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生 郭潤生
在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棋子山下,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農業(yè)戰(zhàn)線的女領路人朱文華。她曾經是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后六次見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朱文華的孫子白勇平保存的一幅老照片,是1978年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山西代表的合影。前排一共5人,從左至右分別是:朱文華、郭蘭英、郭鳳蓮、牛桂英、申紀蘭。當年這些能夠并列在一起的人,想必一定都是“響當當?shù)娜宋铩薄?p>
朱文華識字不多,卻充滿智慧;身材不高,卻有大將風度。她與西溝村李順達、申紀蘭同時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是社會主義農業(yè)生產合作化時期的先進典型和卓越的婦女代表。
朱文華祖籍五臺縣東冶鎮(zhèn)望井崗村。1919年,因天旱糧食無收,其父朱崇周攜妻及幼子于秋后逃荒來到陽曲縣棋子山腳下的上莊村落腳,靠給大戶人家當長工為生。1920年2月9日,朱文華降生,排行第二,她之后又有了弟妹。
1948年11月上莊村解放。朱文華第一個報名參加工作隊在村里辦起的農民夜校。她白天干活,晚上到民校跟著老師識字,學文化,聽政治課,明白了“土改”是給窮人分土地過上好日子,思想政治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9年初,29歲的朱文華被選為上莊村婦女隊長。在解放太原戰(zhàn)役中,她發(fā)動全村婦女給參戰(zhàn)部隊做軍鞋、搓繩子,并與男人們一起上前線送糧草、抬擔架,被縣支前指揮部評為支前模范。
這年春季,上莊村完成“土改”。朱文華在“土改”中工作積極,表現(xiàn)突出,被黨組織列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同年5月,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朱文華思忖:“土改”后,農民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但還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經營模式,農具還是原來的,耕種還是靠人力和畜力,有不少人家缺農具、勞力,甚至沒有種子、肥料。只有組織起來,變工互助,把生產資料集中起來,才能多打糧食。
在朱文華的帶動下,上莊村89戶人家有82戶組織起了26個變工組。變工組實行人力、畜力互補互助,集中耕種,計劃種植,定出糧食增收措施。經過聯(lián)勞細作,秋后統(tǒng)計,朱文華的變工組糧食平均畝產190斤,其他變工組也都體現(xiàn)出了組織起來的優(yōu)越性,糧食增產。朱文華榮獲山西省一等勞模,參加了全省工農業(yè)勞動模范大會。
1951年初,朱文華參加山西省勞模大會時,認識了平順縣西溝村李順達、川底村郭玉恩兩位勞模,向他們詳細了解各自把臨時變工組轉為長期互助組的做法?;氐酱謇铮邳h支部全體黨員大會上提出把臨時變工組轉為長期互助組,得到了全體黨員的贊成和支持。會后,朱文華首先把自己領導的變工組轉為常年互助組,又向其他25個變工組征求意見,各變工組都同意與朱文華一起轉為常年互助組。
這一年,朱文華組織全村互助組做了三件大事:廣開肥源,科學種田;推廣新式步犁;發(fā)動群眾搞副業(yè)。當年,上莊村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村糧食平均畝產達到120斤,有的人家還蓋了新房,養(yǎng)了豬羊,添了農具,村民還集股成立了信用社和供銷社。
農業(yè)合作化是“土改”之后又一場深刻的農業(yè)生產變革。1952年初,朱文華在參加忻縣地區(qū)行署(今稱忻州市,當時陽曲縣隸屬于忻縣地區(qū)行署)勞模大會上,見到了全國勞模、興縣白家溝村黨支部書記賈寶執(zhí),從向他的虛心討教中獲得了白家溝村辦起初級農業(yè)合作社的“真經”。
朱文華組建陽曲縣第一個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因為是在1952年3月,她就以年份給初級社起名“五二社”,大家推選她為社長?!拔宥纭背闪⒑?,朱文華主持制定了《上莊村“五二”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章程》。之后,她帶領群眾改良農具、改種作物、增施肥料、精耕細作、增加水地,實行科學種田,為陽曲縣乃至全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積累了寶貴經驗。
同一年,朱文華提出上莊村“應戰(zhàn)西溝李順達,挑戰(zhàn)全省農業(yè)社”的口號,向全省農業(yè)社、互助組、單干戶發(fā)出平均每畝增產三成原糧的挑戰(zhàn)書。當年上莊村糧食產量17.99萬斤,比上年增產39.85%,超額完成了增產三成的奮斗目標?!拔宥纭北辉u為全省一等豐產模范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上莊村被評為全省一等豐產模范村,朱文華被評為山西省和全國農業(yè)勞動模范。
這一年的10月1日,北京舉行國慶游行。朱文華與山西同為全國農業(yè)勞動模范的李順達、申紀蘭、賈寶執(zhí)等全國各界勞模人士,一起受邀登上天安門國慶觀禮臺,幸福地見到了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1952年12月17日至25日,山西省豐產勞模大會在太原召開,朱文華出席了這次大會,并與李順達、吳春安、曲耀離三位勞模一起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大會主席團19名成員中,只有省婦聯(lián)主任黎穎和朱文華是女性,自然引起了代表們的注意。當一身典型的農村婦女打扮、齊耳短發(fā)、神采飛揚的朱文華走上主席臺時,幾千名代表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次會議后,朱文華和她領導的“五二社”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出了名?!渡轿魅請蟆窞榇说禽d了專題報道,《人民日報》還就朱文華“五二社”取得的成就發(fā)表了專題評論。接著,便有西南大行政村的農民參觀團來上莊村參觀,山西農學院的學生來上莊村學習,還有位蘇聯(lián)專家伊凡諾夫來上莊村考察……
時間到了1955年秋,一個由初級社轉高級社的農業(yè)合作化群眾運動高潮在全國廣大農村迅速掀起。朱文華有了創(chuàng)辦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想法,經層層上報研究討論并同意上莊村“五二社”作為試點,創(chuàng)辦全縣第一個高級農業(yè)社。
1956年1月18日,上莊村“五二”初級社正式轉入高級社,自愿人社的社員們把自己的土地無償交給了高級社集體所有。轉社后的頭一年,糧食生產就獲得大豐收,還先后建起羊場、兔場、雞場、蜂場、豬場、磚廠、馬車隊,社員收入明顯增加。
20世紀60年代初,自然災害遍及全國,鬧起饑荒,史稱“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開春后,陽曲縣境內連著128天沒有下過一滴雨,天干地旱。到了農歷七月初二,終于盼來了一場雨,已由高級社改稱“北留管理區(qū)”(黃寨紅星人民公社管轄)擔任管理區(qū)主任的朱文華,帶領各生產隊社員搶種秋菜880畝,秋季收獲秋菜607i斤。這一年糧食雖然減產,但秋菜豐收,儲備糧食有余,管理區(qū)內3249口人沒有鬧糧荒,平穩(wěn)度過了災年。
1961年6月,黨中央發(fā)布《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后,北留管理區(qū)改稱“北留大隊”,朱文華擔任大隊黨總支書記。她率先取消村辦公共食堂,將儲備糧分給社員,還給社員分自留地,允許社員發(fā)展家庭副業(yè),開荒種地,進行生產自救。
在抓好農業(yè)生產中,朱文華繼續(xù)落實和完善高級社時期“三包一獎四固定”勞動定額管理制度,全大隊形成了愛勞動、愛土地、愛農具、愛牲畜,爭做生產標兵、爭當“五好”社員的良好風氣。這一年,北留大隊實行“四固定”“四道檔”的做法,受到山西省委的通報表揚,《山西日報》也以《“四固定”促進了“四愛護”》為題報道了他們的經驗。
1961年是第二個旱災年。北留大隊社員努力抗旱保苗,糧食總產量248萬斤,比高級社時增產8%。賣余糧71.4萬斤,集體儲備糧6.22萬斤,人均分配口糧284斤,社員人均收入達到113元。在連續(xù)受災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收獲,出乎人們的意料。
1962年,旱災再次肆虐。朱文華及時組織社員群眾搶種保苗,挑水抗旱。對夏季連續(xù)下雨導致嚴重的澇災,采取修水庫攔洪、挖河渠排洪水等措施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這一年,北留大隊產糧272萬斤,賣余糧140萬斤,集體儲備糧9萬斤,人均分配口糧270斤,社員人均收入達到125元。
集體經濟壯大了,大隊買回兩輛解放牌汽車、八輛膠輪大車和一臺拖拉機,還辦起了粉坊、酒坊、豆腐坊、豬場、磚廠,增加了電碾、電磨、鐵木作坊等。村村通了電,戶戶安上了電燈,大部分人家有了存款。
作為北留大隊的領路人,朱文華在1956年秋天和1957年春季帶領群眾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在棋子山的山頂、坡梁、溝里種植林木樹和花果樹1.7萬多畝。隨后,又組織建成“迎春水庫”和“北留水庫”,配套建起高灌站,使棋子山周邊的農業(yè)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朱文華提出“先治坡,后治窩”,她和隊干部們研究制定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的實施方案和措施,帶領著社員擺開戰(zhàn)場,總投工4.03萬個,動土石方6.2萬余立方米,平整治理土地4800畝,為實現(xiàn)糧食穩(wěn)產豐產做足了“修地營生”。
1959年春,朱文華又把修路大會戰(zhàn)列為重點工程,帶頭參加勞動,督促修路進度,檢查工程質量。到第二年初秋,新修成北留村通往黃東公路的主干線大道,拓寬和改造15個自然村的羊腸道和馬車道,開通棗樹灣連接黃東公路的道路,打通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終于使封閉的村落與村落、大山與平川、鄉(xiāng)村與城鎮(zhèn)連接起來。
朱文華在“文革”中的1966年10月至1972年5月受到造反派誣陷迫害并被“奪權”。1972年6月被“解放”后,她先后擔任過黃寨人民公社副主任兼北留大隊黨總支書記,陽曲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縣委副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縣委第一副書記兼太原市農委委員,太原市農委副主任兼縣委常委等職務。
朱文華是個敢想敢干的人。她主政全縣工作或分管農業(yè)工作期間,針對本地農業(yè)基礎薄弱、十年九旱的實際,為解決干旱和水源不足的困擾,組織群眾在全縣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以涵養(yǎng)水分;以總指揮身份領導全縣人民大規(guī)模開展以山、水、田、林、路全配套為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根據(jù)本縣土壤特點力主實施10萬畝葵花油料種植計劃,成效斐然。
1982年12月2日,時任太原市農委副主任兼陽曲縣委常委的朱文華,乘車去省城太原向副市長曹效禹匯報工作,返回途中突發(fā)腦溢血,人醫(yī)院搶救和治療。13天后的12月15日,朱文華突發(fā)劇咳致腦血管破裂二次出血,搶救終告無效而離世,終年62歲。
朱文華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后,太原市委在雙塔烈士陵園為她舉行了追悼大會。在吊唁大廳里,朱文華的巨幅遺像擺放在主席臺中央,上方懸掛著“朱文華同志追悼會”的黑底白字橫幅,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共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xié)及省、市、縣相關單位和人民團體、企事業(yè)單位都敬獻了花圈。追悼會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焦國鼐主持,中共太原市委書記李修仁致悼詞。
斯人已逝,風范猶存。朱文華一生為黨,一生為民,一生為工作,一生廉潔奉公,一生沒有非議,一生沒脫離過勞動,以她實干苦干拼命干的生命之軀在陽曲大地上筑起了一座無私奉獻的豐碑。
朱文華“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扎根土地、保持本色、立黨為公、造福為民、敢為人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激勵著后人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時代輝煌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