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2019年3月2日,由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大劇院“走進唱片里的世界”、上海音樂學院管風琴藝術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大型管風琴作品《拂云鳴鐘》分享會”于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隆重舉行。作為中國第一部為管風琴、人聲與打擊樂隊而作的多樂章協(xié)奏曲,《拂云鳴鐘——張旭儒管風琴作品集》打破了管風琴固有的西方音樂敘事傳統(tǒng),融匯了東西方的音樂語言與文化元素,以管風琴為載體,詮釋中國人自己的故事。該部作品在首屆上海音樂學院國際管風琴藝術周上亮相,在業(yè)界贏得了良好口碑。
《拂云鳴鐘》由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策劃出版,作為2018年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資助項目,成為上音首個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guī)劃項目的作品。該作品集包括了三位主講嘉賓暨主創(chuàng)藝術家: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張旭儒教授,管風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管風琴藝術中心總監(jiān)朱磊教授,打擊樂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現(xiàn)代器樂與打擊樂系支部書記、上音國際打擊樂中心總監(jiān)楊茹文教授。
《拂云鳴鐘》從創(chuàng)作、排練、首演到作品發(fā)布耗時多年,幾經(jīng)周折,可謂是多位大師通力合作的成果。主創(chuàng)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演出過程中的初心,對“本真”美學思想的追求,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和探索,在《拂云鳴鐘》中都有體現(xiàn)。
“‘云和‘鐘是一對哲學概念?!拼砹艘磺械牟淮_定性因素,譬如人生的無常;而‘鐘則好比是生活中有規(guī)律的事物,代表了一切可控的確定性因素。兩者的平衡與融合即是‘和的狀態(tài)?!?/p>
聚焦當下管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張旭儒和朱磊教授感慨道:“我們自己的作品,太少了!”的確,要逐步建立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管風琴學科,離不開本土當代作品的支撐,而我們本土的作品極其稀缺。朱磊教授也提到:“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管風琴帶來的歷史和文化應該在中國得到發(fā)展和延續(xù),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一流的音樂院校,更擔負著傳承發(fā)揚這件古老樂器的重任。上海音樂學院及各方領導對管風琴專業(yè)一直以來的重視與支持,使這件樂器在中華大地上迸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p>
“世界和平,天下大同”,民族、信仰、文化的多元化使得“融合”二字深深植根于作曲家的心中,也成了《拂云鳴鐘》的本源思想。藝術家們思想的碰撞和共同的志向,使得這部作品應運而生。
管風琴自帶特殊的音響效果,音栓與音管種類繁多,是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面臨的難題。 張旭儒說:“我發(fā)現(xiàn)管風琴音樂實在是難寫,因為它對我個人而言是一件非常陌生的樂器。”與其他樂器相比,管風琴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世界上幾乎沒有兩架完全相同的管風琴。每一架大型的管風琴,都是為其所在的場所或建筑量身打造的。不同的制造廠商有著各自的工藝特色,又由于管風琴音樂橫跨的時期較長,涵蓋了多種演奏風格及技法流派,如何在這些“不同”中找到“大同”,求同存異,創(chuàng)造出一部能在世界各地大型管風琴上奏響的作品,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在發(fā)布會上,張旭儒風趣地說:“難歸難,牛已經(jīng)吹了,必須寫!”于是他進行了密集的“補課”,在朱磊的幫助下學習管風琴音樂的歷史概況,聆聽由不同大師演奏的大量古典管風琴作品錄音,同時還走進音樂廳現(xiàn)場與管風琴近距離接觸。兩位教授曾多次走訪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在音樂廳的各個角落悉心聆聽、用心感受管風琴的聲音,不斷地進行研究、探討。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管風琴擁有六千多根音管、五層手部鍵盤、八十多個音栓,張旭儒被其“滲透全場的巨大張力”深深地震撼了。
在實踐與探索中,管風琴的“包容性”愈發(fā)生動地展現(xiàn)在藝術家們面前。通過不同的奏法和多樣的音栓組合方式,這件樂器滿足了各種音樂語匯的表現(xiàn)需求。管風琴“包容性”的樂器特質,既與張旭儒心中“融合”的創(chuàng)作本源完全契合,又為作曲家提供了自由暢想的廣闊天地。于是,作曲家“放開了手腳”,大膽嘗試各種音效。例如在第一樂章“顫動”中,引子部分選用了低沉醇厚的Fagott 16(巴松)音栓,以腳部的連奏緩緩引領聽眾進入這神奇的“融合”世界。稍后音樂進入了中速,以溫暖明凈的笛管音栓,穩(wěn)穩(wěn)地承托著人聲繼續(xù)流動,引領聽眾在“云”中穿梭。之后,通過手部切換不同鍵盤,各種音栓也隨之增多,與打擊樂一同呈現(xiàn)層層疊加的音響效果,將整個樂章推向高潮。
藝術家們希望“中國人通過中國的音樂語言,感受到來自管風琴的美”,最終在作品中,將管風琴這種自帶西方元素的樂器,與人聲、打擊樂相互疊加、交織,體現(xiàn)出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在文化的沖撞中帶來“順動”。
《拂云鳴鐘》中大量地運用了人聲,三位人聲藝術家分別是藏族原生態(tài)歌手斯那拉姆、維吾爾族音樂家阿力甫·阿西丁以及漢族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這種將多個民族、多種演唱風格融匯于一部作品中的大膽嘗試,是“融合”主題的生動體現(xiàn)之一。
張旭儒能心生如此主題,與其個人成長經(jīng)歷息息相關。張旭儒出生在蘭州,廣袤的西北大地正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之地。回憶起兒時的場景,他說:“小時候班級里就有好多個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漢族等。雖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不同民族的同學相處十分融洽,一起學習嬉戲,幾乎沒有隔閡。”創(chuàng)作前,主創(chuàng)藝術家們前往泉州進行采風,多種文化痕跡在同一個場所同時出現(xiàn),并且呈現(xiàn)出了相互交匯的情形,這種融合深深觸動了他們。因此,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記錄了藝術家在平日點滴生活與未來理想之間,探索、追尋和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狀態(tài)。
三種截然不同的人聲,以無詞的哼鳴,依次呈現(xiàn)、相互交融,與管風琴及打擊樂編織在一起,呈現(xiàn)出三種文化內(nèi)涵的交流。在第一樂章中,人聲由斯那拉姆演唱,這位藏族姑娘是張旭儒無意間在酒吧發(fā)現(xiàn)的“寶藏女孩”。并不認識五線譜的她,聲音自然空曠、干凈純粹,原生態(tài)的歌聲與管風琴的音效自然融合并貫穿于各樂章,形成了純樸的大自然之聲。阿力甫·阿西丁在第二樂章中的即興演唱,充分展現(xiàn)了維吾爾族的音樂特點。張旭儒說:“他那種彎彎道道的聲音是民族血脈里帶來的,別人教也教不會,學也學不來?!边@樣獨特而富有個性的聲音,象征著拂云,“每次演唱都代表著棉云的飄忽不定”。
“沒有兩片云是完全相同的,也沒有兩次演唱可以一模一樣?!惫茱L琴和打擊樂聲部的音符和節(jié)奏,給這份不確定感奠定了一個扎實的背景和確定的基調。第四樂章以端莊優(yōu)雅的女高音吟唱開篇,代表著西方文化,圣潔空靈,喚醒沉寂了整個第三樂章的管風琴。三種人聲與管風琴及打擊樂以對仗的形式相呼應,無詞的哼鳴打破了語言的限制,形成通感,色彩絢麗的音響將情緒推向高潮,展現(xiàn)“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和諧盛景。
這部作品帶給聽眾的另一個巨大驚喜,是種類豐富的打擊樂器的使用。大鑼、鋼片琴、馬林巴、管鐘、哇哇管、編鐘、木魚、中東鼓、藏鈸、铓鑼、石頭、植物手串……三十余種東西方打擊樂器在四個樂章中此起彼伏地交替出現(xiàn),不同的組合迸發(fā)出驚人的精彩聲響,直擊人心。“東方元素、西方元素、佛教元素、雅樂元素等古今中外各種文化在此融匯,元素繁雜卻不沖突?!贝驌魳菲髟诘谌龢氛轮谐蔀橹鹘?,作曲家加入了新興打擊樂器——手碟。在張旭儒看來,這件誕生于二十一世紀的年輕樂器,代表了一種“俗樂”和新事物,它與歷史悠久的、西方音樂中“雅”之代表的管風琴,形成了“古老與現(xiàn)代、高雅與民俗的融合”。
楊茹文教授作為指揮,是樂隊的靈魂人物,他對這部作品的打擊樂部分有著獨到的理解和感悟。他認為,在器樂與人聲的融合中有兩個挑戰(zhàn):一則,打擊樂聲部需要內(nèi)外點線結合,通過打擊樂演奏家們的默契配合,在指揮的引領下各自“以點穿線”。這既能展現(xiàn)出不同打擊樂器各自的線條,又能在不同聲部的交錯中通過音色對位等手法形成整體的樂句,從而使整個打擊樂隊聲部與管風琴聲部構成另一種復調的對話。二則,打擊樂織體及大量綿長的人聲線條與管風琴主線條形成了縱橫交融的音響效果。如何在線條中找到那一個個精確的點,是很大的挑戰(zhàn)。此外,如同許多坐落于大型音樂廳內(nèi)的管風琴一樣,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管風琴由于場館面積大、縱深長,在演奏時樂器的發(fā)聲與琴鍵的落鍵會有一秒左右的延遲,這為排練和演出增添了難度。在排演的過程中,楊茹文與朱磊約定“你不看我,我不看你,只聽聲音”,以管風琴的線條為基準,指揮打擊樂隊。兩位音樂家憑借在音樂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以及在多年共事中形成的無比默契,精妙地使打擊樂聲部與管風琴、人聲的線條縱橫交織。
楊茹文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春秋冬夏,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奮斗精神、愛國情懷、社會理想?!弊髌分蓄潉?、拂云、融匯、鳴鐘四個樂章,完整記錄了藝術家們的尋聲之路、尋心之路,生動呈現(xiàn)了中國藝術家們深厚的學術功底、人文情懷、民族情感與文化積淀,寄托著各位音樂家對中國管風琴事業(yè)的美好展望。作為音樂工作者、教育者,致力于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文化進行發(fā)聲、與世界深度交流是我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回顧往昔,管風琴專業(yè)在歐美國家的音樂學院中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專業(yè)學科之一,且管風琴音樂與管風琴制造更是在201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上海音樂學院的管風琴專業(yè),依托學校得天獨厚的資源環(huán)境以及一流的師資隊伍,以“天時、地利、人和”為最大發(fā)展優(yōu)勢。上音師生必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以發(fā)展管風琴音樂為己任,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管風琴作品面世,讓中國管風琴音樂能“走向國際化,奏響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