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裕鵬,黃同花,陳斌鋒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001)
血液病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因機體血液系統(tǒng)出現(xiàn)異常,患者常伴有貧血、出血等癥狀,導致血小板明顯減少,需及時進行輸血治療,以補充血小板[1]。輸血治療在多種急危重癥中均有應用,及時、準確的輸血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療效,促進患者恢復健康,但近些年臨床發(fā)現(xiàn)輸血安全存在較多隱患,需引起高度重視[2-3]。輸血治療的主要方法為血小板輸注,通過輸注后使患者體內(nèi)血小板數(shù)量得到補充,從而提高患者凝血功能[4]。相關(guān)研究顯示,部分患者輸注血小板后癥狀未改善,可能由于患者體內(nèi)存在輸注血小板的抗體,輸入的血小板遭到破壞,影響輸血效果[5]。臨床對血小板抗體篩查陽性的患者應進行交叉配血,以確保臨床輸血安全,提高輸血效果。本文進一步分析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體檢測對保障臨床輸血安全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均符合納入標準且獲得患者同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80歲,平均(45.37±6.38)歲;病程2~11個月,平均(5.13±1.22)個月;類型:急性白血病2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6例,慢性白血病9例,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2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2~81歲,平均(45.63±6.91)歲;病程2~12個月,平均(5.41±1.36)個月;類型:急性白血病21例,再生障礙性貧血5例,慢性白血病10例,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2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進行輸血治療;(2)未伴有影響生命的基礎疾??;(3)簽署知情同意書;(4)依從性好,認知正常。排除標準:(1)伴有活動性出血;(2)肝腎功能嚴重衰竭;(3)近期具有輸血史;(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6)拒絕參與本次研究。
對照組根據(jù)患者血型選擇同型血小板輸注。觀察組進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體檢測,根據(jù)結(jié)果輸注相合的血小板。具體步驟:取患者2mL、3mL靜脈血分別加入至有、無EDTA抗凝試管中,前者利用血細胞分析儀(Sysmex XS-800i)檢測,未添加抗凝劑真空試管中的標本,離心取血清,時間為15min,速度以3000r/min,樣本使用固相凝集法,并將檢測結(jié)果為陽性的標本篩選出,將篩選出的陽性標本與其他血小板制品進行交叉配型,選用固相凝集法,輸注檢測結(jié)果為陰性的血小板制品。
比較兩組血小板輸注有效率、凝血功能及安全性。(1)血小板輸注有效率判斷標準:輸注1h后,血小板糾正計數(shù)指數(shù)>7.5×109/L或24h后>4.5×109/L為有效,否則為無效;(2)凝血功能:分別于輸注前、輸注24h后,采取凝固法測定兩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3)安全性:記錄兩組寒戰(zhàn)、皮疹、發(fā)熱發(fā)生情況,并進行對比。
觀察組血小板輸注有效率為90.00%(36/40),對照組為17.50%(7/4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288,P=0.000)。
兩組輸血前APTT、PT、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輸血后APTT、PT、TT均縮短,且觀察組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安全性對比[n(%)]
造血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病情復雜,隨著病情發(fā)展會損害其他臟器功能,對患者危害大,另外還會引起感染,治療不及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8]。近些年,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血液病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且疾病種類越來越多,臨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案,部分疾病預后較差,仍是臨床需面臨的難題[9-10]。臨床治療血液病的關(guān)鍵在于輸注血小板,補充機體所需的凝血成分,增強機體凝血功能,從而減少機體出血,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11-12]。
血小板輸注治療血液病效果明顯,但有研究顯示,部分血液病患者輸注血小板后無明顯效果,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影響患者治療積極性[13]。分析原因可能與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種血型抗原有關(guān),當前臨床輸血僅需血型相同即可,對血小板是否匹配不作要求,一旦出現(xiàn)血小板抗體,輸注血小板被破壞,導致治療無效,甚至引起不良反應,加重病情[14-16]。因此,臨床輸血治療時應加強管理,避免血液浪費,確保輸血安全,獲得臨床預期效果,使患者獲得良好預后。本文結(jié)果顯示,較對照組,觀察組血小板輸注有效率更高,APTT、PT、TT更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表明臨床輸血前進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體檢測能夠確保輸血安全,減少同種免疫反應,提高輸血有效率,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較高。張詠芳[17]研究顯示,反復輸注血小板的患者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和交叉配型能夠提高血小板的輸注效果,選擇合適的血小板進行輸注,減少或避免出現(xiàn)免疫反應,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進一步佐證聯(lián)合篩查的臨床價值。分析其原因,血液病患者在輸血治療前檢測血小板抗體能夠篩選出陽性血液標本,然后利用交叉配型對陽性標本進行處理,選出合適的血液標本進行輸注,規(guī)避血小板輸注風險,避免血小板輸注無效,確保臨床輸血安全[18-19]。血小板輸注后,對機體所需的凝血成分能夠及時補充,加快患者的凝血反應,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發(fā)揮較好的止血作用;輸入血小板抗體時還會引起機體免疫反應,使機體產(chǎn)生異常表現(xiàn),引起發(fā)熱、寒戰(zhàn)等癥狀,對患者治療會造成一定影響,輸入相合的血小板制品后,則會大大減少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20]。但本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即使輸入配型的血小板仍存在輸注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此結(jié)果主要與納入的患者病情、治療用藥、血小板保存等相關(guān),為提高輸注效果,臨床需謹慎評估患者實際情況,保證血小板輸注效果與安全,以改善患者預后,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經(jīng)濟負擔。
綜上所述,對于血液病患者,臨床輸注血小板前需進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體檢測,避免或減少血小板抗體陽性,提高輸血有效率,促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較高,保證治療效果與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