在胸科麻醉中應用日益廣泛[1-2]。胸科手術要求提供良好術野,方便手術操作,隔離單肺通氣保護健側肺,但單肺通氣可致動脈血氧分壓(PaO2)下降和肺內分流增加,甚至缺氧[3];特別對部分術前肺功能欠佳的患者,如何保證手術中充分氧合降低術中的低氧血癥發(fā)生率仍是麻醉工作中的重點。本研究觀察對肺功能障礙患者行胸科手術,采用支氣管封堵器法與雙腔支氣管導管法分別進行選擇性肺葉隔離通氣與全單肺隔離通氣后,氧合指數(shù)與氣道壓的變化,探索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患有肺大泡、肺挫傷、肋骨骨折等疾病同時伴有肺功能障礙需行左下或左上肺以及右中下肺楔形切除,肋骨骨折胸腔鏡下探查的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區(qū)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采取雙腔導管插管技術),觀察組(采用單腔插管支氣管封堵),每組各15例。對照組肺大泡8例,肋骨骨折2例,肺良性病變5例。觀察組肺大泡10例,肋骨骨折1例,肺良性病變4例。觀察組則采用單腔插管后實施左下肺或右下肺選擇性支氣管封堵(杭州坦帕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完成手術。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BMI、ASA分級、通氣儲備百分比(MVV%)、PaO2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患者均存在中重度以上肺功能障礙術前通氣儲備百分比(MVV%)<60%,F(xiàn)EV1>50%,PaO2>60 mmHg,預計手術時期單肺通氣小于1 h的左下或左上肺以及右中下肺楔形切除手術。
MVV%<40%,F(xiàn)EV1<50%;排除濕肺患者;有嚴重肝腎心以及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病排除在外。
所有患者術前均禁食禁飲。常規(guī)橈動脈穿刺,監(jiān)測橈動脈壓、心電圖(ECG)、心率(HR)、吸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中心靜脈穿刺置管,開放靜脈。給予咪達唑侖(5 mg/5 mL江蘇恩華藥業(yè),國藥H20031071)1~2 mg,丙泊酚(200 mg/20 mL阿斯利康制藥,國藥J20160089)1.5~2 mg/kg,芬太尼(0.1 mg/2 mL宜昌人福藥業(yè),國藥H42022076)2~ 4 μg/kg,順阿曲庫銨(5 mg/支,浙江仙琚制藥,國藥H20090202)0.15~0.3 mg/kg,純氧通氣后氣管插管。雙腔氣管導管組:插入F35~39號雙腔氣管導管。支氣管封堵器組:先經(jīng)口插入ID為7.5~8號普通型單腔氣管導管,再將支氣管封堵器涂抹潤滑劑置入單腔氣管導管中,如行左下肺手術支氣管封堵器前端夾角朝向左側置入左主支氣管后推進至無法推進為止,可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使封堵器氣囊的上緣位于左下肺支氣管開口以下2 mm,調試氣囊位置充氣與放氣后鎖定封堵器,退出纖維支氣管。如行左上肺手術或右中下肺手術方法類似。兩組患者改側臥位后,再次用纖維支氣管鏡定位。如圖1。
圖1 選擇性封堵左下肺葉
兩組接麻醉呼吸機后均采用定容呼吸模式(PCV),吸入氧濃度100%,氧流量2 L/min,潮氣量8~10 mL/kg,呼吸頻率10~20次/min,吸呼比(I:E)為1:2,術中根據(jù)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調解呼吸參數(shù)。術后吸入氧濃度33%。
(1)分別于雙肺通氣(T0),單肺通氣(T1)30 min、單肺通氣1 h(T2)、術后1 h(T3)、術后2 h(T4)分別測定兩組患者動脈血氣,并據(jù)此計算氧合指數(shù)(OI)。計算公式:OI=P(O2)/Fi(O2);手術中 T0、T1、T2時的氣道峰壓(Ppeak)、平臺壓(Pplat)、插管時間(聲門現(xiàn)露到導管定位完成)、術后咽喉痛、聲音嘶啞的發(fā)生率。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不同時間點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雙肺通氣T0時以及術后2 h氧合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3時刻OI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 T0~ T4時點 OI比較(mmHg, ±s)
表2 兩組 T0~ T4時點 OI比較(mmHg, ±s)
組別 例數(shù) 雙肺通氣 單肺通氣30 min 單肺通氣1 h 術后1 h 術后2 h F值 P值對照組 15 355.57±20.41 278.14±17.61 230.12±19.02 291.12±18.32326.75±19.37 6.572 < 0.05觀察組 15 360.83±19.91 320.76±18.65 291.16±18.35 335.44±18.93340.92±20.76 5.656 < 0.05 t值 - 0.714 6.435 8.945 6.516 1.933 -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 -
兩組患者各時點氣道壓變化情況對照組Ppeak、Pplat升高(P<0.05),對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點氣道壓變化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各時點氣道壓變化情況對比(±s)
注:與T0比較,aP<0.05;與觀察組比較,bP<0.05
項目 例數(shù) T0 T1 T2 Ppeak(cmH2O)對照組 15 18.26±2.58b 27.98±3.19ab 28.91±3.45觀察組 15 14.52±2.47 22.28±2.84a 23.14±2.57 t值 - 4.055 5.169 5.195 P值 - < 0.05 < 0.05 < 0.05 Pplat(cmH2O)對照組 15 17.21±1.15b 28.15±3.25ab 28.14±3.26觀察組 15 13.09±2.25 21.64±2.39a 25.14±3.58 t值 - 6.315 6.250 2.400 P值 - < 0.05 < 0.05 < 0.05
對照組(雙腔導管組)用時(3.5±0.6)min,觀察組(3.3±0.7)min,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18,P> 0.05)。術后咽喉痛發(fā)生率對照組86.6%(13/15),觀察組40.0%(6/15),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33,P<0.05)。
單肺萎陷為胸腔鏡手術提供視野,但單肺通氣為非生理性的,非通氣側肺的HPV,增加肺內分流,引起低氧血癥。大量的氧自由基生成還可導致細胞內游離Ca2+濃度增加,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質,引發(fā)缺血再灌注損傷。而且還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引起肺組織炎癥反應誘發(fā)急性肺損傷[4]。肺復張的過程全身血液炎癥因子的一過性釋放增加,進一步造成繼發(fā)性損傷[5]。肺泡復張的過程中,相鄰的肺泡組織之間產生的剪切力,對肺泡壁產生損害。研究顯示,肺通氣超過肺總量的40%時,肺泡上皮細胞因剪切力的作用而損傷,甚至肺泡上皮細胞發(fā)生核濃縮,繼而發(fā)生凋亡[6]。
因此,如何減少肺泡無效腔與分流,減輕肺損傷的發(fā)生。尤其對呼吸功能下降的患者改善動脈氧合,是胸科手術中的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在T1-T3時刻OI在選擇性肺葉隔離均高于完全單肺通氣的對照組。選擇性肺葉隔離組患者各時點氣道壓Ppeak、Pplat變化低于對照組,這與史志國等[7]研究相仿。因此胸科手術時進行選擇性肺葉萎陷,參與通氣的肺泡面積增加,可降低氣道峰壓、氣道平臺壓、減少肺內分流、增加氧合和降低術中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8]。術后呼吸功能恢復快。并且雙腔氣管導管其管徑大、質地硬、且在插管與拔管時對機體的刺激較大,極易損傷氣道,術后聲嘶咽痛發(fā)生率明顯[9]。
選擇封堵由于解剖因素左主支氣管長度約5 cm而右主支氣管長約2.5 cm,右上肺支氣管開口角度大封堵困難,單獨封堵右上肺不易,本研究只進行右肺以及右中下肺,左下肺封堵或單肺封堵。如圖2。
圖2 支氣管封堵器氣囊選擇性封堵肺葉示意圖(白圈代表氣囊位置)
在體位變動后兩組均應纖維支氣管鏡重新定位,特別封堵器在手術操作中有一定的移位率[10]。封堵器實行肺萎陷時可采用呼吸暫停法[11]:單肺通氣前,松開封堵導管氣囊,并脫開呼吸回路使肺自然萎陷。不要過早開始單肺通氣。需要單肺通氣時,首先脫開麻醉機30~60 s,術者壓肺組織同時負壓抽吸(小于-30 cmH2O )后再給支氣管封堵器套囊充氣阻斷非通氣側肺,能縮短萎陷時間。由于外科醫(yī)生習慣和肺病變部位因素,因此應與外科醫(yī)師充分溝通后再應用。
綜上所述,在對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行胸手術中,采用支氣管封堵器進行選擇性肺葉隔離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了肺葉的萎陷,氣道阻力小,從而減少了肺內分流。它可以較好地降低于減輕肺損傷[12],同時有利于改善OI和促進CO2排出,促進患者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