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軍
摘要: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形容的是陶瓷坯體最后經過柴窯“火”的燒煉后,成為了精美的瓷品。這是一道難過的“坎”,這期間陶瓷坯和“馬尾松柴”以及窯爐三者都發(fā)生化學與物理的變化,演繹出了用什么樣的“柴”,什么樣的“窯”,什么樣的火溫燒出什么樣的“瓷”的神秘變化。
關鍵詞:松 柴 鎮(zhèn) 窯 窯 火
Talking about "Wood ", "Kiln" and "Fire" of Jingdezhen Chai Kiln
Chen Huajun
Abstract: The so-called "one color is put into the kiln and ten thousand colors are out from the kiln" describes that the ceramic body has finally become exquisite porcelain after being fired by the "fire" of the wood kiln. This is a difficult "Kan"(literally means bottleneck). During this firing period,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eramic body, Mawei Pine wood and kiln itself, demonstrating the mysterious changes of what kind of "wood", what kind of "kiln" and what kind of "porcelain" is produced by what kind of fire temperature.
Keywords: Pine Chai(literally means firewood), Zhen Kiln, Fire of Kiln
所謂柴窯,就是木柴和窯爐的組合名稱。當瓷土制作成坯胎后,再經過柴窯高溫的燒制,方能成為精美的柴窯瓷。柴窯燒制過程極其復雜,而景德鎮(zhèn)與其他地區(qū)柴窯所不同的是燃料、窯房和窯爐的構造。燃料的不同是景德鎮(zhèn)運用了“馬尾松柴”,松柴在燃燒過程中所散發(fā)的松節(jié)油成分被坯體有效吸取,使成瓷顯得油潤光滑。窯的不同在于窯形和窯爐的通風結構、窯房的構造,具有代表性的柴窯就是景德鎮(zhèn)鎮(zhèn)窯。而這一切都聯(lián)系著“火”,火是煉就精美陶瓷的關鍵。清代陶器入窯,初曰溜火,欲習于火而無贏。既曰緊火,欲孰于火而無縮。風火之窯,審候為難。清雍正《江西通志》稱:“造坯彩畫,始條理也。入窯火候,終條理也。”
一、松柴
任何柴都能燒出瓷器,然而用喬木“馬尾松”,鋸成塊片的“松柴”卻是上乘的燃料。因松柴含有豐富的松節(jié)油,這種油性物質屬于高閃點可燃液體,因此燃燒溫度高,火焰清而純凈,不含有害物質硫磺,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油煙。松柴另一個特點是對含鐵較高的高嶺土其二元配方的坯料、灰釉、鈣釉等還原氣氛最佳,燒制過程中產生松節(jié)油,使窯壁上掛著豐富的松油脂,而松油脂在高溫下與瓷石、高嶺土二元配方相互作用,使燒出的成瓷釉面肥嫩而滋潤,油膩透光,白里透青,青花圖案猶如瓷面上生長出來的紋飾,顯得自然生動。清蘭浦、鄭廷桂曾夸贊松柴所燒出的瓷器:“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并且說“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柴窯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這說明了松柴所燒出的瓷質與其它燃料燒制的瓷質是截然不同的。
景德鎮(zhèn)的浮梁縣和緊鄰的祁門縣的大小山嶺,為柴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松柴資源。因柴窯耗柴大,陸路運輸有限,聰明的砍柴工利用木材能浮于水面的特點,運用水路將加工好的松柴推向河里放排,順水漂流而下,然后在下游設定好擋排點,松柴飄到此自然擋住,那個年代,在昌江河面經常出現(xiàn)大量松柴在江面漂流,形成出一種“松柴”覆蓋于河面的連綿不斷的壯觀景象。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景德鎮(zhèn)昌江是很繁忙的,昌江水面可見船來船往,晚上油燈閃爍,成為瓷都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些船不是打魚船,而是運載遠道而來的“松柴”以及陶瓷原料“高嶺土”和用于陶瓷包裝的“禾桿”。當從浮梁臨近水道飄來的松柴被擋住后,由挑柴工用竹夾挑到碼頭岸邊,然后由“土車”即用木料制作的獨輪車,運送到目的地。至今在古老的碼頭石板上還留下了一道道土車輪運柴痕跡以及挑柴夫們的草鞋印跡,故景德鎮(zhèn)碼頭被稱為“草鞋碼頭”。
二、柴窯特點
景德鎮(zhèn)柴窯亦稱“鎮(zhèn)窯”,鎮(zhèn)窯其蛋形形狀綜合了葫蘆窯、饅頭窯、龍窯之優(yōu)點。因窯的外形像半個鴨蛋覆蓋于地面,所以也被稱之為“蛋型窯”。鎮(zhèn)窯的構筑有三大重要部分組成,即窯房、窯體和煙囪。
窯房:“窯房”是為坯體燒制過程而建的柴窯房。窯房之大,窯房外旁邊設有樓梯,用于挑柴夫挑柴上樓,窯房造型基本上是兩層穿斗式木構建造,柴窯坐落在一樓中間,周圍是匣缽堆放、裝坯、開窯選瓷場地。二樓用于堆放儲備松柴,并設有窯工臨時休閑房和管理房,在窯門口上方設有扔柴口,在燒窯前可直接把柴扔下閘口,以減輕搬運松柴的勞動強度,所稱道的是窯房的建筑結構之精巧,承重力強,這種窯房結構是用蜿蜒曲折而堅硬的褚樹木來構建,運用方形柱網構架。能工巧匠們很好的利用了這種蜿蜒曲折的重心立柱來穿架構梁,很好的把握了相互拱力的支撐著力點,因材施用,巧妙搭架,使寬的大窯房堅固而又透風,迎合了柴窯燒制過程中火焰透氣所需,這種奇特的窯房構造既原始又有現(xiàn)代力學精髓,堪稱美妙的建筑藝術。
窯體:窯體是坯體成為瓷體過程的一種窯爐結構體。首先是窯門,窯門設在窯爐一側,目的是為了加寬來往通道,提高裝窯的效力率。其次鎮(zhèn)窯的內部結構設為卵形,這是為了加大腹部空間,也是窯爐的黃金分割部位,這樣設計有易于火力的迂回應用。當熱量往上在窯爐的頂部迂回時可迫使溫度向下迂回,既節(jié)省松柴的能耗,又能提升火的效力,使窯內已有的熱量不易散發(fā)而得以有效保存。為了窯火及溫度的均勻,在窯體后兩側還各有兩個投柴口,為了觀察火溫變化狀況,在投柴孔的下方設了看火孔,便于時刻觀察火溫和不時的鉗出試片看成色,判斷燒制狀況。另外還有調節(jié)閘板、爐柵空隙,有益于改變人工鼓風之行為,起到控制通風的強弱。窯的底部設有排煙道,與煙囪連接,起到窯火在燃燒中循環(huán)通風、排除松柴濃煙的目的。
煙囪:煙囪設在窯體后端,外部結構下大上小,挺立而高聳,煙囪底部與窯體地下煙道連接,成為獨特的排煙口,煙囪頂部不是圓形結構,而是鋼筆形結構,與其他瓷窯煙囪與眾不同。這樣獨具一格的設計,可謂是景德鎮(zhèn)窯工們的智慧,它能使風力阻礙減少,而不減少煙的抽力,使抽力保持均衡,而不時大時小。鎮(zhèn)窯綜合了各窯的優(yōu)點,是根據(jù)馬尾松柴燃燒火焰高的特性而建造的,燒窯時可見高聳的火焰,尤其是晚上更可觀,高聳的煙囪口,火焰熊熊,照亮四周。
三、窯火與把樁師傅
從坯體到完美的陶瓷,靠的是窯火這重要的一關。而窯火溫度的把控,架柴調整火候的強弱,把樁師傅起著決定性作用。燒窯是一個群體,而這個群體必須聽從一人指揮,這個指揮者就叫把樁,什么時候裝窯,什么時候封窯門,什么時候點火,點火后在什么時候加柴提溫,什么時候歇火冷卻,開窯又應在什么時候,這一切都得聽從把樁師傅吩咐。
柴窯燒瓷要經過漫長的3~4天的窯火過程,而這一過程窯內溫度因素會產生許多神奇的變化。為了達到瓷質更好,這就需把樁師傅在燒窯之前,就要計劃好這組窯的粗瓷和細瓷的窯位,掌握不同季節(jié)影響坯體入窯時的含水量,掌握溫度傳導系數(shù),掌握裝窯的密度與容納量的影響和高溫結晶變化的內在因素等等,綜合這些因素,從而充分考慮好各個階段的溫度和怎樣填充燃料。
總體上講柴窯燒制分上下兩個階段,而在這兩個階段之內,又有很細致的過程。例如上半段有:(1)發(fā)火階段,(2)烘坯及燒氧化焰階段,(3)燒還原階段三階段。一階段就是用松柴堆在火床上,點燃引火,然后封門,之后在投柴孔投柴燃燒,當看到窯門前三排的匣缽燒成微紅時再掩門大火燒制。二階段溫度達到600℃左右時,煙囪的通風效果就明顯了,接著進入三階段,這時坯體開始起到溫度促使的化學作用,坯體的高價鐵質還原為低價鐵質,慢慢呈現(xiàn)青白質。因松柴的加大,火力迅猛,窯內胎質開始出現(xiàn)還原氣氛,逐漸開始進入后半段的熱火階段和速火階段。熱火階段是窯溫將達到最高階段,這時的火苗會向上沖,當火苗高于匣柱一米左右時,這時把樁師傅就要用鐵鉤伸入到火床里面鉤去用釉粘的渣餅,俗稱“棋子”,使煙囪達到更有效的通風作用。因把樁師傅的傳授經驗不同,所以鉤卸棋子的時間、次數(shù)、卸棋子的多少等工藝經驗也就有所不同,但都是根據(jù)窯爐內溫度狀況來行使的。熱火階段過后緊接著是速火階段,此階段分為三個步驟:首次清除窯內炭渣,方法是逐漸減少投柴量,然后用只匣缽放進投柴口,口朝里,準備好冷水,待匣缽底燒成微紅后,實時的將冷水向火坑里澆潑,接著將未燒盡的松柴屑用鐵鉤鉤出澆上冷水,之后開始在除渣孔用通鐵鉤排除1、2排匣柱下直行火路下的炭屑,然后又封住排渣孔,接著又將松柴扔向火床繼續(xù)掩門燃燒。這些清渣程序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完好的通風效果。首次清完炭渣后,每次投柴的數(shù)量慢慢減少,但每小時的投柴次數(shù)卻有增多,因此又稱“燒速火”。經過一段時期的燒制后又要第二次清除窯內炭渣階段,程序如前。反復清渣后開始進入保溫燒煉,這也是陶瓷經過烈火后的變化階段,即玻璃質變化階段,這是燒制技術最難的時間段。方法是:投柴數(shù)量有所減少,而投柴的速度則有所加快,使火焰流細嫩如清水一般。這個時候把樁師傅又要使出經驗之絕招,把樁師傅會在煙囪背后的看火孔中耍技,他往里吐一口濃痰,痰在窯底呈現(xiàn)飛散的白光沫,就判斷出窯瓷已經燒熟,緊接著熄火,進入冷卻階段,冷卻到一定程度瓷器就可出窯。
人們常說把樁師傅火眼金睛,確實如此,以上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都得由把樁師傅憑著經驗精心把握,哪一階段沒有掌握,整窯瓷將前功盡棄。這種看火技術是經過幾十年磨煉而來的,從滿窯到開窯,其中一系列過程決定著整窯瓷器能否燒制成功,成功與否關鍵就在把樁師傅。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把樁師傅,是何等的艱難。
柴窯瓷質好不好,往往就靠柴窯這把火,如果缺失了柴、缺失了窯、缺失了火的控溫技藝,也就玩不出“火的藝術”,因此說柴窯的故事,蘊含了景德鎮(zhèn)深厚的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