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 ?要: 在中外文學中,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本文在翻譯美學視域下,分別從詞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三個角度,以國外著名詩人泰戈爾、托馬斯、雪萊的詩歌為例,對其譯文進行審美再現(xiàn)分析。
關鍵詞: 英文詩歌? ?翻譯美學? ?審美再現(xiàn)
古今中外,國內外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交往上一直有翻譯活動的開展。翻譯作為一門跨學科的專業(yè),越來越多人認為它是一個藝術再創(chuàng)的過程。毋庸置疑,翻譯是一種包含技術性、科學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語言交際活動。高質量的翻譯涉及譯者復雜的心理活動,與翻譯的主體、客體及實踐等過程有關。翻譯的主體為讀者和譯者,客體為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對原文有一定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需要對譯文有一定的賞析;兩者活動過程中都包含審美活動的參與。因此,譯者在通過翻譯對源語文本思想和內容重構的過程中總會受審美因素的影響,終將促使翻譯美學的誕生。
一、翻譯美學理論
翻譯美學屬于翻譯學的一個分支,在翻譯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有注重美學的研究,如老子提出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毛榮貴提出:“中國傳統(tǒng)的譯論基礎就是美學?!盵1]由此可見,翻譯和美學的融合是必然的。翻譯在中國文化交流中不僅起源早,而且翻譯美學的發(fā)展對中國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翻譯美學和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早在柏拉圖時期,翻譯美學思想中就蘊含審美因素,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近代啟蒙運動時期,翻譯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產物。泰特勒(A. F. Tytler)闡述了翻譯三原則:首先,譯作應體現(xiàn)原作的內涵與特點;其次,譯作需還原原作的寫作風格與手法;再次,譯作的邏輯性要與原作保持一致。公元前,西塞羅強調翻譯必須忠于詞章之美;二十世紀,法國的維勒瑞提出譯者的翻譯技藝取決于對文學作品真知的審美感知。因此,譯文對原文的重構既要保持原文的形態(tài)又要體現(xiàn)原文的美感,譯者需要“必須既用原作者的靈魂,又以他自己的發(fā)音器官說話”。
在我國,翻譯美學最早發(fā)展于三國時期。到目前為止已出現(xiàn)諸多翻譯理論,如: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許淵沖的“三美論”、郭沫若的“文學翻譯之韻味”及茅盾的“重神韻”等。雖然嚴復和泰特勒提出的“三條”具有相似之處,但基于中國的傳統(tǒng)譯論和語言表達習慣,“信、達、雅”三個標準更被大多的漢譯者們所青睞。“言不盡意”是漢語的語言表達特點,意在點到為止,即“全面整體、辯證統(tǒng)一和注重經驗與直覺”的哲學傳統(tǒng)。這意味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在對原作的意象和內涵的表達上更要格外重視,即通過譯入語的重構在譯文中傳“神”于讀者。在傳統(tǒng)的翻譯過程中“雅”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信”與“達”。還原原文的內涵是譯作的靈魂所在,如果改變原作的寫作風格與手法即對原作的不忠,那么譯者只有在形式完整還原的基礎上,用最佳的表達方式達到神似才是一部高質量的翻譯作品。
二、翻譯美學與詩歌翻譯的聯(lián)系
文學雖然是書面上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但透過文字表象才是真正的美學價值所在,作為一種介質使作者和讀者產生精神上的直接對話,讓作品能夠從語言層面的藝術傳遞出精神層面的價值。當文學作品輸入另一種語言系統(tǒng)和文化環(huán)境時,這一過程被叫作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可以簡稱為文學翻譯,從本質上講屬于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實際上就是將文學翻譯實踐和翻譯美學原理相結合,亦是將原作者和譯者相聯(lián)系。譯者基于美學原理對原作進行審美分析,通過翻譯以另一種語言文本闡述,再以最佳的語言表達方式還原原作全部特點,這一系列翻譯活動便是對文學翻譯的審美再現(xiàn)。同樣,從譯文的審美價值可以體現(xiàn)譯者的翻譯素養(yǎng)及審美能力,高質量的翻譯作品需要譯者具有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和不斷提高的審美能力,這種審美能力需要先掌握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原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寫作特點,再以熟練地翻譯方法和技巧完成語際轉換實現(xiàn)原作的審美價值。
文學翻譯和翻譯美學原理之間是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形式,詩歌翻譯是文學翻譯中最難的一種形式,詩歌的美要求協(xié)調、對稱并客觀闡明美的特質。譯者要將原文視為本原并解析原文的審美情感,通過語際轉換重構并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使讀者賞心悅目。劉宓慶提出“形式系統(tǒng)”和“非形式系統(tǒng)”,即審美課題的兩種形式,審美價值體現(xiàn)在“有形”和“無形”的統(tǒng)一[2]。形式系統(tǒng)是對語言形式系統(tǒng)的分析,即語音、語義及句段結構等表達層面;非形式系統(tǒng)注重內容的內涵之美,如“情”“志”“意象”和“意境”等審美系統(tǒng)層面。許淵沖曾提出“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則,其中以意美為主,音美為輔,次為形美。將詩歌翻譯視為藝術的創(chuàng)造,呼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創(chuàng)造審美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譯文之中最大限度地注入審美和美感能力,同時盡可能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達到最高的期待值。譯者對于語言的審美并非自覺的,翻譯美學原理為譯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譯者通過理論研究的輔助在語言審美上發(fā)揮審美判斷的主觀能動性,研究與分析原作的審美觀,更加了解原作創(chuàng)作的目的和意圖、貼近原作的審美標準,并在譯文中將原文本的美學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入譯文中,使譯文更忠實于原文且更具美感。一部文學作品是具有藝術性和藝術價值的,譯者要通過美學原理認識到翻譯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以翻譯過程中對其審美價值的考量為基礎,用最貼近原作的審美標準在譯文中再現(xiàn)審美價值。
三、翻譯美學視域下英文詩歌漢譯的審美再現(xiàn)
1.詞意之美
例1原文: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 such is thy pleasure. This frail 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 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
譯文:你使我萬世永生,這是你的快樂,你一再倒空我的心杯,又一再斟滿嶄新的生命[3]。
本段選自泰戈爾詩集《歌之花環(huán)》第23首,是《吉檀迦利》開篇的孟加拉語原作。詩中的“thou”意為“你”,是指印度梵教的大神梵天。詩中將“made me endless”譯為“萬世永生”,四字結構言簡意賅,不僅體現(xiàn)了漢語特點,而且含義表達準確。因為詩人信奉梵教,認為梵天無處不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梵天可以使他“萬世永生”?!癴rail vessel”原本表示“脆弱的器皿”,譯成“心杯”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脆弱易碎”與“器皿”之意,同時是一種修辭手法,具有簡潔的詞意之美?!癴illest”譯文用的是“斟滿”而不是倒?jié)M之類詞語,更具有古風韻味。文中用了兩個“一再”表達“again”“ever”,同時展現(xiàn)了形式之美。
2.音韻之美
例2原文: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譯文:曠野上彌漫著甜美的香氣,雛菊輕吻我們的腳尖,
年輕的情侶在這里相會,年邁的婦人沐浴著陽光休憩,
每一條街巷,都有這樣的旋律回蕩耳畔,
布谷,布谷,啾——啾,噗——喂,吐——喂嗒——嗚!
春天啊,多么美妙的春天[4]!
本段選自英國詩人托馬斯·納什的《春之景》。譯文通過擬聲詞“啾——啾,噗——喂,吐——喂嗒——嗚”對仗還原原文“jug-jug, pu-we, to-witta-woo”布谷鳥的叫聲,為詩歌注入活力,盡顯春天生機盎然之景?!皊weet”“feet”對應“香氣”“腳尖”,還原原文的押韻韻腳,句式工整對齊,依然具有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
3.意境之美
例3原文: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
And the rivers with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譯文:泉水與河流交融,
河流涌入大海,
天上的風啊總是懷揣著,
甜蜜的情懷;
萬物皆不孤獨,
全在天賜法則下,
與另一事物絲縷相纏;
為何唯你我例外?[4]
本段選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抒情詩《愛的哲學》,詩歌語言優(yōu)美凝練,情感真摯。詩中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用“交融”“涌入”“懷揣”等動詞賦予泉水、河流和風情感,表達男女之間追尋愛情、難舍難離的感情。最后一句,譯文同樣用疑問句,將讀者帶入詩中引起情感共鳴,引發(fā)思考。文字呈現(xiàn)一種意境,襯出藝術氛圍,使情感升華。
四、結語
詩歌翻譯是文學翻譯的靈魂體現(xiàn),最豐富的內涵是意境美,重構詩歌翻譯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再現(xiàn)藝術美是一個非常復雜且艱難的過程。本文以翻譯美學理論為基礎,分別從詞意、音韻和意境三個角度,分析國外著名英文詩歌漢譯中“情”與“美”的審美再現(xiàn)。由此可見,在譯文中重構再現(xiàn)原作的審美價值,讓讀者心中能夠與原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泰戈爾.吉檀迦利[M].白開元,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4]王正麗,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80首詩歌[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