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萍
[摘 要]近來,教育戲劇在語文教學方面的運用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其獨樹一幟的課堂組織形式能給語文課堂帶來新的改革。不少語文教師開始嘗試將教育戲劇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文言文語言凝練,意蘊豐富,將教育戲劇這一教學方式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引入教育戲劇輔助文言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教育戲劇;小學文言文;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9-0076-03
一、情景表演,豐富生活體驗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多為從中國古代典籍中精選的神話故事或歷史故事,這些神話故事或歷史故事往往只有短短幾十字,內容卻包羅萬象。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里提及的人、物和所歌頌、贊揚的人物精神都與現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小學文言文因為篇幅短小,所以朗讀背誦較為容易,但學生學習時,是否對其有極高的熱情與興趣呢? 答案不是肯定的。正是因為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會有淺嘗輒止的想法,不深入去分析人物心理,剖析人物精神品質,甚至因為文本簡短,學生可以借助書下注釋弄通文意,便只追求背誦默寫,使得小學教材中文言文的學習形式較為單一、刻板,不利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因此,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筆者將教育戲劇引進課堂,帶領學生進行情景表演。這篇課文涉及人物較多,為能讓大多數學生參與進來,筆者將學生分為三類:王戎、路人和諸小兒。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焙⒆觽儗Α爸T兒競走取之”的感受不深。本課給“競走”的注釋是“爭著跑過去”,短短幾個字的注釋對孩子們理解這個詞的表層意思是有幫助的,但年幼的孩子們難道都是整齊劃一地“爭著跑過去”嗎?這對豐富文言文詞匯的內涵,鮮活人物形象來說是不夠的。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將諸小兒與王戎截然不同的表現進行自由表演,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過程中,聚焦文本核心部分,凸顯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節(jié)。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為扮演的角色設計一系列的動作和神情,逐步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質,體驗角色的情感變化。
表演開始,當掛滿紅彤彤的李子的李樹出現在大屏幕上后,孩子們奔跑著、跳躍著、歡呼著、旋轉著向李樹跑去。此時使用教育戲劇范式——“定格畫面”。當情景表演暫停時,筆者引導學生對表演者進行觀察。孩子們清晰地看到了,有的孩子想吃李子,迫不及待想摘到李子,所以跑得飛快,頭上都冒出了細密的汗水;有的孩子內心非常激動,一蹦三尺高,仿佛已經在李子樹下伸手摘李子了;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喜悅的歡呼,像是已經吃到李子發(fā)出的滿足聲;有的孩子天真爛漫,邊跑邊旋轉著;有的孩子眼中閃著亮光,那是對滿樹李子的渴求;有的孩子垂涎三尺,只待摘下李子吃個痛快……每個人的不同表演,極大豐富了學生對“競走取之”這四個字的理解。而表演的學生們在情景中,各自發(fā)揮了想象,延伸了“競走”這個詞的內涵,對“競走”這樣陌生的詞語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
教育戲劇通過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的情境,讓學習者可以主動體驗小學文言文中人物的生活。在戲劇表演過程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增強。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文言文,在解讀和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詞語的意義。因此,將教育戲劇運用到小學文言文教學中,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文言文探索學習,進而提升其學習文言文興趣,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挖掘留白,拓展語言表達
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語言簡短凝練,意蘊豐富厚重,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因為語言簡練,所以這些文言文在遣詞造句上或多用代詞或多有省略,這些都是文中的留白部分,給學生的學習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些留白部分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果不通過學習將這些留白的內容補充到文中,會影響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內涵,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講,甚至無法學通文言文的字面內容。因此,將教育戲劇融入小學教材中的文言文學習,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挖掘文中信息,通過聯系文言文上下文的語境,展開聯想和想象,還原情境,再發(fā)揮想象,加以擴充創(chuàng)造,改編成劇本,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文中的角色,再現文中描繪的場景。
《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言文留白較多。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逼渲小岸嘧诱壑Α笔菍陀^事物的描寫,能把諸小兒都吸引過去,李子想必是非常誘人的,然而文中僅用這四個字來描寫,就留白較多,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李子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有生活體驗的孩子聯想到畫面,很快就有了印象。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在腦海中也能有李子的形象,筆者安排有生活體驗的這部分孩子在表演之前進行相關的劇本創(chuàng)作,將自己見過的最誘人的李子的顏色、形狀、口感等寫清楚,介紹給另一部分孩子,這就拓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段話中,代詞“之”也出現了三次?!爸T兒競走取之、人問之、取之”。代詞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之”也是非常典型的代詞之一。弄懂“之”的意思,能幫助學生學通文言文的內容,了解這一語法現象,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將這些“之”放入語境,通過朗讀,借助語感,聯系上下文,學生就能知道這三個“之”分別指代的是“李子、王戎、李子”,通過探究,這就增強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皹湓诘肋叾嘧樱吮乜嗬??!蓖跞值脑捊忉屃怂徽钭拥脑颍Z言簡潔,理由充分,這也需要學生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具體化,將文言文語言轉變?yōu)榫唧w的現代漢語,讓不同知識儲備的孩子都能說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這段文言文通過描寫道旁李子樹的碩果累累,將孩子們對李子的渴求和王戎的冷靜作對比,突出了王戎的機智、不盲從。
筆者嘗試將教育戲劇融入教學,帶領學生去挖掘文言文中的信息,補充文言文中的留白,還原文中人物的語音、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細節(jié),創(chuàng)編成小劇本。接著,配合多媒體制作的戲劇情境,加上適當的道具,引導學生嘗試戲劇表演,將自己置身于文言文中,成為文言文故事中的主人公,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點燃和釋放。
劇本片段如下:
時間:李子成熟的季節(jié)
地點:道旁李子樹下
人物:王戎、諸小兒、路人
【路邊長著一棵李子樹。到了李子成熟的季節(jié),樹上掛滿了又大又紅的李子。紫紅的外皮,上面還蒙著一層細粉。一個李子足有一個孩子的拳頭那么大,直看得人流下口水來?!?/p>
【一群小孩子在路邊玩耍,突然他們看見了李子樹,便奔跑著、跳躍著、歡呼著向李子樹跑去,恨不得立刻品嘗這鮮美的李子。但王戎卻像沒看見似的,一動也不動?!?/p>
路人(十分好奇):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
王戎(若有所思):這棵李樹長在路邊,樹上卻還有這么多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 如果是甜李子,早就被人摘光了。
路人(摘李子品嘗):果然是這樣,王戎,你真聰明!
筆者借這篇簡短的文言文,引導學生編寫成小劇本,在改編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錘煉學生的言語品質。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李樹上成熟的李子印象十分深刻,也能用自己的話講清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了。文言文的留白之處就被劇本補充完整了。
三、角色喚醒,走進人物內心
(一)從“旁觀者”轉變成“當局者”
學生在進行傳統(tǒng)的閱讀活動的時候,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欣賞,但是這樣的閱讀角度使得學生沒有直觀地站在文章中人物的角度進行思考和理解。而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從旁觀者變成了故事的“當局者”,即主人公,這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共情能力,“有我之境,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主人公王戎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童,他在看到伙伴們奔跑著去摘李子時,冷靜地分析、思考,沒有盲從。這樣的精神品質對一個年幼的孩童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對于文言文故事中最能體現王戎聰慧的句子,教師采用教育戲劇的范式——“坐針氈”,對“王戎”進行采訪。
“坐針氈”采訪如下:
路人(教師):“王戎,你為什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王戎(學生扮演者):“李子樹長在路邊,人人都可以摘。如果它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但樹上卻有這么多李子,說明李子是苦的,所以我才不去摘?!?/p>
路人(教師):“那你看到那么多小伙伴都去摘李子了,他們那么激動,你卻站在原地沒有動,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王戎(學生扮演者):“我的小伙伴們沒有仔細觀察這棵李子樹的位置,也沒有認真思考樹上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李子,我不能向他們學習,所以我才站著沒有動?!?/p>
路人(教師):“王戎,你真冷靜、真聰明啊!你的小伙伴們應該向你學習!”
“坐針氈”這一戲劇教育范式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廣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反思、回顧自己的行為,“王戎”剖析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真正地喚醒了這個人物。從扮演者的“坐針氈”中,我們更能體會到王戎的聰明機智。
(二)從“走近”過渡到“走進”
通過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而教育戲劇中的角色扮演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人物,體驗人物的內心情感。 在教育戲劇表演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地調試自己的表演方式,尋找人物情感的最佳表現點,加深了對文本主題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認知。通過教育戲劇這個得力助手,學生的知識面、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篇文言文的注釋中,對于王戎的介紹只有短短幾個字:“竹林七賢之一,自幼聰慧?!睂W生可以初步“走近王戎”,在腦海中建構起王戎的形象。但文中并無一詞點明王戎的聰慧,這就需要品讀他的語言、動作,體驗王戎的心理變化來真正“走進王戎”這個千年前的孩童的內心。借助教育戲劇,學生真正走近了王戎,理解了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明白了在大環(huán)境驅使下,王戎還能冷靜、不盲從的精神的可貴。
(三)從“獨角戲”升級為“對臺戲”
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來完成整篇作品的學習。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會認真地去分析自己所扮演的這個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思想情感,學生會經歷人物的所有過程,從直觀的角度了解每一個人物的心理過程,就會真正地理解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諸小兒面對“李樹多子折枝”時“競走取之”與王戎的“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一靜一動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是將諸小兒的“盲從、不思考”與王戎的“善于觀察、思考,不盲從”進行對比,能更好地刻畫王戎的形象。這樣的“對臺戲”對“獨角戲”進行了豐富和擴充,戲劇的多角色、多層次與戲劇張力對學生喚醒人物大有裨益。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表演家,教育戲劇可以創(chuàng)設出適合兒童理解水平和欣賞的情境,作為師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并通過戲劇表演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走進畫面,讓學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積淀表達文言文的意思,這樣的課堂就會充滿濃厚的語文味兒??傊?,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活潑的戲劇情境,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學生沉浸課堂,主動學習,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教育戲劇的輔助教學就是真正有意義的。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