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隆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教學,需側重開發(fā)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自主形成語言建構習慣、思維方法、審美價值觀以及責任使命感,尤其是需要在認知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問題理解,形成系統(tǒng)的辯證思維意識。因此,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新課標語文教育模式,打造出合理的教學氛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诖?,文章就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
一、 引言
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學習、創(chuàng)新、自主思考,有利于不斷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思維習慣,促使學生學會閱讀、寫作及自主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教師應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文化思考水平、鑒賞能力以及國學思想意識,促使學生在理解文化、學習文化的過程中進行實踐理解,這對于高中生思維的形成是有利的。
二、 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原則及滲透方法
(一)滲透語言建構思想
語句具有一定構詞、邏輯特點,而語文素養(yǎng)滲透的前提就是讓學生掌握語文的結構特點,在理解分析的過程中進行積累感知,分類整合歇后語、成語、名言警句、修辭手法等實踐表現形式,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語言的文字特征及溝通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滲透各類閱讀材料,教導學生在自主理解、語言構思、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掌握語言活動經驗,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語感邏輯,并在過程中與已知的語文材料進行聯系,促使學生將已有語文材料依據相關框架進行匯總。由此可見,教師應結合高中語文課本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滲透適合學生接受的文章,如《最后的常青葉》,要求學生體會歐·亨利筆下常青葉所特有的生命力,感受到文章富有的“舍己救人”的情感思想。另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根據作品的特色情境進行體驗,感受到作品中所涵蓋的歷史情感,再給予必要的分析評價,促使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帶入到語文作品的學習過程,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利的。
(二)語文思維意識
語文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應教導學生直觀地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不同事物的理解進行思維,并從中感知到語文思維的形成思路,這對學生直觀的思想認知、文學思想培養(yǎng)、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利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設立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語境、探究活動的語言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在有效地理解辨析、比較分析、闡述總結、概括匯總的過程中掌握不同閱讀文體的理解方法和思維方式。例如議論文則應結合文章的關鍵詞思考各個段落的大意,分析出段落中的情感意境及主旨大意,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達出自己對不同事物、文學形象的理解方法。另外,議論文通常具有批判、教育的作用,需要學生在過程中及時與他人進行溝通,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認知邏輯,帶入批判性的思維審視全文,完善學生對行文的理解思想。通過要求學生在反思、實踐過程匯總總結自己的思維方式及活動經驗,有利于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獨特的、靈活的、敏捷的語言思維能力。
(三)審美鑒賞及創(chuàng)造能力
語文審美能力培養(yǎng)中,教師應側重滲透時效性較強的閱讀文章,讓學生根據文意內容進行自主品鑒,從而感知語文閱讀文章中所創(chuàng)造的“美”的情境。因此,教師應注意誘導學生主動參與至優(yōu)秀小說、雜文、散文、書評的學習當中,體會不同語言藝術的韻律特征,進而在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導學生學會思考想象、認知感悟,并從中逐漸掌握到事物的真諦和所涉及的人生真理,幫助學生根據行文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表現,以便帶入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例如在《胡同文化》中“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一句理解中,學生應自主發(fā)現汪曾祺筆下的北京胡同,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終將會消失的原因。文章采用了平白、樸素的語言環(huán)境,在極具表現力的語言邏輯下展示出了北京的魅力,如將“大豆腐”比作北京城,凸顯出北京城具有四方四正的特點,故烘托了作者對國學文化、我國語言文字、大好江山的熱愛。通過在文章中融入時代性的評價內容,運用特色的作品進行語言、文學情感的表達,有利于讓學生不斷掌握與閱讀課文相關的語言特點,也能讓學生完善自身的情感價值觀,掌握到語文藝術作品中的審美意境,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文化傳承價值
將我國的傳統(tǒng)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進行傳承,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心。語文閱讀文章中大多反映了當地的史實,而部分史實也是民族文化、地區(qū)文化的直接體現。因此,教師應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國學思想,讓學生利用文章感受到文章所帶來的影響。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睘椤墩撜Z》中表述“學習”的一項觀點,要求群眾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多聽取他人意見,而《論語》又作為我國“四書五經”中關于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讓學生在理解文化的過程中感知中國文化的特征,能夠讓學生掌握“禮”“義”“廉”“恥”“孝”等本質含義,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完善自主思維能力,進而感受到我國語言文字的特征。通過在學習中帶入責任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理解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能讓學生形成以“民族振興”為目標的責任價值觀,也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語文并學習語文。
三、 重視趣味性語文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結合指定的情境進行體驗,感知語文相關的資源及閱讀內容,能讓學生在自主品鑒、理解分享、感知體驗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文鑒賞水平。因此,教師應篩選出適合學生接受的文本資源,及時融入游戲化的情境內容,能讓學生在創(chuàng)新體驗中進行實踐感知,掌握不同章節(jié)的特點及特征。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水平和鑒賞能力,分析出不同文章的情感色彩以及語言建構特點,讓學生學會語文閱讀的方法。其中,教師也應當選擇具有代表價值的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小視頻、圖片的形式進行體驗,可為趣味性閱讀提供有利的空間。
例如教師可運用《黛玉葬花》一文進行閱讀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運用視頻體會到黛玉葬花的經過,再結合視頻內容開展文章閱讀,體會表達林黛玉“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一話的含義。學生們通過閱讀后,自然體會到了林黛玉的“優(yōu)雅絕俗”,也感受到《紅樓夢》中她為什么多寫哀愁的詩詞。部分學生就總結出了“林黛玉寫哀愁詩詞的原因是因為她體弱多病,容易形成一些消極、被動的思想,而這一思想正烘托了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在她哀愁思想的影響下,將自己的愛情、命運融入了《葬花吟》中,為的就是利用葬花一事件凸顯她對現實的無奈”。在初步體會文章思想后,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角色扮演的游戲開展文章閱讀感知,以2~3人的游戲形式表達對《紅樓夢》片段的理解。其中,學生可自行制作“人物檔案”,在檔案中羅列出表演人物、人物特點、人物經歷等內容,以便讓學生在自主匯總、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技巧。待表演完畢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表演、名著、相關學者的書評內容進行品鑒,思考不同學者在描述《紅樓夢》過程使用的語言構成方法。例如部分學生利用了“猶記一片惜花心”中作者所講述的“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媚俗、不妥協(xié)”一句話說明了黛玉葬花的歷史意義,而唐伯虎的絕筆詩也有相同的意境。通過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進行品鑒、在文章導圖和文章拓展中進行理解思考,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最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對所表達人物的特點進行思考,想象在課堂中自己所使用的語言表達習慣,思考作者、林黛玉的心境特征,讓學生自主挖掘出閱讀文章所特有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借鑒京劇對任務的表現方式進行模擬,促使學生體會到人物的精、氣、神,再給予必要的匯總,進而提高趣味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