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娟,鄭 艷,田鳳娟,劉新霞,張 敏,鄭 元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接顱骨下達尾骨,內部走行脊髓神經(jīng)[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脊柱也是腫瘤骨骼轉移的最常見部位[2]。脊柱轉移是腫瘤發(fā)生全身轉移的常見情況,多達70%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轉移,其中多達10%的惡性腫瘤患者隨著病情發(fā)展會出現(xiàn)嚴重的神經(jīng)癥狀[3]。多種惡性腫瘤容易發(fā)生骨轉移,轉移至脊柱最多的惡性腫瘤是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及甲狀腺癌等[4-6]。目前,對于惡性脊柱腫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的早期治療主要認為具有3種有效方法:化療、放療和外科手術綜合治療[5]。因脊柱解剖復雜,受轉移瘤侵襲后很難做到腫瘤的完全切除,患者面臨高達13%~25%的腫瘤局部復發(fā)風險[6]。巨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也導致患者身體虛弱,后續(xù)的全身化療難以正常進行[7]。常規(guī)全身化療用藥不良反應大,局部藥物濃度低,常導致患者生存期縮短、生活質量下降。為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快速康復,針對脊柱轉移瘤患者我們還需要施以全面、有效的護理。本文旨在對脊柱轉移瘤術后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進行觀察總結。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60例經(jīng)病理學確診的脊柱轉移瘤患者。依據(jù)康復護理模式的不同,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2組,分別為應用快速康復護理的觀察組和應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入選標準:經(jīng)腰椎平片以及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檢檢測證實為脊柱轉移瘤患者;臨床病理資料無缺失;伴有程度不一的腰部疼痛、下肢感覺減退等;自愿入組并能積極配合。排除標準:脊柱原發(fā)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癥;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
1.3 護理方案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心理健康干預、常規(guī)體檢查體等;術后醫(yī)生囑咐患者按時臥床休息靜休,遵照醫(yī)囑及時給予用藥及時治療;密切重視關注對照組的患者的健康情況以及病情后續(xù)發(fā)展。觀察組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1)術后6 h~3 d,指導每例患者及時進行合理的運動,幫助患者抬起患肢,使患者肢抬高達到30°~40°,加速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預防下肢神經(jīng)元靜脈粘連及下肢兩側靜脈血栓形成。與此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和單位手術輔助人員進行活動下肢往復運動的具體實施方法,保持患者兩側肢體的合理放置和膝關節(jié)的連接位置,使受影響肢體上下適度抬高,抬高到30°~60°,持續(xù)10~20 s,并不斷加強患者雙下肢和膝關節(jié)部位交替被動往復操作。術后,根據(jù)每例手術病患者的不同感受肢體疼痛度,可以適度加強每例患者抬腿時的肢體用力運動,并適量的反復抬高每例患者的大小腿,使患者肢體活動循序漸進;2)術后4~14 d,可增加康復運動的強度,采用壁托運動,患者背部主要靠墻,臀部、頭部、肩部靠墻,每種姿勢保持5 min,每天鍛煉6次。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的彎曲活動,建議患者仰臥時,髖膝適度彎曲,同時,用手一側緩慢握住膝關節(jié)靠近胸部10 s,然后用雙手握住膝蓋靠近胸部的位置。每天可以進行15次左右的活動。此外,我們還需要做下背部肌肉的功能鍛煉;3)身體伸展運動、抬腿訓練,術后14 d協(xié)助每位患者進行腿部伸展和抬腿訓練的康復運動。每周可同時進行2次身體伸展和床下活動抬腿健身運動,為了能協(xié)助每例患者的安全,要隨身隨地佩戴合適腰帶,并且協(xié)助患者的身體,雙手緊緊扶住患者的腰部;同時還可將患者雙腳向下進行身體平衡時的活動寬度分離,協(xié)助患者身體肩部和兩側身體雙腳的平衡活動分離,寬度盡量可以保持一致,后逐漸協(xié)助患者身體腰部向后或者前傾,活動持續(xù)時間一般可以控制在30 min左右,后協(xié)助患者進行身體全身腰部肌肉的鍛煉,盡量放松并慢慢向下進行能量回收,待每例患者康復出院后,反復進行各項康復運動的練習,持續(xù)保持3個月。
1.4 觀察指標疼痛情況:根據(jù)治療效果,進行一般情況下的患者住院治療持續(xù)時長、并發(fā)癥早期臨床觀察與住院治療療效記錄。治療前后針對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可以準確評估其疼痛嚴重程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最高10分)。功能恢復指標:1)患者經(jīng)繼續(xù)治療后,運動功能基本全部恢復,沒有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且患者沒有出現(xiàn)有明顯腰腿關節(jié)疼痛的癥狀,就評定為優(yōu);2)患者術后整體運動量和功能恢復不受影響,可繼續(xù)實施較輕的恢復運動,但是時而出現(xiàn)腰和腿疼痛變化的癥狀患者就評為良;3)通過繼續(xù)治療以后,患者具體的臨床反應癥狀明顯有所改善,但不能繼續(xù)從事原來工作的,就評定為可以;4)術后腰腿痛癥狀及運動功能恢復較治療前沒有明顯變化,就評定為差。護理滿意度:根據(jù)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包括具有醫(yī)療護理康復的干預、心理康復治療的干預、基礎護理康復治療護理等多個調查內容,一般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等3個級別,以非常滿意+滿意計算護理滿意度。
2.1 2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功能恢復情況評價結果顯示,優(yōu)、良、可以及差分別為10例、6例、12例、2例;對照組分別為5例、6例、11例、8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28/30),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2.2 2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0.42±0.78)d,短于對照組的(12.55±1.0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875,P=0.029)。
2.3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VAS評分為(2.06±0.37)分,低于對照組的(4.59±0.7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824,P=0.016)。見表1。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33%(1/30),低于對照組的26.67%(8/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05,P=0.011)。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2.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05,P=0.011)。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脊柱腫瘤這樣難度高的手術,針對轉移瘤患者不同的類型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十分必要,可幫助患者有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及術后患者滿意度[8-9]。護理方面應著重進行溝通,減少患者顧慮,通過完善術前健康教育,落實術后觀察,落實護理重點,加速患者康復[10]。
實現(xiàn)快速腰痛康復的第一階段護理工作的重點,就是應該注意飲水及新鮮食物適量攝入,指導患者盡量多飲水,尤其餐前需要攝足夠量的白開水,腰椎間各種運動的結合可以減輕腰痛和腿疼癥狀。于此同時,適量飲水可有效維持患者大小便順利,防止長期便秘以及慢性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11]。飲食方面注意營養(yǎng)適度??焖倏祻偷牡诙A段重點是肌肉及功能鍛煉,恢復腹肌群活動功能的運動可顯著提高腹肌的運動能力,恢復脊柱的活動穩(wěn)定性,為術后關節(jié)囊以及韌帶的修復創(chuàng)造條件。經(jīng)過不斷完善穩(wěn)定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有效緩解術后癥狀,降低術后復發(fā)率[12]。下肢局部肌力通過有效的下肢的肱四頭肌肌肉鍛煉、踝關節(jié)肌肉鍛煉、大腿髖部抬高角度的鍛煉等下肢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加下肢神經(jīng)關及周圍肌肉組織的正常血液循環(huán),促進對出血腫塊的吸收,預防術后下肢局部肌肉慢性萎縮及深動靜脈導管血栓瘤的形成,避免術后下肢組織發(fā)生粘連和肌肉纖維化??焖龠M入康復護理的第三階段核心內容為早期開展下床恢復活動,為有效預防各種出院并發(fā)癥的復發(fā),醫(yī)生應積極幫助患者及時完成下床活動[13]。患者在臥床休息14 d后,可通過增加腰圍或增加腰椎支架來幫助恢復下床活動,特別情況下需要根據(jù)個人情況、手術臨床情況以及適當調整以縮短或延長時間。盡可能多地進行肢體下床活動。同時針對臥床患者及家屬特點進行正確的起床姿勢和臥床姿勢以及站立行走姿勢和正確的姿勢方向的指導,這樣可有效預防患者長期臥床后行走引起的嚴重下肢姿勢性低血壓和下肢肌肉無力癥狀的發(fā)生[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功能恢復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0.42±0.78)d,短于對照組的(12.55±1.09)分;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VAS評分為(2.06±0.37)分,低于對照組的(4.59±0.72)分;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6.67%;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3.33%。
綜上所述,應用快速康復護理可幫助脊柱腫瘤患者更快康復,有效彌補傳統(tǒng)治療方案的不足,通過更全面的飲食護理、運動康復及術后鍛煉,快速康復護理可有效幫助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