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優(yōu)秀的博物館,能夠讓人眼中有光、心中有殿堂。那么,理想的兒童博物館,又該是什么樣?南京市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南京一幼”)用二十余年的扎實探索,寫下豐富而充滿詩意的答案,也為成人叩開了通往斑斕童年的一扇門。
這里是游戲的城邦。與南京一幼兒童博物館血脈相連的,既有將之創(chuàng)造成形的掌舵人和管理者,又有不懈實踐的幼兒教師,還有一代代繪出成長軌跡的孩子們。如同社會學中“場域理論”所詮釋般,人的每一個行動均受行動所發(fā)生的場域影響。無論是物理環(huán)境、他人行為抑或諸多相關因素,都賦予這座辦在幼兒園的兒童博物館一種特質:是博物館,又不止步于博物館,形成自然生長的學習場域,圍繞著博物精神的根本價值——那是對萬事萬物保持的好奇與熱愛,在探索中走向廣博與精深。
打造兒童體驗的游戲場
昏暗的燈光,黑漆漆的展廳,固定的陳列形式……提起博物館,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都會跳出類似景象??墒?,這樣的環(huán)境難以調動低齡兒童的興趣——從一張張意興索然的小臉上,你會發(fā)現(xiàn)對他們而言,這樣的學習價值并不充分。
如何激發(fā)孩子對博物館的熱愛?20余年前,問號盤桓在陸嫻敏心中。時任南京一幼園長的她試圖突破瓶頸,讓幼兒園的娃娃們也能汲取養(yǎng)料,將目光鎖定在“兒童博物館”上。由于面向群體的特殊性,兒童博物館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fā)好奇,其他博物館禁止的觸摸恰恰是被鼓勵的法則,如今世界各地已有成百上千家在運營,而我國有著類似屬性的場所鳳毛麟角。既然少有人涉足,不如盡幼兒園的綿薄之力,打造一間縮微的兒童博物館!懷揣殷殷期盼,陸嫻敏開始了漫長的求索。
起初缺少場地,她就從一個120平方米的房間開始,以“根”為主題,將日??床坏降闹参锔糠糯蟆⒆觼碚f,地下的根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喚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系列與“根”相關的科學探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構成了小小的博物角。成功經驗給了陸嫻敏信心,于是,當省教育廳特批南京一幼創(chuàng)辦國際部的機緣到來時,她牢牢抓住拓展場地的契機,利用新落成的南京學前教育研究與國際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交中心”)推進博物館建設。
教研崗位的歷練,令陸嫻敏在打造博物館時尤其崇尚慢教育理念,“不急不躁,讓老師們慢起來,讓領導班子慢起來”。這一主張也為伴隨她共同“戰(zhàn)斗”的倪琳所認同:“慢并非拖沓、懶散,而是為了充分的積淀、學習,厚積薄發(fā)?!?/p>
與南京一幼,倪琳有段奇妙的緣分。40多年前,倪琳在此度過幼年歡樂時光,后來就像歌中唱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倪琳走上一幼教師的崗位,一步步成長,直到接過陸嫻敏手里的接力棒,出任南京一幼總園園長,陸嫻敏則承擔起支部書記的職責。命定般的如影相隨,讓倪琳遵循一幼慢的調性——從兒童成長規(guī)律出發(fā),精心設計博物館的每個塊面,最終的定位是打造研究的實驗場,“在其中觀察和追蹤兒童的發(fā)展,親歷兒童學習的過程”。
踏入南京一幼,你大概會以為誤入城市深處的森林花園,蓊蓊郁郁的綠植交錯,國交中心的磚色樓宇靜靜佇立。一至二層,正是孩子們的博物樂園。
梳理海外考察經驗,她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著名的兒童博物館都有兩個區(qū)域,一是閱讀區(qū),一是安全區(qū)。基于對閱讀方式的思考,一整層的童書體驗館應運而生。在情境閱讀區(qū),凹凸不平的草地、清澈的小溪、有趣的木屋,孩子們仿佛身處大自然中,感受著閱讀帶來的寧靜與愉悅。制作區(qū),孩子們親手做一本屬于自己的圖書,講述五彩斑斕的幻想故事。童話屋和小劇場,中大班孩子探討、合作,表演對童書的理解。多元化的閱讀活動浸潤著童心,也向前來參觀的成人詮釋著科學的兒童教育方式。
遨游出書的海洋,來到由7個臨展和常設主題組成的主題探索館,安全自護正是其中重要的常設館。在游戲中進行換裝大比拼、尋找隱藏火源、模擬救火情景,不僅鍛煉了應急避險的技能,還增強了職業(yè)體驗感,用倪琳的話說,孩子們體驗到的是“一種深刻的生動”——用能夠接受的學習方式,將安全自護的內容逐漸內化。
對學習狀態(tài)的關注,往往植根于營造學習場域的溫情,將每個兒童裝在心里,才能用適宜的方式將他們帶入分享與體驗中。從模仿到完成本土化創(chuàng)造,陸嫻敏和倪琳體味過太多艱辛。沒有兒童博物館職業(yè)設計師、缺少配套、買不到需要的材料,無數(shù)環(huán)節(jié)的困境逼著她們探索和成長。就連大門口的一張地圖,都嚴格貼合兒童認知方式十幾易其稿。
“打造博物館的過程,是一個開放自我的過程,思路必須廣博?!标憢姑粽f。她積極邀請專家互動,大膽邁出幼教圈:藝術家、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美術工作者……都踏入一幼的大門,暢談理想中兒童教育的樣貌,也為博物館的建設出謀劃策。交流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教師們,讓陸嫻敏愈發(fā)堅定開門辦園的方向。
學習方式的變革
紙是如何制作的?怎樣用沙子作畫?工具有哪些種類?……有了兒童博物館,小腦袋瓜里千千萬萬個問號有了更多求解的路徑。
陸嫻敏和倪琳清楚,如果只是單純建成物理空間,那么一幼的兒童博物館會同許多場館一樣歸于沉寂。教育需要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讓無界的追求將學習資源鏈接、整合、融通,支持孩子們完成寬度和深度的經驗進階。
她們由引領與實施園本課程出發(fā), 建構了小、中、大班幾十個博物館課題,追求打造“活的兒童博物館”。大班孩子對恐龍非常感興趣,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想把自己的經驗留給弟弟妹妹,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提出了建造恐龍主題館的期待。他們和家長一起探訪其他博物館學習恐龍展區(qū)的布置,申請了一個房間,開始了策展工作。從墻面到地面,從內容篩選到呈現(xiàn)方式,孩子們都親自“操刀”。第一屆恐龍館的小策展人畢業(yè)后,其后的大班孩子又接續(xù)上來??铸堭^的資源變成了傳承的園所課程文化,孩子、老師、家長都參與其中,彼此影響,產生了課程研究場的鮮活能量。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讓教師們牢牢達成了共識——兒童才是博物館的主人。“我們的博物館是有生命的。生命來自兒童,來自兒童的發(fā)展需求?!蹦吡兆院赖乇硎尽T谒磥?,兒童有100種語言,也意味著兒童有100種學習方式,教育研究需要由靜態(tài)過渡為動態(tài)。兒童創(chuàng)建博物館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參與收集材料、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制定規(guī)則、拓展內容等,使主動學習真正地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