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勵強 王曉雯 王蘭 劉澄英
(江陰市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江陰 214400)
調查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fā)生率約占肺癌的80.0%〔1〕,由于早期NSCLC通常存在生長慢、擴散晚等特點,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喪失最佳手術切除時機?;熓峭砥贜SCLC治療首選方案,而以鉑類為基礎的用藥方案作為一線治療方案,能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病情進展,但由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種基礎疾病,體質較差,患者生存率較低〔2〕。研究證實,血管生成是造成NSCLC出現(xiàn)腦、肝臟、腎上腺、骨轉移的關鍵性因素〔3〕。而西妥昔單抗作為人鼠嵌合型的IgGI單克隆抗體,能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西妥昔單抗與放化療、靶向治療聯(lián)合,一定程度能抑制腫瘤新血管生成,阻斷病灶血液供應,加快腫瘤細胞凋亡〔4〕。本研究探討西妥昔單抗對老年晚期NSCLC化療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血清熱休克蛋白(HSP)90α、血管生成素(Ang)-2表達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江陰市人民醫(yī)院76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均符合NSCLC診斷標準〔5〕;年齡>60歲;臨床分期為ⅢB~Ⅳ期;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70分;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既往有順鉑、西妥昔單抗等藥物過敏史者;合并惡性心包積液或胸腔積液者;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行為異常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38)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DPP化療方案治療。第1天,靜脈滴注注射用順鉑(云南植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78),75 mg/(m2·次);第1天,第8天,靜脈滴注注射用酒石酸長春瑞濱(海南通用康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11),25 mg/(m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第1天,靜脈滴注西妥昔單抗(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公司,國藥準字S20110009),400 mg/(m2·次);第8、21天,西妥昔單抗劑量更改為250 mg/(m2·次)。21 d為1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檢測方法 空腹取3 ml靜脈血:(1)離心12 min,3 000 r/min,分離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bFGF、VEGF、HSP90α、Ang-2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采用流式細胞儀(型號:BriCyte E6)檢測CD3+、CD4+、CD8+水平,儀器購自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述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4療效判定標準 腫瘤完全消失,且至少維持4 w及以上為完全緩解(CR);腫瘤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徑乘積下降50%以上,至少維持4 w及以上為部分緩解(PR);介于PR與疾病進展(PD)為疾病穩(wěn)定(SD);腫瘤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徑乘積上升25%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為PD??陀^緩解率(ORR)=CR率+PR率;疾病控制率(DCR)=CR率+PR率+SD率。
1.5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統(tǒng)計兩組毒副反應(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脫發(fā)、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其中惡心嘔吐:惡心為Ⅰ級;暫時性嘔吐為Ⅱ級;嘔吐,需治療為Ⅲ級;難控制的嘔吐為Ⅳ級;肝功能損害:谷丙轉氨酶(1.26~2.50 U/L為Ⅰ級;谷丙轉氨酶2.51~5.00 U/L為Ⅱ級;谷丙轉氨酶(5.01~10.00 U/L 為Ⅲ級;谷丙轉氨酶>10.00 U/L為Ⅳ級;脫發(fā):輕度脫發(fā)為Ⅰ級;中度、斑狀脫發(fā)為Ⅱ級;完全脫發(fā),可再生為Ⅲ級;脫發(fā),不能再生為Ⅳ級;白細胞減少:(3.0~3.9)×109/L為Ⅰ級;(2.0~2.9)×109/L為Ⅱ級;(1.0~1.9)×109/L為Ⅲ級;<1.0×109/L為Ⅳ級。(3)對比兩組治療前、療程結束后CD3+、CD4+、CD8+水平。(4)對比兩組治療前、療程結束后血清bFGF、VEGF、HSP90α、Ang-2水平。(5)隨訪24個月,采用Kaplan-Meier(KM)曲線對比兩組生存率。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χ2檢驗,Log-Rank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DCR(89.47%,CR 5例、PR 19例、SD 10例、PD 4例)明顯高于對照組(71.05%,CR 2例、PR 17例、SD 8例、PD 11例,χ2=4.070,P=0.044)。觀察組和對照組ORR(63.16% vs 50.00%)差異不顯著(χ2=1.390,P=0.247)。
2.2毒副反應發(fā)生率 兩組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害、脫發(fā)、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n=38〕
2.3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療程結束后CD3+、CD4+、CD8+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對比
2.4兩組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bFGF、VEGF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療程結束后,觀察組血清bFGF、VEGF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兩組血清HSP90α、Ang-2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HSP90α、Ang-2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療程結束后,觀察組血清HSP90α、Ang-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bFGF、VEGF、HSP90α、Ang-2水平對比
2.6生存率 經治療后24個月隨訪,共有5例病例脫落,觀察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3例。經log-Rank檢驗,觀察組12個月、24個月生存率〔91.67%(33/36)、75.00(27/36)〕顯著高于對照組〔71.43%(25/35)、54.29%(19/35),P<0.05〕。見圖1。
圖1 兩組生存曲線
近年來,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NSCLC發(fā)病率、病死率呈明顯增長趨勢〔6,7〕。臨床實踐認為,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因素、多途徑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血管生成是肺癌侵襲、轉移的病理生理學基礎〔8,9〕,抑制血管生成是現(xiàn)階段肺癌治療的新策略。目前臨床針對老年晚期NSCLC患者首選化療治療,目的在于提高生存質量,但化療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會損傷正常組織〔10〕,且其難以阻斷血管生成。因此探索一種有效抑制血管生成手段是現(xiàn)階段延長NSCLC患者生命周期的主要途徑。
研究發(fā)現(xiàn),西妥昔單抗可特異性結合腫瘤細胞表面的EGFR,阻礙其下游信號轉導,介導抗腫瘤免疫反應〔11〕。陳類吉等〔12〕觀點也認為,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以鉑類為主的化療方案的同時加用西妥昔單抗,總有效率為86.84%,平均生存時間為18.7個月,且2年生存率高達55.26%。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DPP化療方案基礎上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具有特異性靶向阻斷作用,可參與調控腫瘤細胞存活與增殖,同時在不同作用機制下,產生協(xié)同滅活腫瘤細胞作用,加之西妥昔單抗靶點基因表達穩(wěn)定,不易受腫瘤組織學特性影響,故敏感性高〔13,14〕,療效較單純DPP化療更為顯著,且西妥昔單抗特異性毒性低,不會明顯增加毒副反應,安全有效。
研究認為,新血管生成是腫瘤細胞的轉移、復發(fā)、侵襲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NSCL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5,16〕。HSP90α可與機體缺氧誘導因子、蛋白激酶-B等多種蛋白結合,參與調控細胞周期與信號轉導,激活血纖維蛋白溶酶,促進腫瘤細胞轉移,加重腫瘤細胞浸潤〔17〕。Ang-2是促進血管生成的重要細胞因子,與腫瘤組織中的微血管密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在NSCLC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8〕。VEGF是特異性最高且作用最強的血管生成正向調節(jié)因子,是判斷NSCLC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19〕。bFGF是血管新生調控因子,可促進內皮細胞擴散,調控腫瘤分化、浸潤、轉移及新血管形成。本研究與范正菊〔20〕觀點一致,充分說明西妥昔單抗通過抑制與EGFR受體結合的酪氨酸激酶,能阻斷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調控VEGF、bFGF等表達,進而阻滯血管內皮細胞及腫瘤內部血管生長,與DPP化療方案聯(lián)合,能阻斷腫瘤細胞營養(yǎng)供給,最終達到阻斷新血管生成、抑制腫瘤增殖的作用。進一步采用KM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西妥昔單抗首次與DPP化療方案聯(lián)合能顯著提高NSCLC患者生存率。
綜上,西妥昔單抗首次治療老年晚期NSCLC,效果顯著,能有效抑制新血管生成,且安全性高。但本研究未考慮二者聯(lián)合對中位生存期的影響,需作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