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琴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薄坝^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边@是課標對中年級學生習作的要求。認知有限,缺乏生活經(jīng)驗,不知如何觀察,或是無話可說,或是不著邊際,甚至對習作產(chǎn)生了恐懼和害怕心理,這是中年級學生習作的幾大問題。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讓中年級學生的起步習作能初步抵達“我手寫我心”的境界呢?
可視化思維導圖作為視覺表征手段,可以將蘊含言意理解、言意智慧的文本知識,通過合適的圖解手段進行深層再造和信息傳遞?!八季S導圖是從一個中心思想向四周擴展出廣度與深度的水平、垂直思維,這對于文章寫作的結(jié)構(gòu)、立意取材、修辭等技巧的增進會有很大的幫助?!薄缎W生思維導圖作文課》一書對于思維導圖在兒童習作中的作用做了精準的闡述。
我在習作教學中借用可視化思維導圖,從選擇內(nèi)容、具體描寫、精準修改三個維度,為學生習作提供支架,降低了習作難度,讓學生在習作中獲得成就感,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一、氣泡圖,啟發(fā)寫話內(nèi)容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蔽覐膶W生最熟悉的故事入手,把學生最喜歡的故事作為習作的范例,在閱讀中,于無聲中啟發(fā)學生習作的內(nèi)容。在習作指導課《我該寫什么》伊始,筆者就出示學生曾經(jīng)讀過的《蚯蚓的日記》。
師:同學們,看,這是我們的老朋友蚯蚓寫的日記。它都記了些什么呢?(板書:日記)
(出示:今天我努力教蜘蛛怎樣鉆地。)
生:今天蚯蚓寫的是教蛛蛛鉆地。
師:蚯蚓是把它今天做過的事寫下來了。我們也可以像它一樣把一天中做過的事寫下來。(板書:做過的)
師:再來看,蚯蚓今天記的是什么?
(出示:下了整晚的雨,地下濕透了。我們一整天都待在人行道上。跳房子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游戲。)
生:今天蚯蚓說它看到地下濕透了,它們只好待在人行道上,它還覺得跳房子很危險,因為跳房子的小朋友會踩到它。
師:是啊,它看到地下濕,就把它看到的寫下來了。待在人行道上是它做過的。那覺得跳房子很危險是什么呢?
生:是它想到的。
師:對啊,寫日記就是把我們做過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
(板書:看到的 想到的)
依次出示圖畫,依次板書“夢到的”“夢想”以及“……”。等到這節(jié)課結(jié)束,黑板上就呈現(xiàn)了一個“寫什么”的氣泡式的思維圖。如下圖:
泡泡思維圖,中間的泡泡是主題,周圍有很多描述性的詞或詞組泡泡環(huán)繞。描述寫什么,讓學生了解寫什么的外延,在中年級選擇氣泡圖來介紹最合適不過了。
二、樹型圖,列舉描寫項目
當學生明確了寫什么,就好比一次旅行,只是知道了此行的目的地,但到底怎么走,這對于很多成熟的作者而言都是一個艱難的進程,何況是剛剛習作起步的學生。在“種一棵長大的‘樹”的習作指導課中,我還是從有趣的繪本引入。
“同學們,我們今天繼續(xù)來讀一個有趣的繪本《一只加長十分之五的長頸鹿》?!惫馐穷}目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讀繪本,學生發(fā)現(xiàn),從“如果你有一只長頸鹿”開始,如果它被抻長了,于是就不斷地“加長了”,一頂帽子里有只小耗子來了,它又穿上了西裝……不斷地加入,不斷地變豐富,直到最后滿滿當當一只“長頸鹿”。故事講到這兒,停下來。告訴學生,我們習作也就像這只加長了十分之五的長頸鹿一樣,不斷地給它加入有趣的東西,那我們的寫話就像一棵樹,慢慢長大了。我板書樹型圖,讓學生用一句話說圖畫內(nèi)容,學生答“小朋友在堆雪人”,我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誰在做什么。板書,“誰”“做什么”。再提問:想一想是在哪里堆雪人?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在廣場上,有的說在院子里。我補充句子,相機板書 “地點”。繼續(xù)追問:他們是在什么時候堆雪人的呢?學生繼續(xù)補充句子。有的說是在冬天的早晨,也有的說是吃過早飯。我繼續(xù)補充句子,相機板書“時間”。此時,板書上的樹型圖,已補充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四要素。
繼續(xù)提問,想一想:那小朋友們是怎樣堆雪人的呢?我們先用眼睛看,先看紅衣女孩子,她正給雪人戴上漂亮的紅帽子,再看黃衣男孩,他正用力地滾雪球,滾得滿頭大汗。我們再用耳朵聽他們會說什么??粗押玫难┤?,兩個小朋友說:“多么可愛的雪人啊,我好喜歡?!?是的,就這樣,我們習作時,不僅要用上眼睛,還要用上耳朵。相機板書:“看到的”“聽到的”。這樣,一棵會長大的習作樹型圖就初步形成了。
三、橋型圖,梳理比較特點
“相似情節(jié)”的反復(fù)結(jié)構(gòu)是童話中最常見、最經(jīng)典的結(jié)構(gòu),它的特點就是相似的情節(jié)反復(fù)出現(xiàn)。運用相似情節(jié)的反復(fù)結(jié)構(gòu),對于習作起步的學生來說,大大降低了習作的難度,也是學生在童話創(chuàng)編中經(jīng)常使用的手法。在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我來編童話”的習作中,我就嘗試用“橋型結(jié)構(gòu)圖”來幫助學生梳理相似情節(jié),助力兒童的童話創(chuàng)作。
上課伊始,我先和學生共讀繪本《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并一同梳理出橋型圖(見下圖)。在橋型圖的梳理下,學生發(fā)現(xiàn)巨人一次次地幫助了長頸鹿、山羊、老鼠、狐貍和小狗,相似的情節(jié),重復(fù)的結(jié)構(gòu),兒童更好地發(fā)現(xiàn)了童話的這一表達秘妙。在童話創(chuàng)編中,我選擇了“啄木鳥”“森林超市”“玫瑰花”“國王”這四個詞語讓學生講故事。先引導學生想象:有一天,啄木鳥開了一間森林超市,會有誰來買東西呢?他們都會買些什么呢?買了做什么呢?
在橋型圖的梳理下,不同故事的主角,如白雪公主、多蘿西等都來到了森林超市,都買了各自需要的物品,既充滿想象,又有據(jù)可循,合理又神奇。同時,橋型圖作為習作的支架,多角度呈現(xiàn)了想象的維度,降低了習作的難度,為學生創(chuàng)編童話提供了表達的范式。
四、流程圖,初探修改方向
“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三學段學生的習作要求。讓學生寫后自主修改是習作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教學是否有效、能否成功的重要參照。自主修改是學生習作能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那么低年級的學生是否需要進行習作修改的訓練呢?我認為,對于剛剛步入習作之門的學生而言,借助流程式的可視化思維圖,能讓他們初步明白自我修改的方向,不失為一種激發(fā)習作興趣的路徑。
在完成看圖寫話《我是媽媽的小幫手》后,我嘗試進行了《學做“化妝師”五步走》習作修改課。
上課伊始,先出示了三位學生的習作,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說說整體感覺。結(jié)合學生的匯報,同時板書“1讀,說整體感覺”,進而出示“好文樹型圖”,讓學生以“樹型圖”作為評價支架來提出方向。在“好文樹型圖”的引導下,學生首先關(guān)注“聽”,文中的媽媽和孩子在說什么;既而“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媽媽和孩子分別又是怎么做家務(wù)的;再“想”,他們一邊做家務(wù),會想什么呢;最后還要查一查書寫格式是否正確。在不斷追問中,師生共同完成了習作修改的五步流程圖。如下圖:
每一個流程圖,都不是萬能的,也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習作,但是對于中年級學生而言,在有趣的“爬樓梯”的流程圖中,能感受到一種游戲的樂趣,初步感受習作的方向,不失為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路徑之一。
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而言,運用形象鮮明的思維圖,可以幫助學生以“圖畫游戲”的方式,補充填空或者排列順序,初步建立圖式概念解決學生習作的困境,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習作的范式,從而引導學生更快地踏入習作之門。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賓山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