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童福,鐘尚鴻,何海生
(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多與頸椎退行性病變、慢性勞損以及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等存在密切聯(lián)系,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頸背疼痛、手指發(fā)麻以及上下肢乏力等癥狀,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容易引發(fā)吞咽功能障礙、下肢癱瘓等并發(fā)癥,嚴重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1-2]。于患者接受康復治療前進行X線及CT平掃,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促進其康復進程,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身心壓力。本次研究就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前應用X線及CT平掃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共80例,是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按照抽簽長短分配原則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范圍(32~58)歲,平均年齡為(36.14±3.89)歲;疾病類型:神經(jīng)根型18例,交感神經(jīng)型12例,脊髓型6例,椎動脈型4例;病程3個月~7年,平均病程(3.41±0.29)年。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范圍(31~58)歲,平均年齡為(36.74±3.27)歲;疾病類型:神經(jīng)根型20例,交感神經(jīng)型10例,脊髓型7例,椎動脈型3例;病程4個月~7個月,平均病程(3.45±0.27)年。所有患者的各項資料對比后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此次研究所納入的研究對象均經(jīng)過相關檢查確診為頸椎病患者;②患者有肩部疼痛、僵硬等癥狀;③病史資料完整,精神認知正常,能夠積極配合治療;④患者及家屬在相關文件上簽字。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疾病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④合并其他頸椎病變患者。
1.2.1 檢查方法
對照組:于康復治療前,接受X線診斷方法,進入檢查室前,患者聽從醫(yī)生吩咐,摘取金屬物品,如項鏈、耳飾以及手表等;進行直立正側位拍攝。
觀察組:于對照組的基礎上的進行CT平掃,選取64排螺旋機,患者選擇仰臥位,進行橫斷位掃描,掃描圖像為骨窗和軟組織,掃描結束后進行重建,并對圖像進行分析,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制定康復治療方案[3]。
1.2.2 康復治療
首選牽引治療方法,同時配合局部熱敷、紅外線輻射治療方法,神經(jīng)根型、交感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牽引40~60s,放松10~20s,持續(xù)25min;椎動脈型患者持續(xù)以10%~15%體質量的力牽引25min;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持續(xù)以10%的體質量的力牽引25min,另外可同時熱敷患者頸部癥狀明顯處。
慢性期患者可采用八段錦、太極拳等體操來堅持練習,每天堅持早晚各1次。另外還可予以患者中藥辯證療法、針刀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火罐療法等,也可選擇超聲波療法、物理因子療法、中頻電療法等。
觀察兩組檢查方法診斷符合率比較。
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著(同治療前相比,經(jīng)過治療干預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能耐受正常勞動和生活)、好轉(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減輕和改善)和無效(治療前后無差異)。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變化,觀察三方面,一方面為主觀癥狀,0~18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是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0~9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越強;還有臨床體征評分0~73分,分值越高,臨床體征基本消失[4]。
數(shù)據(jù)運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指標以例數(shù)/百分率表示,采用c2檢驗;計量指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診斷符合率顯著較高(95.00% vs 62.50%),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較大(P<0.05),詳見表1。
表1 診斷符合率比較[n(%)]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較高(c2=10.286,P<0.05),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方案療效差異比較[n(%)]
數(shù)據(jù)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指標評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的臨床指標均得到改善,但觀察組的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分(±s,分,n=40)
表3 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評分(±s,分,n=40)
組別 主觀癥狀 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 臨床體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1.21±2.54 17.39±2.06 4.12±0.23 9.21±0.43 50.24±5.39 67.39±6.39對照組 11.34±2.69 14.36±2.21 4.24±0.29 6.46±0.94 50.37±5.42 59.38±6.43 t 0.193 5.492 1.776 14.572 0.092 4.440 P 0.848 0.000 0.081 0.000 0.926 0.000
受社會壓力的影響,導致患有頸椎病患者人數(shù)逐漸增加,臨床上可根據(jù)受累組織的不同,分為交感型、脊髓型、神經(jīng)根型等多種類型,其中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率較高,患者椎體活動范圍會受到一定限制,對其正常生活構成嚴重威脅[5-6]。針對該疾病,采取合適的康復治療方法能夠改善預后,而這又取決于放射診斷正確率的高低。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X線診斷方法,其雖有一定的優(yōu)勢,如操作簡單、成像清晰等,能夠將椎體部位是否有小關節(jié)發(fā)生退變、骨質是否有增生現(xiàn)象以及韌帶是否鈣化等多種信息展現(xiàn)出來,有一定符合率,但其度軟組織分辨率較低,檢查結果會受到一定影響,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故而接受度不高;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CT平掃診斷方法,能夠彌補X線檢查的不足,能夠促使檢查結果正確率不斷得到提升,便于臨床醫(yī)生觀察椎間盤突出、小關節(jié)囊肥大等征象,椎管狹窄程度判斷正確,能夠確??祻椭委煹臏蚀_性和針對性,確保經(jīng)過治療后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椎體功能能夠得到恢復[7-8]。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診斷符合率較高,且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的康復治療效果佳,頸椎病臨床量表評分也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在接受治療前進行X線+CT平掃診斷,能夠更好的為康復治療方案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能夠根據(jù)影像學測量資料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康復治療效果和治療有效率,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于康復治療前,給予頸椎病患者X線+CT平掃診斷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復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