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婷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原發(fā)性肝癌(簡稱肝癌)為一種惡性程度極高、進展迅速、預后差的惡性腫瘤性疾病,是世界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中位居世界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1]。我國是肝癌的高發(fā)地區(qū)之一,其發(fā)生率約為30.3/10萬,每年約有14萬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原發(fā)性肝癌死亡人數的50%以上[2]。中國擁有占全球18.5%的人口,卻認領了每年全球約一半還多的肝癌新發(fā)病例,在中國,平均每67s就有一個人被診斷肝癌,目前肝癌已成為我國第二位惡性腫瘤致死原因[3-4]。研究表明,我國肝癌患者多伴肝硬化,肝功能代償能力差,可切除率僅10%~37%[5-6],其術后總體復發(fā)率也僅為65%[7]。而肝癌的非手術治療療效可靠,對機體損傷小,對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8]。采用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方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對于失去手術切除機會的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9]。與此同時,相關Meta分析顯示,TACE不僅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亦能夠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0-11]。然而,雖然介入療法雖然已被公認為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12],但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腹脹腹痛、便秘嘔吐等胃腸道功能障礙,增加患者術后不適及焦慮感,影響療效。
我們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應用穴位貼敷護理TACE術后由于胃腸功能障礙出現(xiàn)的腹脹腹痛、便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膏藥主要成分:延胡索20g,小茴香6g,白術20g,川楝子15g,研為細末混勻加食醋調和成膏狀備用。具體用法:清潔穴位體表皮膚,將膏藥敷于無紡布上,約3cm×4cm大小,直接貼敷于穴位。24h更換1次,2周為1療程。取穴:期門穴、神闕穴、天樞穴、氣海穴(均以國際標準化方案為標準取穴)。普瑞博思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60290)。主要成分為西沙必利,規(guī)格10mg 片,20 片 盒。
41例年齡在27~50歲,經腹部MRI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并接受經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后出現(xiàn)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予穴位貼敷聯(lián)合口服普瑞博思,對照組單純口服普瑞博思。
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術后,兩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及對照組于禁食6h后分別給予口服普瑞博思,每次10mg,每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穴位貼敷治療。兩組療程均為1周。
記錄兩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每隔2 h 在臍周進行聽診,每次聽診2~3min),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數據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1.0 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c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若P<0.05,則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P<0.01,治療組在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h)
腹脹腹痛,便秘嘔吐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接受介入化療栓塞術后出現(xiàn)的諸多不良反應之一。一方面,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由于肝臟的腫大、脾臟的腫對胃腸道占位擠壓影響胃腸的蠕動;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可因胃腸激素水平紊亂、門脈高壓性胃腸道病變、內毒素血癥、腸道細菌的繁殖等致使肝性腸胃功能障礙發(fā)生;再一方面,由于術中麻醉、迷走神經損傷,術后臥床、腸內外營養(yǎng)不平衡、電解質紊亂等多個因素均可影響胃腸道功能,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因此,尋找新的疾病管理模式及護理措施是必要的。
穴位貼敷為中醫(yī)特色療法之一,《靈樞·海論》中“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jié)”,貼敷于穴位的膏藥,通過機械刺激和經絡傳導作用,起到調整人體氣血陰陽,達到治病的目的。其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通過藥物對經絡氣血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起到調理臟腑陰陽氣血的作用,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復合性中醫(yī)治療方法[13]。其通過經絡系統(tǒng),應用辨證論治調制藥膏,將中藥制成藥膏直接貼在患者穴位上,利用腧穴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特殊性,使藥物持續(xù)刺激腧穴而產生整體調節(jié)作用,是傳統(tǒng)醫(yī)學外治法和經絡學說的強強結合,通過刺激腧穴,傳導經氣,疏通經絡,改善患者臟腑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4]。期門穴為肝經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特殊穴位,具有疏肝氣、理肝血、暢行周身氣機之功效,是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神闕穴居任脈,與督脈相表里,統(tǒng)司諸經百脈,故神闕穴 聯(lián)系全身經脈,通過經氣的運行輸布,內至臟腑經絡,外達四 肢百骸、五官九竅乃至皮毛,具有疏通氣機、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huán)及增強體力等功效。天樞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腹部常用穴位之一,又是大腸之募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理氣消食、行滯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療腸腑功能失調所致的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等胃腸病癥。從《內經》時代一直延續(xù)至今,歷代醫(yī)家均選用天樞穴用以治療腸腑病或腸腑相關病證。氣海穴處于前正中線,臍下1.5 寸的位置,是人體的關要,真元儲存之所,與督脈、沖脈、足陽明胃經、足三陰經關系密切,一穴具有多經之功,屬陰中之陽,一身元氣所在,具有培元固本、補腎益精、調理沖任,補精化血等功效。本研究穴位貼敷由延胡索、小茴香、白術、川楝子等四味中藥組成。方中延胡索行氣止痛,小茴香溫中行氣,白術補氣,川楝子行氣止痛,四味合用,具有行氣止痛,改善臟腑功能之療效,通過將中藥貼敷于期門穴、神闕穴、天樞穴、氣海穴,直接作用于肝區(qū)及胃腸道,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目前,穴位貼敷療在治療包括介入術及胃腸道手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方面療效顯著,相關其作用機理方面的研究,亦是近年來中西醫(yī)學研究的重點。然而由于目前科學水平的限制,在作用機制方面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劉靜等認為,穴位貼敷具有直接經皮滲透吸收的優(yōu)點,加之腧穴的特異性治療作用,從而達到迅速起效及簡便的目的,具有超越一般給藥系統(tǒng)的獨特優(yōu)點,能夠繞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道消化酶的破壞,提供可預定且穩(wěn)定持續(xù)的作用時間,維持相對的血藥濃度,并且可以降低藥物毒性和不良反應,安全無副作用[15]。羅志平[16]認為穴位貼敷治療方法是小刺激大效應,即藥量較少的膏藥在所貼部位刺激十二皮部經穴,通過藥膏之機械壓迫和滲透作用,激發(fā)全身經氣,起著傳遞和調控功能。
本次試驗證明了穴位貼敷護理能夠明顯促進患者肝癌介入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其作用明顯優(yōu)于單用普瑞博思,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然而,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樣本量偏少,臨床實驗研究尚不夠深入,方法學上亦存在著諸多不足;其次,中醫(yī)講究辯證論治,穴位貼敷亦是如此。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患者癥候不一,對于影響穴位貼敷的因素,如藥物的選擇、穴位的選擇、輔料的選擇、貼敷的持續(xù)時間、具體的療程、透皮促進劑的選擇等方面本次研究沒有進行對比,以同一的標準為主,雖然亦可收到一定的療效,研究不系統(tǒng),仍需要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及整理。最后,本次研究研究時間為2周,穴位貼敷的起效時間及作用持續(xù)時間以及最優(yōu)時間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以期得到最優(yōu)的時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