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熾洪 朱蓉雪 葉瑩 溫建航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廣州510317)
肩手綜合征(SHS)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見于腦卒中后上肢偏癱,多發(fā)于腦卒中后1~3個月,發(fā)生率為12.5%~70.0%[1]。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肢肩、腕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晚期皮膚和肌肉萎縮、骨質(zhì)畸形,運動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上肢功能。臨床多采用關節(jié)注射、電針、冷熱水浴、運動療法等傳統(tǒng)治療為主,但效果欠佳,且這些療法屬侵入性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2]??祻陀柧毻ㄟ^活動肩手綜合征患者關節(jié),減輕肌肉痙攣,刺激對側腦皮質(zhì)功能代償,改善癥狀,但多數(shù)患者因疼痛難以堅持康復訓練。物理因子療法用于卒中后SHS治療被證實有效。本研究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lián)合物理因子療法治療SHS患者,分析對患肢疼痛、水腫、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1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腦卒中后SHS患者為研究對象。6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s)
?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版》[3]和《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4]腦卒中和SHS診斷標準;(2)腦卒中病程為0.5~6.0個月;(3)年齡55~75歲;(4)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5)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精神疾病;(2)腦卒中前即存在骨骼類疾病或其他原因?qū)е录绮刻弁?、腫脹和活動功能障礙;(3)先天性心臟病、精神疾病等。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1)正確擺放體位:患處放置棉質(zhì)墊物做支撐;(2)被動運動:采取仰臥位,康復師依次對患者肩、肘、腕、手指等部位進行關節(jié)活動訓練,運動手法、力度以患者能接受為宜;(3)主動訓練:取仰臥位,主動進行上肢抓握、Bobath握手等動作練習??祻陀柧?次/d,20 min/次,1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物理因子療法。(1)低頻脈沖磁療:應用BY-1型脈沖磁療儀,治療時將兩組磁環(huán)分別放在患側肩部上下,頻率為1~10 Hz,磁場強度為50%~100%,20 min/次;(2)半導體激光治療:應用MDC-500型鎵鋁砷半導體激光治療機,輸出功率0~500 mW,輸出波長810 nm,光斑直徑5 mm,對人體組織穿透力強,可達5~7 cm。將激光垂直對準肩關節(jié)疼痛處,距離2~3 cm,照射10 min;(3)超短波治療:應用上海產(chǎn)CDB-1型的超短波治療機,頻率40.68 MHz,波長7.7 m,最大輸出功率200 W。將兩個電極放置于患區(qū),間隔2~3 cm,20 min/次。上述所有治療頻次均為1次/d,10次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疼痛程度: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AS)評定疼痛程度,0分,治愈;1分,活動時疼痛或偶發(fā)疼痛;2分,自發(fā)痛、活動疼痛;3分,休息時自發(fā)疼痛。(2)手部功能恢復情況:采用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SHSS)評估手部功能受損程度,包含疼痛、痛覺過敏,水腫,肩部被動外展、外旋時疼痛,共14分,得分越高損傷越嚴重。(3)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估上肢運動功能指數(shù),包括33條,每條0~2分,運動功能障礙包括嚴重<33分,明顯33~55分,中度56~63分,輕度64~66分,共66分,得分越低運動功能越差。(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包含洗澡、穿衣、進食、如廁等10項,每項5~15分,總分100分,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強。(5)臨床療效。
1.5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用FMA評分變化判斷,顯效:評分提高≥50%,疼痛消失,活動功能無明顯受限;有效:評分提高25%~49%,疼痛緩解,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無效:評分提高<25%,上肢活動能力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VAS評分對比 干預后2周和4周,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 ±s)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同組干預后2周比較,#P<0.05。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2周 干預后4周對照組研究組30 30 t P 3.28±0.73 3.30±0.75 0.105 0.917 2.68±0.60* 2.10±0.51* 4.034 0.000 1.06±0.33*# 0.54±0.12*# 8.111 0.000
2.3 兩組FMA、SHSS評分對比 干預后,兩組FMA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SHS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FMA、SHSS評分對比(分, ±s)
表4 兩組FMA、SHSS評分對比(分,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FM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HS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研究組 t P 30 30 36.20±8.98 36.28±9.03 0.034 0.973 55.08±8.66*62.30±8.08*3.339 0.001 9.56±1.88 9.61±1.90 0.102 0.919 4.66±1.38*3.68±1.65*2.495 0.015
2.4 兩組BI指數(shù)評分對比 干預后兩組BI指數(shù)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BI指數(shù)評分對比(分, ±s)
表5 兩組BI指數(shù)評分對比(分,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
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40%~50%腦卒中患者合并SHS并發(fā)癥[5]。SHS不但嚴重影響上肢功能,還能使殘存功能或已恢復功能再次喪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療SHS至關重要。臨床上多采用康復訓練為主,腦卒中后SHS康復訓練主要是為了減輕患者疼痛、消除關節(jié)水腫、減緩肌肉痙攣,從而促進患者關節(jié)及上肢活動功能康復。張曉娜等[6]研究表明康復訓練可減輕腦卒中后SHS患者疼痛、改善手部功能,療效顯著,但仍有多數(shù)患者因疼痛難以堅持康復訓練,降低治療效果。
中醫(yī)學將腦卒中后SHS歸屬于“風癱、偏枯”范疇,主因是氣血瘀滯,風寒入侵,導致氣血瘀閉,因此,治療基本原則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舒筋散結為主。物理因子療法通過調(diào)節(jié)自主神經(jīng),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消散水腫、清除炎癥物質(zhì)。盧紅玉等[7]研究物理因子療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SHS,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及水腫程度,加速肩手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S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主要原因是低頻脈沖磁療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肌張力,減緩疼痛。半導體激光照射可產(chǎn)生生物刺激,促進血液、淋巴微循環(huán),使血管擴張,緩解肌肉痙攣,達到抗炎、鎮(zhèn)痛和調(diào)節(jié)微循環(huán)作用,且激光照射的穴位具有溫灸效應;而康復訓練可降低疼痛程度,減輕肌肉痙攣。二者聯(lián)合治療,疼痛減輕、水腫消散效果增強。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后FMA、BI指數(shù)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這表明物理因子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因為超短波治療可促進水腫消散、消除致痛物質(zhì)、促進局部血壓循環(huán)。通過反復進行被動、主動肢體運動,可減輕肌肉痙攣,促進患者上肢活動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物理因子療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SHS,可提高患者手部活動功能,減輕患者關節(jié)疼痛及水腫等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