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燚
[摘 要]以學定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的體現,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以學定教,把握學情,研讀教材是起點;基于學生與教材展開教學是重點;關注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保證。以學定教,就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目的是全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以學定教;研讀教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26-02
以學定教是指以學生的學來確定教的方法、方案的教學方式、原則。以學定教是因材施教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的體現。為什么要提倡以學定教呢?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都是預先設計好這節(jié)課需要教什么、怎么教,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根本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以學定教則是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心理、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學生想要學些什么的基礎上展開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背景下,以學定教該如何實施呢?
一、把握學情,研讀教材,確定起點
以學定教的語文課堂,認真研讀教材是基礎,是條件。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在遵循教材編排特點,了解本單元和單篇課文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一)準確把握學生學情
以學定教首先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新知的時候,他們的起點不同,所以教學之前,教師要了解學情,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未知的,哪些內容是學生已知的,哪些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學生簡單了解的,哪些是需要學生在本節(jié)課需要學會的。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目標。
(二)了解單元課文特點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按照主題的形式進行單元編排。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確定好以學定教的價值起點,形成教學合力,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升奠定基礎。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從體裁來看,幾篇課文都是童話;從語文要素來看,讓學生學會猜讀,在預測閱讀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诖?,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從學情出發(fā),了解學生童話閱讀的狀況,了解學生平時是如何閱讀童話的,是否一邊讀一邊對后面的故事內容進行猜想。在整體了解學情和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再確定本單元教學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促進語文要素在課堂中的落實。
(三)整合單元文本內容
選入同一單元的課文其價值主旨大都一致。要想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就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都是童話故事,都提出讓學生進行預測閱讀的要求。那如何對本單元閱讀內容進行統(tǒng)整,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呢?根據這三篇童話的特點,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習得預測閱讀的方法策略;在《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的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預測閱讀策略的遷移運用上;在《小狗學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運用學過的預測閱讀策略進行閱讀,并能從中選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結局。這樣因“課”制宜,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真正實現讓學生學有所獲的閱讀教學目標,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基于學生與教材,確定內容
在以學定教的課堂中,學什么、教什么是重點。怎樣才能合理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設定,真正為以學定教奠定基礎呢?
(一)關注文本語言,確定教學內容
對語文教學來說,讓學生習得語言的規(guī)律是主要任務。教師應該從語言出發(fā),確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觸摸語言,感受文本語言的張力,探尋語言表達的秘妙。這樣抓住語文教學的重點,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三年級的學生雖然對段落組成有了一定了解,但對總分段落如何構成他們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把教學內容確定為“讀懂課文,體會文中關鍵語句和段落之間的結構關系;仔細觀察課后練習中的圖片,大膽想象,試著以總分的構段形式,圍繞一個意思把圖片的內容表達清楚”。這樣教學,不僅抓住了三年級的訓練重點,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而且還把本單元的重點目標落到了實處,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
(二)關注學生思維,確定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從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來確定教學內容,讓學生理清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使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條理性等得到提升,這應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任務。如,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一課,講述了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田忌賽馬。這個歷史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只有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才能想出好的方法來。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還要讓學生明白孫臏為什么要讓田忌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這樣讓馬出場進行比賽優(yōu)勢哪里。這樣啟發(fā)學生思考,就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的關注逐步轉向對孫臏計策方面上來。假如教師只是關注故事情節(jié),那么無異于舍本逐末,不能真正凸顯出編者的編排用意。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從文本語言出發(fā),引領學生反復揣摩其中隱含的言語智慧,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訓練,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出教材的教學價值。
(三)關注文本情感,確定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的許多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從體會情感入手來確定教學內容,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獲得美好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如,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一課,母親對兒子的愛體現在什么地方?作者為什么對母親的印象非常深刻,一直懷念自己的母親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凝聚著深刻情感的地方去挖掘,讓學生去體會。教師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思考:“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母親為孩子買書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墒?,作者為什么會因母親給自己買書深受感動呢?”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結合“我”的家庭狀況,母親的工作環(huán)境以及母親因為長時間工作而身體瘦弱進行理解。就這樣,學生很快讀出了母親的錢來之不易以及母親對“我”讀書的支持。面對這一切,作者又怎能不深受感動呢?這樣從情感出發(fā)確定教學內容,讓學生“情動而辭發(fā)”,獲得深刻的感悟體驗,走進閱讀的深處。
三、關注教學模式,確定以學定教的落點
合理確定教學模式對以學定教在課堂的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合理確定教學內容,而且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變線性推進為板塊推進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線性教學為主,注重對內容的分析,各部分內容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這樣的設計看似完美,可實際上是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如果能改線性設計為板塊設計,那么不僅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而且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從容不迫的學習。如,三年級下冊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是一篇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按照以往的方法教學,教師一般會從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方面步步推進,引領學生感知故事內容。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這種線性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雙線目標的落實,而且整個環(huán)節(jié)過于緊湊,學生沒有自己沉下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因此,教師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目標出發(fā),分為“整體感知—分角色朗讀—復述故事”幾個板塊展開教學。這樣,每個學習板塊都有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的空間,學生學習的目標明確,促進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二)變順序而教為循學而導
在對學情了解的基礎上,教師依照學情順學而導,可以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的《西門豹治鄴》一課,當學生對課文內容大致了解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質疑:“西門豹為什么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西門豹懲治巫婆和鄉(xiāng)紳的辦法好在哪里?”這是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去文中尋找答案,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這樣關注課堂生成,通過問題探究,再循學而導,由表及里,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變教師灌輸為主動獲取
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他們理解接受新知的能力是有區(qū)別的,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點撥引領,以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帶刺的朋友》一課,有的學生在讀完課文之后認為:“小刺猬偷棗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可為什么作者還說它高明呢?”面對學生的疑惑,教師不能置之不理或者認為學生的發(fā)言沒有意義。他們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說明他們在閱讀中遇到了問題。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可順勢引導:“是啊,難道是作者寫錯了嗎?請大家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小刺猬偷棗的本領真高明。你從小刺猬偷棗的過程中還讀出了什么?”就這樣,在再讀課文、細細揣摩文本語言的過程中,學生很快讀出了作者對小刺猬的喜愛之情??梢?,在以學定教的課堂中,學生需要什么,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什么。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還可以實現閱讀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適合學生的教入手進行課堂教學,站在學生學習的立場,以學定教,這樣打破了原本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格局,讓語文教學真正回歸本源,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