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如今的浙江金華東陽市盧宅村,已被修繕至古城模樣。一座銘刻“方岳重臣”的石牌坊立于路旁,青石路面的“盧宅老街”向前延伸,兩旁都是翹角飛檐的白墻屋舍,一派江南風情。
這些屋舍多是近年來興建或修葺而成,拱衛(wèi)著居中的盧宅。
舊時盧宅坐落于東陽縣城的東門外,自成體系,聞名一方。早在宋朝,盧氏一族就在此聚居。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盧氏族人盧睿中進士,此后數百年間,盧氏子弟科舉及第不絕,有進士8人,涉足士林者150余人,家族隨之興旺。1456年起,陸陸續(xù)續(xù)建起多座規(guī)模宏大的宅第,形成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占地達5公頃,房屋數千間。因規(guī)模宏大,有“民間故宮”之稱。
沿老街走到盧宅入口處,三座古樸牌坊在甬道上列隊迎客,上面分別寫著“風紀世家”“大方伯”與“旌表貞節(jié)”。碎石路面上,一輛三輪車晃晃悠悠地從牌坊下駛出。
“大方伯”是東陽盧宅最知名的牌坊,其背面刻有“祖孫父子兄弟科甲”,指的是嘉靖丙辰科進士盧仲佃,及其曾祖天順壬午科浙江解元盧楷,以及其子萬歷丁丑科進士盧洪春、嘉靖甲子科舉人盧洪夏。
盧仲佃中進士后,被朝廷派往福建晉江縣任知縣。當時福建沿海倭寇為患,盧仲佃帶領民眾筑城拒守,穩(wěn)定局勢。但因他曾依法處置違法的吏部官員之子,而遭對方報復,被調往已被倭寇圍攻的福安縣任知縣。他拒絕幕僚提出的避居城外建議,率軍殺進福安抵御倭寇,力保不失。此后,他曾任成都知府,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萬歷年間,他拒絕相國張居正要求,沒有照顧張居正二子的鄉(xiāng)試,因此賦閑,直至張居正去世后才得到起用,不久后病逝于任上。
盧仲佃的正直影響了后人,其子盧洪春同樣正直。盧洪春是萬歷五年(1577年)進士,后任禮部祠祭司主事。當明神宗寵愛鄭貴妃,以愛廢序時,盧洪春冒死進諫。后來明神宗耽于聲色犬馬,久不臨朝,盧洪春再次犯顏直諫,引得神宗大怒,遭廷杖之刑,并被革職,永不敘用。
走過這三座牌坊,經一道寬闊甬道進入盧宅。眼前房子層層疊疊,大小不一,白天倒是可以依靠梁上匾額的廳堂名字辨別方位,晚上怕是很容易迷路。
九進縱深、面闊五間的格局,與故宮和孔廟相當,是國內民居之最,也是“民間故宮”一說的來源。中國古代最重禮制,建筑更是講究等級。盧宅顯然逾制,格局非民宅所能擁有。也正因此,盧氏一族一向保密,甚至將之作為宗法,嚴禁族人泄露,盧宅外圍的高墻也顯得低調。
主軸的肅雍堂是盧宅的核心,《詩經?周頌?有瞽》中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堂名由此而來。與之平行的有世德堂、大夫第、五臺堂、柱史第等組建筑群。
東陽木雕舉世聞名,盧宅是其中代表。宅中斗、梁、枋、拱、門、窗,以及室內的家具,凡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上花紋線腳或繪上各種圖案,盡顯精雕細琢之美。
每間廳堂的木雕各不相同,從人物到山水名勝,從動物花卉到各色器皿。還有三國演義、西廂記和八仙過海等故事與傳說,都在拱梁上一一呈現。它們不僅美觀,也有教化之意,族中子弟從小耳濡目染,能從中學到審美與道德。許多細節(jié)都蘊含著美好愿望,比如肅雍堂明間額枋下方金柱上的楓葉拱,便寓意為“烏紗帽的兩官翅”。捷報門前檐枋上雕刻的“周初分封圖”,左側牛腿雕刻的“姜太公釣魚”,則是對盧氏先祖的紀念——盧姓源于姜姓,正是姜子牙的后人。
歷經歲月滄桑,如盧宅這樣保存完好的舊時大宅極為罕見。在一座座廳堂和精美木雕的背后,是一個家族的數百年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