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良,李海濱,蘇丹
(烏海市蒙中醫(yī)院,內蒙古 烏海)
假性延髓麻痹又稱上運動神經源性延髓麻痹,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多因病變損及雙側上運動神經元,導致延髓內運動性神經核失去上一級支配,而發(fā)生舌、咽喉部肌肉癱瘓,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的病癥[1]。吞咽障礙若不能得到有效緩解,會影響患者體內電解質平衡紊亂,進而威脅其生命安全[2],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腦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2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選擇的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1例,男5例,女6例,年 齡56~72歲,平 均(62.24±3.71)歲,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降血壓、抗動脈硬化等治療及對癥處理)+吞咽治療儀治療,觀察組11例,男7例,女4例,年齡55~75歲,平均(64.13±4.26)歲,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吞咽治療儀治療+頸項部穴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診斷方式等均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流程及注意事項已知悉,并同意參與研究。通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降顱壓、腦保護等治療及對癥處理。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使用吞咽治療儀進行治療,清潔患者頸部皮膚,將紅色電極貼于患者舌骨上方,藍色電極緊挨紅色電極貼于患者甲狀腺軟骨上切跡,設置吞咽治療儀刺激頻率為2~100 Hz,電流強度根據患者能接受的程度設定,2 次刺激時間間隔5 s,每次刺激2 s,每次治療20 min,早晚1 次,連續(xù)進行為期14 d 即2 個療程的吞咽治療儀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及吞咽治療儀基礎上使用項針治療,患者行坐位頭部向前傾,將其頸部皮膚消毒后選擇風府穴、雙側風池穴并距離該穴左右各1 cm 處各取2 穴,入針方向,風池穴及其左右2 穴向喉結方向斜刺20 mm,風府穴向下頜方向斜刺15 mm,捻轉施針,得氣候留針30 min,每天早晚各治療1 次,連續(xù)進行為期12 d 即2 個療程的針灸治療。
(1)洼田吞咽能力評定:正常吞咽5 分,吞咽功能偶有障礙但基本正常4 分,吞咽功能有所恢復但仍會發(fā)生誤吸3 分,吞咽障礙明顯僅部分得以恢復正常2 分,吞咽障礙有所減少1 分,吞咽障礙無任何改善0 分。(2)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總分18~46 分,吞咽功能恢復情況越好,分數越低。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洼田吞咽能力評定及SSA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對比(,分)
表1 兩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對比(,分)
假性延髓麻痹屬于中醫(yī)“中風”范疇,多是在內傷積損的基礎上,復因勞逸失度、情志不遂、飲酒飽食或外邪侵襲等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橫竄經脈,蒙蔽清竅,從而發(fā)生中風不語[3]。腦卒中患者發(fā)生假性延髓麻痹后會出現(xiàn)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問題,進而導致患者脫水、營養(yǎng)不良、誤吸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和疾病的康復進程,給患者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礙,針對該病的治療以中醫(yī)針灸治療的效果較好,本研究即分析項針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腦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臨床應用效果。
吞咽治療儀能夠通過適當強度的電流刺激患者的脈沖,對吞咽肌肉群的障礙進行緩解,從而促進運動系統(tǒng)與傳感系統(tǒng)的腦部細胞再生、充足,從而協(xié)調吞咽動作[4-5]。項針治療選擇的穴位有風府穴、雙側風池穴及其兩側的穴位,其中風府穴能夠通關開竅,雙側風池穴能夠通利官竅、疏風解表,通過針刺以上諸穴能夠通經活血,糾正病變經絡不通的問題[6]。
本研究中,聯(lián)合使用項針及吞咽治療儀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僅使用吞咽治療儀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評定及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前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后者。同時針灸治療具有臨床操作簡便、安全、成本低廉的特點,減少了患者的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實施項針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與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