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艷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洛陽471003)
癲癇是臨床常見的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患者常常因大腦神經(jīng)元異常放電而致使大腦出現(xiàn)短暫性功能障礙[1]。癲癇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不僅會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產(chǎn)生不良影響,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還可損傷大腦功能,嚴重者可導致永久性神經(jīng)精神障礙,不利于患者預后[2]。當前,左乙拉西坦是臨床常用的抗癲癇類藥物,但長期服用該藥物是否對患者骨代謝及骨密度造成影響還沒有較為明確定論?;诖耍狙芯刻接懽笠依魈箤Πd癇患者骨代謝及骨密度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4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0例癲癇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觀察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5.65±5.36)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96±0.25)年。對照組男18例,女27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5.62±5.31)歲;病程3~9年,平均病程(4.61±0.2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癲癇與《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中診斷標準相符;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障礙;過敏體質(zhì);合并傳染性疾??;免疫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治療方案,口服卡馬西平片(國藥準字H61020164),0.1 g/次,2次/d,治療1周后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以0.1~0.4 g/d劑量增加,最大劑量為1.2 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國藥準字H20163115),初始劑量為0.25 g/次,2次/d,治療1周后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增加至0.5 g/次,2 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 (1)骨代謝指標:兩組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選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用鄰甲酚酞絡合銅比色法測定血鈣(Ca2+);用硫酸亞鐵鉬藍比色法測定血磷(P);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甲狀旁腺激素(PTH)指標。(2)骨密度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患者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Ca2+、P、PTH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a2+、P高于對照組,PTH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Ca2+、P及PTH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Ca2+(mmol/L)P(mmol/L) PTH(μg/L)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 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 P 1.34±0.15 1.33±0.16 0.306 0.760 1.02±0.02* 1.32±0.17 11.757 0.000 3.38±0.25 3.37±0.24 0.196 0.847 2.38±0.25*3.37±0.23 19.550 0.000 56.45±9.88 56.56±9.81 0.053 0.958 64.23±8.65*57.33±8.55 3.806 0.000
2.2 兩組不同部位骨密度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骨密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骨密度均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骨密度與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部位骨密度指標比較(g/cm2, ±s)
表2 兩組不同部位骨密度指標比較(g/cm2,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腰椎 股骨大轉(zhuǎn)子 股骨頸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P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P 0.65±0.05 0.64±0.06 0.121 0.904 0.60±0.01*0.63±0.04 4.881 0.000 0.64±0.04 0.65±0.05 1.048 0.298 0.60±0.04*0.63±0.03 4.025 0.000 0.75±0.07 0.76±0.06 0.728 0.469 0.71±0.02*0.74±0.05 3.737 0.000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癲癇患者服藥3~5年后,病情逐步改善就可漸進性停藥,也仍有30%癲癇較嚴重患者須終身服藥才能控制并緩解臨床癥狀[4]。且有研究報道指出,苯巴比妥和卡馬西平片等抗癲癇藥對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謝存在不良影響[5]。當前,在抗癲癇藥臨床使用中,藥物對骨代謝、骨密度產(chǎn)生的影響作為是否采用該藥物的一項衡量指標。因此,選取高效且不良反應低的抗癲癇藥物來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質(zhì)量尤為重要。
人體骨骼系統(tǒng)是一個代謝活性值數(shù)較高的組織,該系統(tǒng)是由骨組織的形成與吸收兩個過程組成,兩個過程均依托骨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高效運轉(zhuǎn)。在正常狀態(tài)下,由于甲狀旁腺素、維生素、其他類固醇激素及生長因子的影響,骨組織形成與吸收保持著動態(tài)的平衡??拱d癇藥物由于對骨及骨礦物質(zhì)的代謝進程造成不良影響,大大增加了骨折發(fā)生風險。有研究表明,癲癇患者比正常人更易出現(xiàn)骨折,大致為正常人的2~6倍[6]。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骨折發(fā)生的概率是獨立于癲癇發(fā)作本身之外的存在,但更有可能是因為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降低了患者自身骨骼系統(tǒng)的骨密度與骨代謝水平造成。大多數(shù)學者堅持肝酶誘導劑學說,認為傳統(tǒng)抗癲癇藥物可以對微粒體酶如肝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tǒng)產(chǎn)生誘導作用,藥物大大刺激酶的活力值,加速25-羥維生素D肝臟內(nèi)的分解代謝進程,大大增加鈣質(zhì)的吸收程度,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指標同步上升,繼而造成連續(xù)性甲狀旁腺功能亢奮,骨代謝性疾病由此產(chǎn)生[7~8]。同樣,肝酶抑制作用類抗癲癇藥物同樣會影響破骨細胞的活性及肝功能,造成骨密度與骨代謝不同程度的變化。左乙拉西坦是一種吡咯烷酮衍生物,作為新型抗癲癇藥物,其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與當前現(xiàn)有抗癲癇藥物無較大相關性,且沒有肝酶抑制及誘導作用。其在人體內(nèi)分解并不廣泛,往往通過水解酶的乙酰胺化(給藥劑量的24%)進行代謝。此外,針對左乙拉西坦體外試驗表明,該藥物不會對丙戊酸的葡萄糖醛化造成影響。在患者機體內(nèi)肝細胞組織中,左乙拉西坦不具有酶誘導作用[9]。其絕大部分代謝產(chǎn)物和肝細胞色素P450轉(zhuǎn)運體系轉(zhuǎn)化無關系,從源頭切斷對骨代謝及骨密度的不良影響[10]。且左乙拉西坦與血漿蛋白的結合不高,幾乎不會和其他藥物競爭蛋白結合位點而產(chǎn)生互斥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Ca2+、P較對照組高,PTH指標較對照組低,觀察組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骨密度均較對照組高,而觀察組治療后Ca2+、P、PTH及腰椎、股骨大轉(zhuǎn)子、股骨頸的骨密度與治療前對比未見明顯差異,這表明將左乙拉西坦應用于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骨骼系統(tǒng)不會產(chǎn)生顯著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對癲癇患者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療,短期內(nèi)對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無明顯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