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琴
[摘 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在統(tǒng)編教材格外重視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語文教學應打破傳統(tǒng)認識,把信息技術(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人力資源和小學古詩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古詩文課堂變成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學味的文學欣賞課,使教材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在激發(fā)學生想象的同時,為兒童留下共同的文化記憶,形成小學古詩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高效課堂。以《敕勒歌》為例,探討巧妙運用信息技術,盤活小學古詩文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古詩文;盤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82-02
一直以來,古詩文在學生心目中都是一個難學的體裁內容,而在以往的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靠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段錄音,再加其他單調的輔助手段——一塊小黑板、一幅掛圖,使課文里的抽象內容、情感、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fā),課堂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正在逐步進入小學課堂教育,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那么,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把信息技術的基本理念、方法融入課堂中呢?又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給古詩文的教學提供新鮮的教學方式和更加標新立異的講授模式,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基于以上認識和思考,筆者在《敕勒歌》這一課教學中,就小學古詩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這個問題作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網絡資源,激趣入“詩境”
在古詩文教學中,首先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引起學生情感體驗,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做好鋪墊。如在教學《敕勒歌》一文時,在課前三分鐘,我首先利用在網站下載下來的歌曲視頻,讓學生邊聽邊欣賞。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令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去。此時,教師順勢利導:“同樣在古代也流傳著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它呀,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描畫出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大草原,對游牧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舊讓人為之陶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美麗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遼闊壯美的風光吧!”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深深地被優(yōu)美的旋律感染,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對課文就更主動探索了。
其次要利用信息技術,營造逼真情境?!峨防崭琛愤@首民歌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教學中首先要準確定位這首詩所反映的主題,并將古詩背景、詩人介紹等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展示,學生伴隨著淡淡音樂,從圖片文字入手,解讀“敕勒族”那草原人民的形象,那各色的蒙古包,那蒼茫碧綠的大草原。學生的眼、耳、口、腦等各種感官被調動起來,學習熱情,被瞬間點燃。與此同時朗讀音頻把無聲的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進入詩境,激發(fā)起學習情愫。
二、善用信息手段,品詞悟“詩情”
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掃清字詞障礙,把古詩文讀通、讀順、讀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理解詩意,感悟語言的優(yōu)美。在教學《敕勒歌》時,我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優(yōu)化整合,把信息技術巧妙地融合到古詩文的教學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學習“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時,隨文學習生字詞“籠蓋”,先讓學生說說“籠蓋”的意思,學生紛紛說出了“蓋住、蓋著、遮蓋……”。然后,我利用Flash課件演示“蓋”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了“蓋”的造字原理。再出示“蓋子、瓶蓋、鍋蓋”的圖片,運用線條的動畫技術,沿著幾種蓋的邊沿呈罩著的弧形閃爍出現,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和記憶。這樣,學生不但記住了“蓋”字,理解了詞意、詩意,還仿佛看到藍藍的天空就像一個巨大的蒙古包一樣遮蓋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最后,我引導學生把情感注入,美美地朗讀,感受草原的蒼茫遼闊之美。整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tǒng)的閱讀課所不能及的。
三、運用動畫影像,閱讀悟“詩韻”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的動畫演示,豐富了頭腦中的表象,拓寬了思維空間,不斷迸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在學習完課文后,我點擊課件的超鏈接,播放預先在網絡平臺上下載的《敕勒歌》古唱法歌曲MV影像,讓學生欣賞。學生認識到《敕勒歌》中籠蓋四野的“野”在古唱法中,它為了押韻,讀“y?!?,我們現在按現代漢語的拼音來讀,遵循現代漢語語音規(guī)范,讀“yě”,了解到凡遇不押韻的地方,就是古今音的不同,由此,學生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通過這首歌,學生還知道了,古詩不但能讀,還能吟唱,我讓他們邊聽邊跟唱,品民歌特有的“音律”,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以致熟讀成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還把有古詩吟唱歌曲的網址發(fā)到班級微信群和Q群,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有些學生思維受到觸發(fā),還能仿寫詩詞;有些學生還把以前學過的古詩,參照熟悉的歌曲旋律隨口唱出來,充滿詩韻,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隨之也得到培養(yǎng)。
四、巧用各種平臺,活動舒“詩意”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但學生的學習更需要課后的延續(xù)補充。在學習課文前,教師利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 6.0錄制了一節(jié)“如何品讀小古詩”的原創(chuàng)微課,直接推送到釘釘群,并把微課做成美篇,轉發(fā)到微信群,讓家長們指導孩子在電腦或手機上學習。這樣,孩子們便能結合自身掌握知識的情況多種渠道、不受時間限制地進行預習、復習,鞏固知識。孩子們結合微課,將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后老師推薦的閱讀上,把《樂府詩集》中的作品《江南》《靜夜詩》《游子吟》等詩詞進行誦讀,甚至誦讀《唐詩三百首》整本的書籍,實現了課內大量閱讀,課后海量閱讀的大語文觀,豐富了學生積累,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yǎng)著學生的心靈,使孩子終身受益。
課后,教師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通過電腦或手機APP讓學生完成線上練習,鞏固基礎知識。還通過“一米閱讀”APP,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訓練課外閱讀能力,并在網絡平臺提交各種拓展練習,實時檢測學習效果,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實現課堂教與學的時空延伸。
總之 ,在古詩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盤活小學古詩文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由于時代不同而“讀不懂”“讀不進”的弊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與規(guī)范性,可以精煉語言,啟發(fā)學生思維,從而讓課堂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